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三种文体的知识点【一】记叙文知识点(一)记叙文的定义和分类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二)记叙要素(5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的结果(三)记叙顺序顺叙:即按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再写事的发生,经过(现在,过去,现在)优点:为了突出中心,或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由于某种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再写事的发生,经过。作用:补充,交代,或说明为下文(文本)作铺垫。(四)线索: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1.时间2.事件:中心事件3.事物七种4.某人物: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5.见闻6.地点的转换(空间转移,游记)7.感情变化: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寻找线索的方法:①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五)人称1.第一人称:(优)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情节集中,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亲切自然真实,便于直抒胸臆,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缺)不能写不属于我的见闻,感受2.第三人称:(优)便于客观的叙事,叙述不受限制(缺)不如第一人称更亲切自然第二人称即第一人称的变形:(优)对话式亲切自然,便于情感交流(六)划分层次1时间先后顺序,倒叙最容易2故事情节的发展划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3.地点的转换(游记)4.描写内容的角度5.思想感情变化6.按总分总结构特点划分(七)概况段意要求: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格式:(时+地+人+事)方法:抓住了中心句(中心句首,文末,文中)没有抓住中心句:抓贯穿全段的中心(事件的中心)常见法:①摘句法②概括法③联合法④叠加法划分段落的方法:(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达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八)归纳中心方法:①从分析标题入手(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内容)②从分析开头入手—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③从分析篇末入手—篇末点题,或深化主题④从分析文中关键议论,抒情入手—揭示主题格式:本文通过叙述(描写)_____(事情),表现了(反映了)人物的_____(性格特征或品质),歌颂(揭露,批判,抒发)了_____(观点,现象,感情)(九)结构分析开头(首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点题、埋伏笔等中间(过渡):承上启下、总领上文,引出下文等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尾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题目):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告诉我们文本中心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小说)埋下伏笔(小说)文首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a.过渡的作用:承上启下、作铺垫。①用词过渡(关联词)课本“语法知识”②用句子过渡③用段过渡特征:①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②记叙与抒情议论间的转换③叙述顺序的转换(顺述,倒述,插述)④交代要素b.照应(埋下伏笔)作用:突出中心,渲染_____的气氛c.连贯或为文本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十)材料的安排详略:详写____,突出中心,表现人物特征(主题)略写:使文章中人物性格更全面丰满(十一)表达方式(1)叙述:一件事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分析(2)描写:景物,人物(重点)身临其境,栩栩如生常用的表达方式(3)议论:观点点明中心,升华主题(4)抒情:感情引起读者的共鸣,深化主题,画龙点睛(5)说明:客观现象、特征补充、交代文本【答题方式:本段采用了……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起到使读者……的作用.】(十二)表现手法象征、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抑扬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运用第二人称抒情、联想、衬托作用:衬托(侧面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前后呼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十三)环境描写:⒈社会环境(社会状况或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的布局、陈设)作用:①交代社会时代背景②暗示主题(文本)③渲染环境气氛④衬托人物心情⑤推动情节发展⒉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作用:①衬托人物心理、预示人物的命运②表现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③推动情节发展④烘托(人物情感)、渲染(环境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孔乙己》)⑤结合具体语境: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⑥暗示社会环境⒊场景描写渲染____的气氛⒋景物描写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春》)⒌景物描写的方法(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2)概括与具体相结合(3)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四)人物描写a.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外貌):表现身份、地位、职业特征语言(对话):个性化语言反映性格、心情(心理)、精神品质动作(行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____人物的____特征、性格、感情神态:反映____的心理状态、处境、经历、思想性格心理(正面、侧面、细节):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____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品质b.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的性格特征c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略写):使人物性格表现得更全面、完美细节描写:重在动作【答题方式:本段运用了……的描写手法,塑造了(如果是侧面描写用烘托)……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十五)修辞手法技巧:修辞手法的作用+具体语言环境(文本)【答题方式:这一句采用了……的修辞手法,……(作用)论述了……(内容)】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点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格式:强调了+对象+特征3.