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古都门户北京的城墙和城门讲稿
1《古都门户:北京的城墙和城门》讲稿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侯秀丽课题来源:门头沟图书馆“永定河文化大讲堂”系列讲座《走进古都北京》之第二讲《古都门户:北京的城墙和城门》学科:地方文化;对象:普通市民、学生;人数:50人左右;时间:90分钟。学习目标:概述明清北京城城墙与城门的修建、格局,介绍与之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通过演示大量图片配合讲解,引领市民领略古城之美。教学过程:导入环节:大家好,欢迎光临永定河文化大讲堂。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认为:我国有一条被世界公认为奇观之一的万里长城,我们的首都北京也有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城墙与城门,同样是工事宏伟的古建筑,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其价值毫不逊色于长城。“那已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了。我作为一个青年学生,对当时被称做文化古城的北平,心怀向往,终于在一个初秋的傍晚,乘火车到达了前门车站(即现在的铁路工人俱乐部)。当2我在暮色苍茫中随着拥挤的人群走出车站时,巍峨的正阳门城楼和浑厚的城墙蓦然出现在我眼前。一瞬之间,我好象忽然感受到一种历史的真实。从这时起,一粒饱含生机的种子就埋在了我的心田之中。在相继而来的岁月里,尽管风雨飘摇,甚至狂飙陡起,摧屋拔木,但是这粒微小的种子,却一直处于萌芽状态。直到北平解放了,这历史的古城终于焕发了青春,于是埋藏在我心田中并已开始发芽的这粒种子,也就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中,迅速发育成长起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对北京这座古城的城墙和城门,怀有某种亲切之感,是它启发了我的历史兴趣,把我引进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科学探讨的殿堂。”——侯仁之(《北京的城墙和城门》序)现在要寻迹北京古城墙,地面可见的就只有金、元、明、清四个朝代的遗迹,远古的城墙痕迹已经不复存在。明代城墙是北京建城史上修筑得最宏伟、最完整、最坚固的建筑物,堪称北京城的标志。清代完全沿袭了明代城垣,只是把某些城门名称改动了,并进行了修缮。今天我们所介绍的北京城墙,主要是明、清两朝帝京的城墙,也即是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的中心区位所在之古城墙。这座古城的布局与建筑曾被一些国际专家称之为世界上最为宏伟壮观的古城设计,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内容:一、明清北京城墙城门的修建二、明清北京的四重城垣(宫城、皇城、内城、外城)三、明清北京城墙城门的历史风云四、明清北京城墙城门的拆除与保护讲解演示环节:序:古都门户——城墙城门的功用谈到城墙,首先就免不了涉及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建城墙?城墙有什么作用?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的标志,城墙则又是城市的重要标志。城墙是用以防御的墙垣,中国汉字中的“城”,既指“城墙”,也指由城墙围起来的“城市”。从历史的发展看,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的一个特征是,大多先修筑城墙,后形成市区的,这与西方相反。城墙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军事防御。如果将它所保卫的城市比作建筑物的综合,城墙的作用就相当于建筑物的外墙。国都的城墙还是统治者中心形象的扩大,所以,历代统治者会把“城”当作“国”的同义词,倾城即是国破。例如英法联军入城后,咸丰皇帝无奈地说:“业已入城,一经驳斥,必致决裂,只可委曲将就,以期保全大局。”城郭的形状多为矩形,一般认为是受了《周礼•考工记》中有关营国规定的影响。历史上西汉时期的长安城,隋唐时的长安城,金元明时期的中都、大都,乃至北京城等,其城郭的形状均近乎矩形。近乎矩形而非绝对的矩形,是因为自然条件的制约会使建城的最终结果与预期的构想有些出入,例如明代北京城的西北角的建设,就由于受环境限制而缺了一角。