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章《西游记》第一节《西游记》成书作者和版本成书过程:《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代表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它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的故事基础上,由文人加工而成,其加工成分比《三国演义》、《水浒传》多,是古代章回小说由文人加工整理阶段向文人独创作阶段转化的过渡。《西游记》的成书酝酿了七百多年。①故事起源:唐代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经这一历史上的真实事件。贞观元年,玄奘混在西域商人队中偷越国境,四年以后,才到达北天竺摩揭陀国那烂陀寺。贞观十九年,玄奘返回,从印度带回梵文佛经657部,用二十匹白马驮回长安。唐太宗得知他的经历,非常赞赏,让他先后主持长安名刹弘福寺和慈恩寺(大雁塔)。玄奘奉诏日述所见,由门徒辩机等辑录成《大唐西域记》,介绍西域各国有关情况。②《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其门徒慧立,彦琮记述了玄奘取经的事迹相当详细生动,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名著。由于作者是佛教徒,取经故事关于佛教的信誉,因此书中夹杂一些弘扬佛法的宗教神话,宣传了一引起佛教的娄异事迹。但其基本面貌仍然是历史传记,而不是佛教的灵异传。③宋元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分上、中、下三卷,内容记叙唐僧一行六人往西天时遭遇各种妖魔的折磨,情节离奇,但并不曲折;文字呆板,没有故事的铺陈和人物、细节的细致描写刻划,是一本很粗糙的作品,此书在我国失传,后在日本发现。这本书在“西游”故事流传过程中的价值:a.它是西游故事形诸文字的第一本;b.从中可考见“西游”故事中重要人物的来龙去脉和某些情节的发展线索。④《西游记平话》,到了元代,西游故事基本定型出现了有关西游故事的评话,但今天能看到不只有两个片断材料:一是明代初年《永乐大典》“送韵”“梦”条,相当于今《西游记》第九回,老龙王摇犯天条,魏丞相书托冥吏,故事梗概相同,只是《西游记》更细致,丰满而已。二是朝鲜古代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中载者“车迟国斗圣”和八条注,相当于《西游记》四十六回,内容差不多。⑤有关西游故事的戏剧有:金院本《唐三藏》和元代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可惜今已失传。很难探求它们与呈氏《西游记》的联系现存的是元末明初杨景言的《西游记》杂剧。它的最早刊本是明万历年间的杨东来批评本,有杨东来的改编与增补在内,而此时世德堂《西游记》刊本已出十二年了,难说里面没有借鉴小说之处。所以不能确定杂剧与小说《西游记》的关系。(二)作者吴承恩的生平长篇小说《西游记》自明叶以后开始广为流传,但它的著作权的归属却一直是个疑问,说法各异,有人说是元代长春真人道士邱处机所作等,正式肯定《西游记》为吴承恩最后加工写成,是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最先提出来的,自此以后,学术界再无异说。吴承恩(1500-1581)社科字汝忠,号时阳居士,谁安山阳人,著作除《西游记》外,另有志怪小说集《禹鼎志》,失传,后人辑有《射阳先生存稿》四卷。三、版本《西游记》的版本亦较多。今知最早刊本为明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二十卷一百回,题“华阳洞天主人校”,有秣陵陈元之序。另一明刊本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一百回,卷首有袁于令题词。每回有总批、夹批,但不类李贽手笔。著名清代刊本有《西游证道书》,汪象旭编。《西游原旨》,悟元子刘一明编。这些清刊本均为一百回,均将作者误题为邱处机。以上的百回本《西游记》均为繁本。除繁本外,《西游记》尚有两种简本:一为《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十卷,共六十九则。据推测系万历间刻本,由羊城朱鼎臣编辑。另一种系收入《四游记》中由杨致和编定的《西游记传》,凡四卷四十一回。这两种简本多数研究者认为是百回本《西游记》的删节本。