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答案
2011年上期炎陵一中高一语文必修4学案,编号:1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第一课时)答案四、学习过程1、课前自学⑴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著有《史记》。⑵《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⑶朗读课文1至5段,概括各段大意。1至2段:简介廉蔺的身份、地位。3至5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前,初步表现出来的胆识。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拜.为上卿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②求人可使报.秦者答复,回复③窃计..欲亡走燕私下打算④则幸得.脱矣能够⑤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把上身袒露出来⑥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理亏⑸请找出1至5段中的判断句、被动句。A、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相如者,赵人也。B、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⑹翻译下列句子。答案略2、课中交流⑴《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等五种体裁,共130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其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⑵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使人遗.赵王书送给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表示被动。③而君幸于.赵王介词,引出动作的施动者。④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通“否”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承担⑥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⑦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名词作状语⑶找出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A、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相如者,赵人也。B、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宾语前置:①王问:“何以知之?”②君何以知燕王?D、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⑷内容理解①1至2段写了什么内容?介绍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②3至5段写了什么内容?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前,初步表现出来的胆识。③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从国可看出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见识卓越,智勇双全,忠于赵国。3、知识框架⑴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体例。⑵词类活用和通假字。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⑶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2011年上期炎陵一中高一语文必修4学案,编号:2⑷1至5段的主要内容:(1-2)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3-5)出使前,表现出来的胆识。见识卓越,智勇双全,忠于赵国4、检测巩固⑴写出下列史书的作者。《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资治通鉴》——(司马光)⑵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是使动用法的是(B)。⑶翻译:(答案略)5、拓展应用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②使人遗.赵王书。送给③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使┅┅弱④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学习⑤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见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以┅┅为耻⑵下列句子不是宾语前置的是(D)。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第二课时)答案四、学习过程1、课前自学⑴朗读课文6至16段,概括各段大意。6至11段:相如奉璧出使至秦与秦王斗争的经过。12至13段:相如奉璧出使后的结局。14至16段:渑池之会。⑵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给┅┅看②皆曰:‘秦贪,负.其强凭借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整饰礼仪表示敬意。④舍.相如广成传...安置住宿宾馆名⑤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⑥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⑦左右欲刃.相如杀⑧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⑶请找出6至16段中的判断句、被动句。A、判断句: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B、被动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⑷翻译下列句子。(答案略)2、课中交流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趁机退,这里指后退几步。②倚柱,怒发上.冲冠向上,名词作状语③大王必欲急.臣逼迫,形容词作动词④乃使其从者衣.褐穿,名词作动词⑤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名词作状语⑥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使┅┅归⑦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动词,向人进酒或献礼⑵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①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庭”通“廷”②召有司案图“案”通“按”③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缪”通“穆”④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⑶找出的判断句、被动句、状语后置、省略句。A、判断句: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B、被动句: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状语后置:①拜送书于庭②设九宾于廷③会于西河外渑池④使不辱于诸侯D、省略句: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⑷内容理解2011年上期炎陵一中高一语文必修4学案,编号:3①6至11段写了什么内容?相如奉璧出使至秦与秦王斗争的经过。②12至13段写了什么内容?相如奉璧出使后的结局。③14至16段写了什么内容?渑池之会。④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斗智斗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胸有成竹,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⑤“渑池之会”在记载会见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三层对比:一是秦赵双方对比,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二是蔺相如与赵王君臣对比,赵国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拔俗;三是蔺相如与秦国君臣对比,秦国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有理有节,士可杀不可辱。⑥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暗示:我要与你同归于尽!。3、知识框架⑴词类活用和通假字。使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⑵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状语后置、省略句。⑶两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⑷蔺相如的思想性格:大智大勇,有胆有识。4、检测巩固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意动用法的是(C)。⑵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不是古今异义的是(A)。⑶翻译:(答案略)5、拓展应用⑴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是(C)。⑵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D)⑶下列句子属于哪种特殊句式。①状语后置②定语后置③师判断句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第三课时)答案四、学习过程1、课前自学⑴朗读课文17至21段,概括大意。17至18段: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退让。19段:相如不计私怨,说服舍人。20段:负荆请罪,将相和好。⑵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因为②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使┅┅辱③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太过分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指门客⑶请找出17至21段中的判断句。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⑷翻译下列句子。(答案略)2、课中交流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2011年上期炎陵一中高一语文必修4学案,编号:4②蔺相如固.止之坚决③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使┅┅辱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先以┅┅后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的原因⑵找出17至21段的判断句。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⑶内容理解“负荆请罪”这故事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明确]对比反衬手法。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反衬蔺相如的见识超人一等。⑷文章选材特点①文章写的是合传。两个人物一生事迹很多,在纷繁庞杂的素材中,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的?明确:作者紧紧围绕主旨,从廉蔺二人一生纷繁的材料中,从不同的侧面选取了既分别突出两人功绩又与两人相互关联的三件事。这三件事既有独立性,又有连贯性,情节相当完整,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最具代表性。前两件反映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后一件反映国内矛盾,人物性格就在矛盾的发展中得以体现。选材是相当典型的。②作者对于已选材料又是怎样精当剪裁,使得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明确: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对于已选材料,分别采取了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方法。明写者详,暗写者略。表现在人物描写上,作者以蔺相如为主,详写、明写;以廉颇为辅,略写、暗写。但文中都能做到各尽其妙,使廉、蔺二人的性格同样鲜明、突出。“完璧归赵”完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智勇双全的品质。“渑池之会”详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智果敢;略写廉颇,表现他参与决策,勇而有谋,以军事力量支持蔺相如外交斗争的爱国行动。“将相和好”合写两人,还是以蔺相如为主,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和共同点上。在事件经过的叙述上也有详略之分,如“完璧归赵”部分,对秦决策写得详,入秦经过写得略;对秦斗争写得详,斗争结果写得略。3、知识框架⑴词类活用和通假字。使动用法、意动用法。⑵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⑶内容:负荆请罪⑷蔺相如的思想性格:胸襟阔大、顾全大局廉颇的思想性格:勇于改过⑸文章选材特点:围绕主旨,典型。剪裁:明写、暗写、详写、略写。4、检测巩固⑴蔺相如具有机智勇敢,大智大勇、胸襟阔大、顾全大局的性格特点;廉颇具有忠心报国、勇于改过的性格特点。⑵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是使动用法的是(B)。⑶翻译:(答案略)5、拓展应用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是名词作状语的是(C)。⑵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A)
本文标题: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570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