明北京城墙极富特色。其城墙外壁呈不同的倾斜度,城砖层层叠砌,形成阶梯效果,而内侧壁则比外侧壁略微陡峭,并设有上下城所使用的马道。内侧边缘筑有女墙,其下部的方洞用作排水;外侧边缘筑垛口,垛墙下部的方洞用于防御。明清北京城垣固沟深,恢弘壮丽,不仅仅是为了展示皇权,更是出于保卫帝都的需要,3城楼、箭楼、闸楼、瓮城、城墙、角楼、护城河等,无一不是满足军事的需要。明清北京城墙高约12米,城墙横断面呈梯形。城墙上面铺有城砖。马道建在北京城墙内侧,坡度15度左右,宽约4至5米。可以骑马从这里上城。城墙顶部外侧用砖砌有雉堞(也叫垛口),每个雉堞高1.9米,宽1.5米,厚0.7米。城墙内侧砌有女儿墙,约有1米高,厚0.7米,是为了防止失足跌下城墙而修建的。北京城内外城墙共有垛口20772个,垛口下的炮眼共有12600个。城墙每隔不到90米设有一个敌台(也叫墩台、马面),敌台的高度与城墙同高,但比城墙向外突出。敌台的顶部约长15米,宽13米。它的功能是让城上的士兵能够用弓箭等射杀位于城墙根处的敌人。各个城门上方都建有城楼,这些城楼坐落在墩台上,和左右的城墙相连,墩台的下边正中间开有一个拱形的券洞,通常也叫做城门洞。门洞安有两扇对开的大门,外包铁钉(也叫门钉),门后有木制的大门栓。内城的城楼修建于明正统年间,各城楼均是重檐歇山顶,上铺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城楼一般是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朝阳门和阜成门为进深三间)。各城楼都有上下两层,守城将士可以登楼远眺和休息,也可以储藏武器。外城的城楼以永定门最高,城楼高约20米,与正阳门遥相对应。广安门(也叫广宁门)虽然也是二层,但稍矮了一些。广渠门、左安门和右安门都是单檐歇山顶的一层城楼,高度15米。东便门和西便门的最小,城楼高度只有12米。城门的外边正前方还有一座城楼叫箭楼。箭楼的左右两侧也有城墙,并且和城墙相接,这就在各城门处形成了一个个向外鼓出的小城,这统称叫瓮城。瓮城的平面形状基本上是正方形,但在相邻两面墙的相接处采取了弧形而不是直角。正阳门和德胜门的瓮城是长方形;东便门和东便门的瓮城是半圆形的。各座箭楼的形制不完全一致,其中以正阳门的箭楼最雄伟壮观。城台高约12米,为重檐歇山顶,上铺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南侧面阔九间,北出抱厦七间,东西南三面设有四层箭窗,南面共有52孔,东西两面各有21孔,前门箭楼高38米,宽52米,进深32米。箭楼主要用于向敌兵施放箭弩、火枪。而瓮城的修建,是为了加强对城门的防守。城门是木制的,虽然包上铁叶,仍然容易遭到敌方攻城,瓮城的修建使城门的防御增加了一道防线。内城和外城的四个角上建有角楼。内城角楼有三排箭孔,外城角楼只有二排箭孔。现在仅存内城东南角上的角楼为例,是由东、南两座箭楼衔接而成,为重檐歇山顶,上铺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转角处正脊相交并饰以宝顶。楼内设有楼板三层,重檐之上开一排箭窗,重檐之下开三排箭窗,两座箭楼共有箭窗144个。北京城墙外,与城墙平行设有护城河。它不是天然河流,而是人工挖掘的壕堑。护城河水是从玉泉山经长河引入的。明正统年间又将护城河加深,并铺设石砌的河岸。各城门外的护城河上设有石桥,供行人进出城通行。护城河宽约30米,深约5米,离城墙约50米。河上的石桥外设置了能关的铁栅栏,遇有敌情时可以封闭。那时候在护城河外建有大型冰窖,每逢冬季,从护城河锯取大块冰,厚约零点五米,长宽约二乘一米,装入冰窖内,供夏季使用。那时的护城河不足二米深,内有水草和小鱼小虾,沿城墙和护城河之间的空地有的种有各种庄稼,呈现一片农家景象。明清北京城的守卫简介。(机动)一、明清北京城墙城门的修建1.明初北平府的设立——北京城墙的初建阶段解说:元代的北京城墙是夯土筑成的土城墙,外边没有包砌城砖,每当下雨就会因雨水淋蚀而4损坏。为了保护城墙,当时使用苇子覆盖城墙。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明初的北京称为北平,从1369年起(明代洪武年间),徐达主持重建新城,将元大都的北部城墙废弃,在南面五里处建起新城墙,开始了大规模重建北京城墙的工程。其中内城东西两边的城墙是利用元大都的土城墙作为墙心,在墙外侧加砌内外两层砖。外层用大砖,内层用小砖。土墙的内侧加砌一层大砖。内城的北城墙是洪武年间修的。这期间的北京城,仅是明王朝的一座地方城市——北平府,其城市规模也绝不能超越当时的都城——南京城。因此,必须缩减大都城的城市规模,从而建成符合当时封建等级规制的北平府,其城市规模为九门,城墙周围40里。