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农民工输入地区域竞争的比较分析1
,梅光辉21中国矿业大学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2中国矿业大学信电学院,江苏徐州(221116)E-mail:nch2005@126.com摘要:我国农民工供给由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民工潮”过渡到近几年的“民工荒”,而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量呈上升趋势,造成这种过度的原因是不同地区(包括农业生产区)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发生了改变。本文通过对较集中的农民工输入地的比较分析,揭示出驱使农民工在不同经济区间流动的动力,并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法,比较得出农民工最满意的经济区。最后提出了增强经济区魅力,吸引农民工,解决“民工荒”的几点建议。关键词:经济区;模糊聚类;民工荒;输入地1.引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区域间流动日益活跃,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内不易消化不了如此庞大的劳动力数量,农村出现闲置劳动力的现象;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限制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条件开始缓和,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主要是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城市,归纳起来,大约可分为四大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闽东南经济区。但2004年初的“民工荒”现象也首次在以上经济区出现。究竟什么因素支配着民工流的流向呢?本文立足个经济区间的异同,比较分析了吸引民工流的因素,并对经济区的发展与“民工荒”的解决提出了几点建议。2.主要经济区优劣比较2.1珠三角经济区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最早实施开放政策的地区,也是经济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珠三角各地区同属广东省管辖,这一客观事实消除了地区间各自为政以及本位主义的情况,区域内部形成整体的利益这一唯一目标,同时也为区内各种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和高效利用提供了方便,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为区域经济腾飞提供了保障。该经济区凭借毗邻香港,衔接国际经济体系的地缘优势,以“三来一补”“大进大出”的出口加工贸易开始,大量吸引外资,很快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开放程度高、管辖统一,这是其他经济区所不可相比的先天优势。2.2长三角经济区长江三角洲不同于珠江三角洲的统一管辖、统一规划,它涉及到江苏、上海和浙江的共同协作,共同发展。虽然没有珠三角那样先天的统一优势,但他以上海为龙头,强大的集聚和辐射优势拉动长江腹地的共同繁荣。在招商引资、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等方面为周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向外有天然的上海港、杭州湾这样的深水港;向内有长江、京杭运河这样的广阔水系,铁路有京沪、陇海等干线,更兼有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空中运输网,加快了货物的集散,为整个区域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该区域内更有多所著名高校,为高科技知1本课题得到中国矿业大学青年科研基金和中国矿业大学理学院科研培育计划基金资助项目的资助。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尽的动力之源。前几年提出的“大上海”“大浦东”,更是加强了整个区域间的合作,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朗[1]。2.3环渤海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以北京、天津为双核心,区域内以国有企业为主,是我国重要的综合型工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原材料生产基地。该地区聚集着我国最多的科研队伍及名牌院校,具备我国最雄厚的科研力量,综合科技实力位居全国第一,拥有像中关村科技园区、天津科技园区等这样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大量的工程在这里开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劳动工作者,同时也为城市品位提升带来了机遇。但整个区域并未像珠三角、长三角那样形成实质性的经济合作与联系,仅停留在行政区经济阶段[1]。2.4闽东南经济区闽东南经济区主要以福州地区、泉州地区、厦门地区及漳州地区等4个地区组成的,闽东南是福建省的经济重心、经济核心和经济最活跃地区。本区域以产业分工为主,加之临近台湾,在政策上,国家对粤闽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2],为充分利用台湾各方资源,合理分工协作提供了方便。一方面,闽东南各地区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台商提供廉价的土地、劳动力以及广阔的腹地市场,使其摆脱稀缺要素的困扰;另一方面,台湾的岛屿经济使其较早的与国际接轨,已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科技、经济实力比较发达,其提供的资金、技术、管理理念支持了闽东南经济区的发展。闽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加快了两岸产业分工,促进了本区的高速发展,成为我国又一个经济强体。3.影响劳务输入地吸引力的因素分析影响劳务输入地吸因劳动力的因素有很多,并且每个因素的作用是相当复杂易变,但的单个因素对农民工中不同人群的影响趋势大体一致的。我们选取若干关键因素加以探讨、分析。3.1工资待遇因素农民工外出务工主要是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质量,除了简单的生活所必需的开支外,大部分将要寄回老家,用于支付当地农村的生活必需品、农业生产资料费用等,其中也包括建新房,逢年过节、走亲访友送礼的开支。所以,工资的高低对农民工的吸引度显得格外重要,但又由于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准不同,农民工留于支付自己生活必需开支的部分就会不同。即便工资较高,由于消费水平也相应很高,则结果剩余的部分就可多可少了。所以真正起到吸引农民工高低的不是工资总量,而是除去自己必须消费部分后的工资剩余量,也就是月净余额的大小。表1给出了四个经济区平均月工资和月开支的统计数据。