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高中历史必修二_第20课__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二、阶级关系缓和:建立“福利国家”1.目的:2.实质:3.历程:4.内容:5.影响(评价):资料P83三、产业结构变化:第三产业的兴起(二战后)四、增长模式变化:“新经济”(知识经济)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首先形成。◎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黄金时期”的共同原因: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指导。3.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世界局势相对稳定。4.国内社会矛盾相对缓和。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时间发展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自由资本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之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它的表现形式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即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国家成为垄断资本家的代理人,是资本主义国家职能增强的反映。自由资本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加强国家干预经济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改革解体1917年11月7日1991年12月21日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917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发动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就是震动世界的十月革命。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1.背景: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形势严峻。2.目的最初: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后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3.内容: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是在战时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5.实质: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单纯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6.评价:(1)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但它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二、新经济政策(1921年---20年代末)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开始的标志:3.目的:直接:解决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根本:最终“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4.主要内容:5.特点(1)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6.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7.评价(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3)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1921年粮食税的征收额10010010010056.75025.57020406080100120粮食油料肉类亚麻1920年1921年100%50%112%100%13%75%谷物产量工业总产量1913年1920年1925年1925年俄国的粮食和工业生产易混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前者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后者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从新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为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3、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原有计划的基础上,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是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进行计划,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924年1月列宁逝世。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哥俩好,好哥俩2.形成过程(1)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2)农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3.主要表现(特点)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政治体制: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4.评价(1)功绩(2)弊端5.启示(经验教训)(1)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2)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3)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斯大林指出:“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海报《完成五年计划》苏联工业化的宣传海报该图反映的重大举措是什么?农业集体化中苏农业改造比较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背景影响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但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据统计,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0%,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强行实施D.为配合社会主义工业化在集体农庄务农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宣传画)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的少女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原先怀疑的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些国家(指资本主义国家)甚至开始了持续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危机。——《全球通史》[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100%13%75%243%600%1913年1920年1925年1932年1937年系列1苏联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1913年与1937年工农业总产值的比较42%58%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1913年77%23%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1937年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全国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肉类按人口平均计算,1913年为31.4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第116页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必修二_第20课__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627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