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七讲中国传统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学之一。如从《诗经》算起,它已经历了长达3000多年的没有中断的发展历程,以其辉煌成就而成为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深刻而且生动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和美学要求。中国文学不仅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精神风采,而且以其连绵不断和高潮迭起著称于世。在三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瑰丽奇特的上古神话开其端,接连诗经、楚辞、诸子散文,而后是汉赋、魏晋诗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此起彼伏,此隐而彼显,不断创造出与时代风貌相契合的文学奇观。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学的民族特征第一,中国文学始终体现了关注现实和人生的伟大精神第二,中国文学自古强调教化功能,主张“文以载道”第三,中国文学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学诞生于文字之前。中国古代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所胜”(焦循《易余龠录》)。与此同时,中国文学又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下面,我们从诗歌、散文和叙事文学三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一、诗歌至迟在公元前6世纪,《诗经》就基本编定了。《诗经》中的诗歌主要是四言诗。到了公元前4世纪,南方兴起了另一类诗歌——楚辞。它的形式是杂言诗,句末多用感叹词“兮”字结尾。到了汉代,五言诗和七言诗开始兴起,经过魏晋南北朝诗人的不断努力,在声律和丽辞两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了唐代,五、七言律诗的格律成熟了,这种格律主要着眼于以汉字四声来谐调诗歌的声调,这是中国诗歌在形式上的最大特征。唐以后,又有词、曲等诗歌样式的发展,但五、七言古诗和律诗一直最受诗人的重视。中国诗歌的主要功能是抒情,即“诗言志;”在艺术上则是以情景交融的意境为追求目标。二、散文散文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商朝的甲骨卜辞与稍后的铜器铭文。《尚书》的出现,标志着散文的形成。《尚书》之后,散文分别向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和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两个方向发展。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先秦散文。秦汉以后的散文在形式上发展为古文和骈文两大类。前一类以散行的单句为主,后一类以骈偶的对句为主,但二者也有相互交融的情况。古文和骈文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大体说来,魏晋六朝是骈文形成并逐渐占据文坛主导地位的时期,而自中唐古文运动之后,古文又渐渐地确立了它的统治地位,直到近代白话文兴起为止。秦汉以后的散文除了叙事、论说之外,又增加了抒情的功能。例如在“唐宋八大家”手中,散文的三个功能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三、叙事文学叙事文学的源头可推至上古神话和史传作品,但真正的文学创作则始于魏晋的小说。魏晋及南北朝的小说有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两大类。它们对后代的笔记小说有深远的影响。到了唐代,传奇小说奇峰突起,作家们开始有意识地虚构作品。唐传奇在情节结构、人物描写等方面已达到很高的成就。与此同时,民间的说话艺术也开始发展,到宋代已产生了成熟的白话本小说。在此基础上,明清之际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长篇章回小说,标志着古典小说达到了高峰。叙事文学的另一门类是戏曲。它萌芽于汉代百戏,经过唐戏弄和宋元杂剧的阶段,到元杂剧而臻于成熟,涌现出关汉卿、王实甫等戏剧大师,以后又进一步演变为明清传奇和近代戏曲。唐代传奇小说比西方最早的短篇小说作家薄伽丘(1313-1375)和乔叟(1340-1400)早5个世纪;而关汉卿、王实甫则比莎士比亚(1540-1616)早三个世纪。第三节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一、《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前11-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所以《史记》里《太史公自序》中称:“《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诗篇至迟在孔子出生前就已经编定,后经孔子删编整理和评价,被推为儒家经典,列为“五经”之一。《诗经》的作品本来都是合乐的歌词,因此按照音乐的类别和作品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一是《国风》共160篇,也叫15国风,就是从十五个地区收集的民间歌谣;二是《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是宫廷宴饮的乐歌;三是《周颂》、《鲁颂》、《商颂》,分别是西周王室和春秋前期鲁国、宋国用于祭祀的乐歌。《诗经》的内容非常丰富,300多首诗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五六百年广阔的社会生活。如《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等,对那些不劳而获的贵族进行了辛辣的揭露和嘲讽。总之,《诗经》在整体上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倾向,表现了干预人生、反映社会的批判意识。(教案左页诗文要用)《诗经》的艺术特征也值得注意。古代学着把《诗经》的艺术手法归纳为“赋”、“比”、“兴”三类。简言之,“赋”是指直接的叙述和描写,“比”是比喻和比拟,“兴”是从意义、声音等方面的类比关系来引发诗歌。《诗经》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一)它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二)它确立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抒情传统;(三)它确立了“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怨而不怒”的含蓄、中和之美的审美原则;(四)它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表现手法——比兴。《诗经》中的名篇名句《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崇丘》:瞻彼崇丘,积土成高;相彼大海,积水成涛。卷石积多,其形嵯峨;勺水积久,势若江河。宝藏货财,靡所不足;积善之家,必有余福。