表1:四个经济区平均月工资和月开支(元)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闽东南经济区月平均工资1298129613131259月平均支出483474462438月平均结余815822857821注:本文若无其他说明,所列数据均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与工资拖欠因素随着“民荒荒”之类问题的深入讨论,社会保障被人们重复的提起,同时逐渐影响到农民工的意识中,求职时也会提到工伤保险、社会保险等,这样来讲,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一个经济区吸引力的提升也会产生积极作用。欠薪是农民工最担心的事,即使工资比较高,不能及时领到那也是虚有,同时农民工收入来源比较单一,欠薪会导致其经济陷入窘迫的境地。况且,这些工资是主要用来满足其最基本的生活所需。表2给出了四个经济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工资的兑现情况。表2:四个经济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工资的兑现情况(%)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闽东南经济区都拿到(*0.7)80.678.285.874大部分拿到(*0.2)18.520.91325.2大部分没拿到或都没拿到(*0.1)0.90.91.20.8加权平均值60.2159.0162.7856.92注:分别赋予三种情况不同权值(0.7,0.2,0.1),得到最后加权平均值。3.3外出务工的途径因素农民工在未外出过务工之前,对各地工作环境、工薪待遇等情况多从亲友,报刊、电视等媒体或曾经外出务工的人那里了解,自己并未亲身经历,所以在实际转移过程中,到底转移到那里并不完全由个人的主观意愿所决定,受到地缘、血缘和介绍关系[3]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已在外务工的农民工便成了城市的宣传员和介绍人。表3给出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的区域分布。表3: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的区域分布(%)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闽东南经济区所占比例20.911.611.97.63.4工作强度与劳动时间因素据统计,83%的农民工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许多农民工被迫加班且加班费不高,一般为1-5元/小时,远远低于法定的加班费。过长的劳动时间,过重的工作强度不利于城市吸引更多的农民工。表4给出了农民工工作时间区域比较。表4:农民工工作时间区域比较(小时)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闽东南经济区平均工作时间10.110.28.89.4岗位净增长比例因素。更多的岗位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同时也可以缓解本区内的就业压力。高的就业岗位增长率对提升城市的魅力同样起到促进作用。表5给出了分区域岗位净增长率。表5:分区域岗位净增长率(%)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闽东南经济区岗位净增长率9.810.223.414.6除受以上分析的因素影响经济区吸引外来务工人员外,用人单位对新招工性别要求、年龄要求、技能要求、行业要求等同样也对城市的吸引力产生影响,限于这些因素地位较次,相比不太重要,在本模型中不再考虑。4.模糊聚类分析在区域吸引中的应用针对以上统计数据,我们利用模糊聚类等价关系对经济区的情况进行聚类分析。由于以上统计数据相差较大,并且除工作时间对经济区吸引力产生负作用外,其他因素均产生促进作用,所以对以上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并对工作时间因素取其倒数再归一化,这样工作时间的倒数同样对经济区吸引力产生正作用。设X={Ⅰ,Ⅱ,Ⅲ,}={Ⅳ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闽东南}为四个经济单元,每个单元包括五个要素:月平均结余、工资兑换、就业人员分布、工作时间、岗位经增长率,则处理后数据如下:表6:四个经济区个要素比较(%)珠三角经济区Ⅰ长三角经济区Ⅱ环渤海经济区Ⅲ闽东南经济区Ⅳ月平均结余24.624.925.724.8工资兑换25.224.726.323.8就业人员分布40.222.322.914.6工作时间23.723.527.325.5岗位经增长率17.116.740.825.4(1)标定按绝对值减数法,取511||,,1,2,3,4,0.01ijikjkkrcxxijc==−⋅−==∑,则可得模糊相似矩阵:10.8070.5320.62710.6910.80610.7111R⎛⎞⎜⎟⎜⎟=⎜⎟⎜⎟⎝⎠对称(2)求传递闭包用平方法,经计算可知:*10.8070.7110.80610.7110.80610.7111R⎛⎞⎜⎟⎜⎟=⎜⎟⎜⎟⎝⎠对称(3)动态聚类i与j归为一类当且仅当*ijrλ≥当=0.807λ时0.807*1100100101R⎛⎞⎜⎟⎜⎟=⎜⎟⎜⎟⎝⎠对称故可将X分为三类:{Ⅰ,Ⅱ},{Ⅲ},{Ⅳ}小结:由以上数据分析可得,当=0.807λ时,经济区可分为三类:{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闽东南},而输入地中最受农民工欢迎的经济区是第一类的“珠三角”“长三角”。但限于模型的局限性和统计数据的有限性,不可能完全反映实际中的事实,近些年国家大力制定减免农业税等惠农政策,使农业收入逐年提高,加大了外出务工的成本;各经济区的快速发展以及中西部的崛起,加快了劳动力的多极化流动;新兴经济区惠工政策[4]的频频出台进一步加速了区域竞争。农民工“用脚投票”,劳动资源从老牌雇佣区(珠三角)逐渐外流。总之,劳动力的多极化流动,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工工资的低微同惠工政策的不健全的矛盾共同导致了这场“民工荒”的出现。5.几点建议与对策5.1合理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势在必行农民工待遇长期以来处于较低的水平,珠三角地区12年来月工资只提高了68元。但对待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应谨慎考虑,农民工的理性跃迁同样是受到成本与收益的驱动。若在农民工输入地实施提薪政策,农村大量劳动力就会向城市转移,必定带来输出地的“民工荒”问题[3];反过来,若增加输出地的工薪水平,农民工便会回流,同样会加剧输入地的“民工荒”;若在两地同时提高,则利弊相抵,达不达预期的目的。所以只有在产业上合理布局,结合政府的适当干预,从全局考虑适当提高农民工待遇,才能使农村劳动力的多余部分合理的向城市转移。5.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工劳务素质农民工劳务素质普遍较低,在繁多的工种间难以合理调配资源,提高其素质适应更多的工作不容忽视。对农民工的培训应采用政府投资或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分担的形式,农民工是不愿承担过重的培养费。在培训形式上,多种方式相结合:输出地培训与输入地培训相结合;在岗培训与离岗培训相结合;面授与实践相结合等形式。5.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惠工工程解决农民工切身利益不受侵害,是加快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的保障。城镇农民工基数大、人员杂,他们的稳定与否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再
本文标题:农民工输入地区域竞争的比较分析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55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