第二节《西游记》的思想内容一、历来对《西游记》主题的看法《西游记》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它的主题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清代多数评点者把它说成是一部修道奇书,悟元子刘一明在《西游原旨叙》中认为:“悟之者在儒可成圣,在释可成佛,在道可成仙。”2、二十年代,鲁迅、胡适等学者批判了这类牵强附会的“微言大义”,提出“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中国小说史略》)“全书以诙谐滑稽为宗旨”(《西游记考证》)。3、五十年代以后,不少研究者囿于现实阶级斗争框架,把小说中神与魔的斗争,因而陆续提出农民起义说、人民战争说,叛逆投降说,歌颂市民说,诛奸尚贤说,安天医国说和主题转化说等来概括小说主题。4、七十年代“四人帮”当道,由批《水浒传》为开端,同时发展了过去全面否定《西游记》价值的倾向,认为它“宣扬了投降主义和奴才哲学”。5、八十年代以来,不少人深感从这部神魔小说中归结出一个政治性的主题确实困难,因而又把小说主旨纳入哲理范畴,如反映人生说,追求真理说,等等。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认为《西游记》是通过孙悟空的形象宣扬“三教合一”化了的心学。种种歧义有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部小说的一些独特性:第一,它是一部神话小说,或神魔小说,而又产生于封建社会后期。第二,它的成书过程进一步加深了思想内容方面的复杂性。它不是一开始就在民间流行,而是在流传过程中把本来属于统治阶级宣扬宗教,提倡正统主义的东西,改造成属于人民,能够反映群众情绪和愿望的东西,这就构成它宣扬正统主义的基本结构与反正统的具体内容的突出矛盾。这部小说没有鲜明的政治性主题,实际上是一部游戏之作,作家借县这一古老的神异故事,目的不是为了反映现实,抒写政治,而是为了驰骋作家超凡脱俗的奇思妙想。但《西游记》决不是以单纯娱乐为宗旨,而是通过游戏之笔来表达高超的立意,因而避免了平庸和低级作者把他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寓于小说中随处可见的富有戏谑性、讽喻性和幽默感的语言之中。概言之,《西游记》有双重主题:大闹天宫重在表现对传统势力反抗,取经故事重在表现对理想光明的追求。《西游记》对现实的讽刺和暴露《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一至七回写小说主角孙悟空的出场,主要是写他大闹天宫的故事,八至十二回写取经的缘起;其余的八十多回写取经基本上是描写孙悟空在取经途中斩邪除害的斗争。作者在描写孙悟空同神魔的联系与斗争中,或使故事情节取材于现实,或随情节的进展而自如地写出寓有讽刺意味的衬话,使幻想的神话讽刺了他那个时代的政治现实。鲁迅说《西游记》作者,“讽刺椰揄则当时世态”,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小说里的天宫、地府等神权机构,表面上有无上权威,实际却很腐败。如来所在的西天,是佛教里的天堂。但是,当唐僧来取经时,阿傩、伽叶竟为勒索“人事”而刁难唐僧,身为佛祖的如来还公开表示支持,佛教是宣扬“四大皆空”的,可是行贿、受贿在佛国西天却是公开合法,受到提倡和保护的,在宗教宣传中,以阎罗为首的地府,最执法不阿,铁面、无私。可是小说里的都掌案判官崔钰却私受魏征的清托,暗中作弊,为唐太宗添了二十年阳寿。《西游记》对佛、道两教都有讽刺,但以对道教为甚。许多妖怪,尤其是那些惑乱国君的妖怪,如前面提到的虎力、鹿力、羊力三大仙,比丘国的国文等,无一不是道士。这是直接暴露嘉靖一朝所特有的腐败现象。道教在嘉靖年间盛行于统治集团之中,世宗本人就是道教的迷信者,曾封道士邵元节、陶仲文为“真”人,官至礼部尚书。作者对迷信道士妖术、胡作非为的国王,一概加以贬斥。孙悟空是一个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的象征。他希望凭借个人的力量去自由地实现自我价值,孙悟空性格中的显著特点是,神权观念和君权观念比较淡漠,不为封建礼法所拘束。慑于孙悟空的神通,玉帝在剿捕惨败之后,接受太白金星的建议,封他做“齐天大圣”。孙悟空本性依旧不改,又偷吃王母娘娘的仙桃,偷喝瑶池美酒,并再次与天兵天将战斗,搅得整个天庭天翻地覆,玉帝束手无策,不得已请来如来佛降伏了孙悟空。显然,作者热情歌颂了孙悟空渴望自由、不畏强暴、蔑视王权的叛逆性格和反抗精神,通过这种神话故事形式,投影式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民要求摆脱压迫束缚的强烈愿望和无所畏惧、勇于反抗的战斗精神。3.