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恩温(R.Unwin)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是居住区里的“组成细胞”,它是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交通干道来作为规模控制的居住生活基本规划单元,配备有日常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并将这些设施安排在步行范围以内,不受外来交通的干扰,使居民有一个舒适、方便、安静、优美的居住环境。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3、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4、城市化与城市化水平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5、城市规划区与城市建成区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二、简答(共20分,每题5分)1、城市规划体系包含哪些内容?其核心是什么、包括哪些基本内容?举例说明。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规划法规、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三个基本方面。其中,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提供法定依据。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以英国为例,主干法:《城乡规划法》(1990年);从属法规:《城乡规划(用途类别)条例》(1987年),《城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1988年),《城乡规划(发展规划)条例》(1991年)等。专项法:如英国《规划(历史保护建筑和地区)法》(1990年)。相关法:《环境法》(1995年)、《保护(自然栖息地)条例》(1994年)等。2、城市规划编制分几个阶段,包括哪些内容?分为两个阶段:总体规划(大城市可有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3、规划中城市红线、城市黄线、城市绿线、城市蓝线、城市紫线的含义?城市红线: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城市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城市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4、城市功能、结构、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城市形成的条件1、技术进步;2、社会分工;3、商品经济的发展现代城市的发展开始凸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动力机制①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②科技革命与创新③全球化与新经济④城市文化特质城镇化含义Ⅰ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和形态上的城镇化。①人口的集中,城镇点的增加及城镇规模的扩大;②空间形态的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的分化、土地景观的变化;③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Ⅱ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①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②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③农村居民脱离固有的乡土生活态度、方式,采取城市生活方式、态度的过程。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①农业剩余贡献;②工业化推进;③比较利益驱动;④制度变迁促进;⑤市场机制导向;⑥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⑦城乡规划调控。城市体系理论城市体系就是指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之和,城市体系的研究,起始于格迪斯对城市区域问题的研究。完整的城市体系包括三部分的内容:①特定地域内所有城市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②城镇规模上的相互关系;③地域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是居住区里的“组成细胞”,它是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交通干道来作为规模控制的居住生活基本规划单元,配备有日常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并将这些设施安排在步行范围以内,不受外来交通的干扰,使居民有一个舒适、方便、安静、优美的居住环境。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邻里单位的思想包括六大原则:1.规模:考虑的是幼儿上学不要穿越交通道路并以此来控制邻里单位的规模。2.边界:以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3.开放空间:应有绿地、小公园和娱乐空间以满足居民需要。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应围绕一个中心成组布置。5.地方商业: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也可以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6.内部道路系统:每一条道路应当有功能分工,整个街道网要设计的便于单位内部的运行又要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5.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简述《雅典宪章》的主要观点。《雅典宪章》(1933年)《雅典宪章》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城市活动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并提出这是城市规划研究和分析的“最基本分类”。居住问题:①人口密度过大②绿地缺乏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公共设施少建议:在城市中最好地段建造房屋,规定不同地段不同的人口密度。工作问题:工作地点布置无计划,导致交通拥堵建议:计划的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交通问题:宽度不足,交叉口过多,没按功能分类。建议:从整个街道系统规划入手,科学划定道路宽度。《雅典宪章》的思想方法是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的。这是它所提出来的功能分区及其间的机械联系的思想基础。《马丘皮丘宪章》(1977年):它是对《雅典宪章》的修改和补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以下改进意见:1.私人车辆应服从于公共客运系统的发展;2.发展交通应与“能源危机”取得平衡;3.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4.如何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5.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6.生活环境应与自然环境相和谐。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提出兼有城市和乡村特点的理想城市——田园城市。