鸟兽鱼龙,咸遂其性;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诗经·邶风·击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北山》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采葛》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诗经·子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它山之石,可以为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诗经·鹤鸣》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日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鹿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诗经·南山》二、《楚辞》继《诗经》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新诗体,因其具有鲜明的楚地文化色彩而得名。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汉代也有不少作家模仿这种样式写作,经过刘向、王逸等人的整理,编成《楚辞》。“楚辞”就成了这类作品的通称。《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约前339-前278),包括宋王、景差、贾谊、刘向等人的作品。屈原是楚国贵族,曾官居要职,参与内政外交,后被谗,遭放逐,因报国无门而自沉于汨罗江。其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国殇》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长达373句、2400多字的《离骚》,是古代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抒情长诗。因为《离骚》是“楚辞”的代表,所以也称“楚辞”这种诗体为“骚体”。“骚人墨客”也就成了文人学士的代名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热爱和对理想的不倦追求,两者融会成一种撼人的精神力量。历代学者对《楚辞》的研究,构成中国文化中的“楚辞学”。屈原和汨罗江的故事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怀沙自沉汨罗江,与汨罗江结下了千古渊源。自此,沿江岸地人民缅怀屈原而吃粽子,投粽子于江中;并于五月初五举办划龙舟比赛来纪念他;2005年,汨罗市成功的举办了第一届国际龙舟大赛。这位世界文化名人自此更是妇孺皆知,影响全球。《国殇》:屈原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枢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三、先秦散文中国古代的散文,一向就被看作是“经国大业,不朽盛事”。文人借助文章可以雄视千古,垂名百代,可以表达自己的功业道德和治国理想,因此历代文人都很重视散文创作。中国的散文除了纯文学的散文以外,还包括政论、传记、史论等等。中国散文以先秦散文为起点。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哲理散文。历史散文主要集中于《尚书》、《国语》、《左传》和《战国策》。《左传》是编年体,《国语》、《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左传》是“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种。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士们的言行,许多故事写得有声有色,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鲁仲连义不帝秦》,均为古代散文名篇;再比如刻画人物性格,《荆轲刺秦王》、《冯谖客孟尝君》等,均入木三分。哲理散文它集中于诸子著作,它是以思想史上百家争鸣的局面为背景的,它以论说为主。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此时散文主要是语录体,代表是《论语》。第二个时期是战国中叶,散文体已由语录体向对话体、论辩体过渡,代表作是《孟子》、《庄子》。第三个时期是战国后期,散文发展成专题论著,代表作是《荀子》、《韩非子》。《老子》的语言凝练,这里深邃,像格言诗。《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对话的形式出现,可谓言简意赅。《孟子》和《庄子》的内容大多是论辩之辞,是争鸣风气盛行时典型的散文形式。其散文以雄辩著称,具有很强的逻辑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庄子》是道家经典,是庄周及其后学所作。《庄子》的散文具有变幻诡奇、汪洋恣肆的风格特征,在论说时大量运用寓言和幻想,具有浓郁的诗意和抒情色彩,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其他如《荀子》则比喻和辞藻丰富多彩,《韩非子》中的寓言生动精彩、逻辑严密。四、汉赋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其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讲究辞藻华美、大体整齐押韵。赋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很长时间,它产生于战国后期,到汉代达到鼎盛阶段。此后虽仍有所发展,但总体上成就最高的仍推汉赋。汉赋按题材取向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抒情叙志的短赋,如汉初贾谊的《鵩鸟赋》、《吊屈原赋》,东汉张衡的《归田赋》,汉末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等。另一类是以铺陈排比为主要手法的“体物”大赋,是汉赋的主流。汉代大赋滥觞于汉代初年枚乘的《七发》。五、诗歌《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如浩瀚长江,九曲多姿。在先秦有《诗经》、《楚辞》,这是中国诗歌的源头。那么,到了汉魏六朝乐府,这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又一个高峰。什么叫“乐(yue)府”呢?汉代注重诗歌,并专门设立了“乐府”,负责采取民歌,编制乐府,整理外来乐曲,以至后来把乐府搜集来的歌词统称为“乐府诗”。而且把后来直至隋唐时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模仿乐府的作品也称为“乐府诗”。宋代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收集了从汉代到隋唐的全部乐府作品。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它比《诗经》有更强的叙事性,诗体自由多样,句式以五言为主,也有三、四、六、七言不等,奠定了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基础。《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无名氏作)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文化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616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