设问:设置疑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格式:引起读者+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⒋对比:强调了……突出了……⒌反复、反问:强调了……加强语气⒍夸张7对偶8反问附:引用借代、反语、互文、顶针、通感、双关、婉曲、借喻(十七)关键词、主首句的理解a.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①从修辞议论入手:告诉我们一种观点道理【修辞分析: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体形象);夸张(突出事情的特征);拟人(使事情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②从表达方式入手:常见:抒情(抒发了一种感情)③从感情色彩入手④从描写方法入手⑤从表现手法入手⑥从语气入手(陈述、疑问、感叹)技巧:入手+在文中寻找“为什么”+结合自身、社会、谈体会(提炼主题)关键词句(十六)关键词含义的理解(语言特色)a.特征①结合特定语境、联系上下文、词语的含义关键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议论、说明文常见)问为什么或表现作用②感情色彩褒、贬(反语)讽刺了……表现了……③注意隐含意思(言外之意)从修辞手法的作用入手b.题型①动词置换行不行?(应结合议论文的语言)因为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表现了什么(表达什么意思),如果置挽,无法表达效果,所以……②修饰性词语的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描写……③副词与议论文、说明文格式相仿技巧:词的含义+用词特点+句子内容(归纳)+情感表达(提炼)(十七)写作手法技巧:①选择材料,表现手法②结构布局——严密③表达方式语言:准确生动形象④语言运用:运用典故修辞风格:朴实自然、清新流畅、通俗晓畅、幽默风趣(十八)句式结构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吸引读者好奇心,制造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感叹句:抒发强烈的感情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二】说明文知识点一。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二。特征①内容的科学性②结构的条理性③语言的准确性三.怎么阅读说明文(一)说明对象事物—特征事理—原因(为什么)a.标题b.文本分析(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历史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空间顺序:建筑:外到里,上到下(反之亦是)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逻辑顺序:总分总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以认识的发展或内容的深入为顺序按照事物的性质、状态、结构、制作、用途由远到近、由表及里、整体到部分(反之亦是)说明的角度(从主到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具体的说明顺序),对____(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三)说明文的结构a.总分、分总、总分总b.承接式:按照时间、因果条件c.递进:由浅入深(四)说明方法(要能判断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有什么作用)下定义:为____(对象)作科学准确的概念说明,加深读者的认识(了解)分类别:有条理的把____(对象)按_____(性质)来分类说明,使读者一目了然作比较:把____和____进行比较说明,突出____(对象)的____特征举例子:列举了____(事例),典型具体地说明了____(对象)的____特征打比方:把____比喻成_____,生动形象地说明了_____(对象)的____(特征)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对象)的____(特征),引用:引用_____(资料),更具体地说明_____(对象),使读者一目了然摹状貌:对_____(对象)进行生动想象具体的描摹【答题方式:这一句(段)采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起到……的作用。】(五)①说明文归纳段意事物:说明+说明对象+说明特征事理:说明+说明对象+_____(道理,原因,方法)②说明方法的回答本句运用了_____(说明方法)作用③说明语言的具体题型及答题技巧A.“XX”词用得好,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XX”词,生动地(准确地)地说明了_____(对象、事情)的_____(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B.“XX”词能不能删掉?①修饰性词语答:不能删掉“XX”词。“XX”词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____(对象)的____(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无法表达效果,所以……②限制性词语答:不能删掉“XX”词。“XX”词表示_____(意思),去掉了,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____,显得绝对化,与实际不符,语言就不准确,所以……C.“XX”和“XX”能不能置换或颠倒(与议论文相仿)因为“XX”表示____,“XX”表示____,如果置换(颠倒)就与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不一致,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颠倒,所以……(六)拓展延伸①具体语境分析句子意思(此题下常见)复述大概意思,问为什么(文本中寻找),所以_____②文本解读拓展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写得怎样(要紧扣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及语言特色(准确生动)③延伸:涉及积累【三】议论文知识点(又称沦说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一.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要证明什么)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3个分论点)找到论点2%从题目发现从论述主题找答案论述内容一般第一段或第二段(第一段列举情况第二段归纳得出中心论点),表达最简洁明确的句子。)位置:(1)标题(2)开头(3)篇末(4)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度句>(5)表达不集中,需要概括2.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用什么来证明)(1)事实论据(常用):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名人事例)。(2)道理论据(常用):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①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②自然科学的原理、定理、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3)正确理论:名人名言,公理,定理,谚语名句俗语等。考点:判断或补充一个事实道理论据2%积累3.论证方法:运用论据证
本文标题:三种文体的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482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