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这在一百回小说中占八十八回之多,是小说的主体故事,它经过数百年从佛教历史故事向神话传说的演化,故事的轮廓、结构已经基本定型,因此作者对此的加工改造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对待故事本身的佛教性质,二是如何把打闹天宫中孙悟空一往无前的反抗性格统一到保唐僧西天取经的所谓“皈依佛法”中来。(1)对待第一个问题,吴承恩冲淡了取经故事固有的宗教色彩,取经故事不过作为描写克服八十一难的一条引线,重要的是取经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磨难以及消除它们所表现出的顽强斗争精神。作者在这方面大大丰富了作品的现实内容,赋予它鲜明的民主倾向和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以非现实的幻化形式隐喻人类社会的善恶是非,写唐僧师徒四人一路上锄暴安良、扫除妖魔。那些妖魔之所以被消灭,一方面固然是它们阻碍取经,另方面在于它们代表着邪恶势力:残杀、淫荡、阴险、抢掠、欺骗等等。(2)应该指出,在大闹天宫与西天取经故事中,孙悟空的性格表现是存在差异的:在前者,孙悟空的叛逆性和反抗性表现得十分突出、强烈;在后者,他明显向神佛妥协,按神佛旨意保唐僧取经,一路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因此被人看作是向统治者投降,与前期的叛逆性发生了冲突,导致了前后性格的分裂和矛盾。对此应全面分析看待。总之,孙悟空在打闹天宫与保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中,行为方式虽有不同,性格却是一致的,这可以看出杂者吴承恩在糅合这两个故事运用的艺术匠心。综上所述,可以说《西游记》具有双重主题:打闹天宫重在表现对传统势力的反抗;取经故事重在表现对理想光明的追求,二者统一在两个故事所共同具有的正义性之中。第三节《西游记》的艺术成就一、奇幻与真实的结合。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创造出了一个以现实为基础的完整的神话世界,艺术想象极为丰富。作品的形态:书中充满了奇幻的事物和一系列奇异的故事情节,如如意金箍棒、芭蕉扇等武器、法宝;花果山水帘洞、空陷山无底洞等环境以及妖魔、神佛之间的战争斗法等活动。它们无不具有浓郁的非现实的奇异色彩。二、艺术形象的神性与人性、物性的结合。《西游记》的艺术形象大多是神魔人物,它们程度不同地具有超出常人的神通和法力,即具有某种神性;同时它们的펟型又取自现实生活中人的特性或自然界中物的特性,作者已经将这些妖魔神怪人化、物化了,换言之,这些妖魔神怪一类艺术形象又往往具有一定的人性和物性,作品将神话的“幻”与社会、自然的“真”相融合。所谓“物性”,就是作为某一动物、植物的精灵妖怪,它们保持着其原有的形貌和习性,如鱼精习水、鸟精会飞,蝎子精有毒刺,蜘蛛精能吐丝等等;其性格也往往与之相称,如猴子机灵、老鼠胆小、猪贪吃贪睡等等。所谓人性,指人的社会性,包括人的思想、心理、性格及语言、人性中的善良与丑恶、优点与缺点等。作品在人物塑造上达到了人性、物性与神性的统一,三者水乳交融地体现在这些艺术形象之中。孙悟空:其形象是猴,是人,又是神。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孙悟空这一艺术典型正是猴、人、神的统一,也就是生物性、社会性、传奇性的互相渗透融合。孙悟空是猴,所以猴子的一些生物属性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在他的身上。实现看其外形,他长得“毛脸雷公嘴”,罗圈腿、拐子步,身高不满三尺,始终是一副“沐猴而冠”的样子;就在七十二变时也总会留一条“尾巴”:与二郎神赌斗变化时变成一座庙宇,尾巴无处安置,只好变作一条竖在庙后的旗杆,不合实际,被二郎神识破、擒拿。再有他的两块猴子屁股无法改变,三十四回师徒四人被金角、银角大王擒获……猪八戒对孙悟空说:“你虽变了头脸,还不曾变得屁股。那屁股上两块红不是?我因此认得是你。”孙悟空的声容神态也活脱是猴子的模样:好动喜闹,坐立不安(“车迟国斗法比赛禅坐”)孙悟空又是人,人的喜怒哀乐诸种心理状态、斗争反抗诸种社会特点、乐观诙谐诸种性格特征以及好胜好名好戴高帽子等等一些人的缺点,他一概具有。孙悟空之所以始终给读者以真实、亲切的感觉,始终给读者以“人”的印象,很重要的一点是他被置于日常的平民社会中,不但写出了他身上诸多人的弱点,而且让他在言谈中时常说出市井粗话、江湖术语和商人行话。当然,孙悟空作为作品中一个理想化、传奇性的英雄,作
本文标题:《西游记》1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647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