资料:明北京城的最初建立,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建立的一座地方性的北方重镇。明代初期,朱元璋建都于南京,燕王朱棣攻克元朝的大都城。在这期间,作为元代京城的大都成,曾被降为明代的北平府。按当时封建城市的建筑规制,明初曾对大都成在格局及规模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造,在大都城的基础上建成了明代初期的北平府。据《寰宇通志》记载:“洪武初,改大都路为北平府,缩其城之北五里,废东西之北光熙、肃清二门,其九门俱仍旧。”《钦定日下旧闻考》记载:“大将军徐达命指挥华云龙经理故元都,筑新城垣,南北取径直,东西长一千八百九十丈……改元都安贞门为安定门,建德门为德胜门。”《洪武北平图经志书》也记载:“旧土城周围六十里,克复后,以城围太广,乃减其东西以北之半,创包砖甓,周围四十里,其东南西三面各高三丈有余,上阔二丈;北面高四丈有奇,阔五丈;濠池各深阔不等,深至一丈有奇,阔到十八丈有奇,城门为九:南三东二门,正南曰丽正,左曰文明,右曰顺承;北二门,左曰安定,右曰德胜;东二门,东南曰齐化,东北曰崇仁;西二门,西南曰平则,西北曰和义。”可见,明初的北平府,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造建设而成,规模仅为大都城的三分之二,多数城门仍沿用元代名称。对明初北京城的这一重大变化,史学界普遍认为是当时政治原因所致,即明初建立都城的南京,是国家都城的规制,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按照当时封建城市的建筑理念及等级规制,必将元代的大都城降为明初的地方城市,其城市规模也绝不能超越当时的都城——南京城。因此,必须缩减大都城的城市规模,从而建成符合当时封建等级规制的北平府,其城市规模为九门,城墙周围40里。这期间的北京城,仅是明王朝的一座地方城市——北平府,其城墙外侧已开始包砌城砖,但此时城墙与城门建筑,仅为明初地方城市的规制。2.明北京的确立——北京城墙的建设形成阶段(明永乐至正德年间)解说: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帝位,改年号永乐。永乐元年(1403年)北平改称北京。明代定都北京,是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件大事,永乐四年(1407)明成祖下诏建北京宫殿,修城垣。永乐十五(1418)年陈圭受命负责营建北京。根据文献记载,永乐年间耗时十余年修建了紫禁城、皇城外,又将原南侧城墙向外扩展至现正阳门一线,修筑了正阳门及南侧一线城墙,扩大了原有的城市面积,使城墙的总长度达到52里。前三门中名为丽正门、左称文明门,右称顺成门;改崇仁门与和义门为东直门和西直门(因瓮城为直角)。在永乐以后一段时期内,对城墙的修缮加固工程始终未停,到正统时期完成了当时北京城九门城楼、城的四座角楼、新筑九门石桥等工程。城门名称全部定为今名。明代北京的城墙砖多是在山东临清、聊城、河南安阳等地烧制的,这些地方靠近大运河,运输十分便利,当地又有优质粘土,因而成为理想的烧砖地点。当时每块砖约重24公斤。据称北京维修一公里城墙遗址可能需要几百万或上千万的城砖。故事:侯仁之到美国访问送的礼品就是一块城砖。故事:刘伯温、姚广孝设计“八臂哪吒城”的传说。人人都说北京城是个“八臂哪吒城”。人人都说只有八臂勇哪吒才能镇服得了“苦海幽州”的孽龙。5北京城究竟怎么样修造的这一座“八臂哪吒城”呢?这在北京就传说下来一个民间故事。皇帝要修一座首都北京城啦,就派了工部大官去修建。工部大官慌啦,赶忙奏明了皇帝,说:“北京这块地方,原来是个苦海幽州,那里的孽龙,十分厉害,臣子是降服不了的,请皇上另派军师们去吧!”皇帝一想,这话也有道理,没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上能知神,下能知鬼的“能人”,是不能修建北京城的。当时,皇帝就问这些军师们:“你们谁能去给我修建北京城呢?”好多军师们,都是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的不敢答话,时间长了,实在不好不答话啦,大军师刘伯温说:“我,我去吧!”二军师姚广孝紧接着也说:“我也去!”皇帝老儿高兴啦,准知道这两位军师是能“降龙伏虎”了不起的人,就派了他们去修建北京城。刘伯温、姚广孝领了“圣旨”,就到了现在北京城这块地方来啦。刘伯温、姚广孝到了北京这块地方,打下了公馆以后,就天天出去采看地形,琢磨怎么修建让孽龙捣不了乱的北京
本文标题:古都门户北京的城墙和城门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44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