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有限制即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认为在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中存在矛盾:(一)城市与居住条件的矛盾;(二)城市与自然隔离产生的矛盾;(三)城市土地问题。原因:人口过多,过于集中,造成居住拥挤,城市不断膨胀;城市无限制扩展又造成土地投机。建议:1、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2.使土地归属于专门的统一机构,消灭土地投机;地价上升所的利润由城市机构支配;3.当城市规模太大时,要对人口进行控制,或建新城转移。认为1.城市应与乡村结合,与自然和谐共存;2.城市土地归属于城市里面的统一机构,并且改革土地制度,使用土地必须交付租金,城市的收入来自租金;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卫星城镇: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在各方面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同时也是大城市的派生物。组织方式a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b把上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它最适宜的用途;c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周礼.考工记》记述了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年代。《管子》《孙子兵法》: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打破了城市单一模式,提出城市功能分区,发展商业、手工业。《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关系、农田分配和交通布局角度,阐述了城市发展与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以及城市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记载的规划事件:修建洛邑城城市规划体系包括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建设部署城市人口规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通常将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实际居住人口视作城市人口,即在建设用地范围中居住的户籍非农业人口、户籍农业人口以及暂住期在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的总和。城市用地规模预测城市用地规模是指城市规划区内各项建设用地的总和,其大小通常依据已经预测的城市人口以及城市性质、规模等级、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相适应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来计算。《城市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城市总体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分为四个等级:Ⅰ级为60.1——75.0m2/人;Ⅱ级为75.1-——95.0m2/人Ⅲ级为95.1——105.0m2/人;Ⅳ级为105.1——120.0m2/人城市用地分类、用地评价及用地评价分类城市用地按用途分,有10大类、46种类、73小类。一般而言,城市总体规划阶段是以大类为主,中类为辅。城市用地的评价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自然条件评价、建设条件评价和用地经济性评价。城市用地自然条件评价①地质条件②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③气候条件④地形条件。城市用地建设条件评价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是指组成城市各项物质要素的现有状况与它们在近期内建设或改进的可能,以及它们的服务水平与质量。与自然条件评价相比,建设条件的评价更强调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影响。评价标准:①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方面:②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③社会经济构成方面:城市用地经济性评价城市用地的经济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经济和自然两方面的属性及其在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作用,综合评价土地质量优劣差异,为土地使用提供依。据影响城市用地经济性评价的因素:①基本因素层:包括土地区位、城市设施、环境优劣度和其他因素等;城市用地工程适宜性评定定义: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对土地的使用功能、工程的适宜程度、城市建设的经济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估。是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目的:作出城市土地质量的综合评价,以确定用地适宜性区划,即划分出适宜修建、不适宜修建和采取工程措施才能修建地区的范围,提出土地的工程控制要求。用地评定的分类一类用地:适宜建设的用地,用地的工程地质等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简单的工程准备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基本上适宜建设的用地,由于受某种或某几种不利条件的影响,需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可用于建设的用地.这类用地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布置有一定的限制。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的用地,一般来说用地条件很差。用地评定的成果:是城市规划文件之一,包括图纸和文字说明。用地评定图有地下水深线、洪水淹没线、地形坡度、地基承载力等。比例应与规划图纸比例一致。城市建设用地选择(1)选用有利的自然条件;(2)尽量少占农田;(3)保护古迹和矿藏;(4)满足主要建设项目的要求;(5)要为城市合理布局创造良好条件。城市总体布局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社会、经济、自然条件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综合反映,在城市性质和规模确定之后,在城市用地适宜性评定的基础之上,对城市各组成用地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并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基本原则(1)城乡结合,统筹安排;(2)功能协调,结构清晰;(3)依托旧区,紧凑发展;(4)分期建设,留有余地城市总体布局主要模式集中式和分散式居住用地规划布局居住用地的经济技术指标率四、问答题(2小题,共18分)1、(8分)请阐述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总体规划编制从工作阶段上可以分为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和总体规划技术成果的编制三个阶段。从总体规划内容上可以分为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及专项规划四个组成部分。2、(10分)试阐述从《雅典宪章》到《马丘比丘宪章》所体现的城市规划理念的转变。《雅典宪章》提出了城市活动可分为居住、工作、休憩和交通四大活动。确立了功能分区和终极蓝图式的规划手法,同时
本文标题: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645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