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2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1附件9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精神,推进我区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特制定本指导意见。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与性质(一)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确定的八个学习领域之一,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与校本开发的必修课程。它突出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不以单一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关注学生探究、体验的过程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经验,重视直接经验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是一种需要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共同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组成,共占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15学分,2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二)课程目标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然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以及对相关内容的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1.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兴趣2.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3.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5.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6.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7.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8.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三、课程内容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组成部分。在实施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社会发展实际,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一)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开放性、探3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也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和经验,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主要内容有:1.自然环境类: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培育与改良、动植物保护、天文地理研究等方面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2.社会生活类:主要是从研究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社会关系研究、企业文化、社区管理、社团活动、心理健康、人口研究、城市建设、政策法规、经济发展、民族宗教、贸易与市场研究等课题。3.历史文化类: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乡土文化、古代文明、历史遗迹、杰出人物、文化热点、传统道德、民间文学、影视艺术、流行时尚、校园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东西方文化比较等课题。4.个人发展类: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发展、家庭教育与学生成长、流行音乐、时尚文化、同学关系研究等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5.科学技术类:主要是从科学技术与时代发展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遗传与化学、纳米技术、多媒体技术、基因工程与4克隆技术、科技小发明等研究课题。(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要求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积极参加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的各类社会活动或公益活动。通过融入社会、接触社会、体验生活,促进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有:1.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学校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各行各业,亲身体验真实的社会。可开展校外军营军训活动、农业劳动或企业的生产劳动、商场超市售货体验活动、交通警察体验活动以及其他行业实践活动等。2.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红色之旅”夏令营活动、祭扫革命烈士墓、参观主题公园、国内外友好学校学生互访、访问知名学者和校友以及其它交流活动等。3.外出考察活动:组织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开阔视野,增进对社会的理解。可组织参观教育基地、人文或自然景观,考察社区环境、传统、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情况等。4.社区文化活动:组织社区文娱活动和法制宣传、环卫宣传、科普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等。5.社区环境建设:如环保卫生、绿地养护、文化辅导、设计板报橱窗、维持交通秩序等。6.社区调查:对社区机关、特定群体、典型人物的热点事件、人口素质、经济收人、文化需求、治安状况等进行调查,5提出合理化建议。7.志愿者活动: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三)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是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为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提供的公益性的义务劳动。学生以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到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中,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应用所学的知识,提供有意义的服务。社区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1.公益活动:拥军优属、敬老服务、领养绿地、卫生保洁、扫盲辅导、电脑培训等。2.宣传活动:法律法规宣传、保健知识宣传、环保知识宣传和科普宣传等。3.帮贫助困:帮助孤寡老人、贫困家庭等。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新的活动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区服务上形成自己的特色项目。四、课程实施(一)总体要求1.既注重统一要求,也注重地方特色。各地、各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在国家《综合实践活动指南》以及本指导意见的基本要求下,根据本地和本校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发挥特色,大胆创新。62.既注重独立完成,也强调团结协作。活动主题的确定、方案的制定、过程的实施,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同时又要分工合作,分享体验,共同进步。3.既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加强教师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首先是学生自主的活动,在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开展活动的同时,教师要对安全问题、活动的难点、活动的层次和深度、活动的管理和评价等进行指导和管理,以提高活动的质量。4.既注重课本知识的巩固运用,也注重社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同时让学生在社会中学习、体验、积累、提高。(二)实施建议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都是综合实践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个部分的侧重点不同,目标、内容、实施时间安排及组织方式上都有差异,不能相互替代。学校在具体实施时必须严格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设置课程,按照规定的学分开足课时。1.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实施准备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交流反思阶段。在学习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1)实施准备阶段7①学习培训通过讲座、课堂教学、学校网站等多种渠道,在每次开展活动前进行安全、礼仪、法制等方面的教育和学习培训。②确定研究主题研究主题包括: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确定研究主题的方式有以下几种方式:由学校课程开发小组和教师提出若干宏观的活动主题供学生参考,学生可在宏观范围内自定具体的研究主题;由学生提出若干活动主题,经学校课程开发小组对学生提出的活动主题进行初评和筛选,确定学生能够承担的系列活动主题,供学生选择;由学生自主提出活动主题,教师与学生共同协商后确定。研究性学习必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知识、经验及能力来确定研究主题。③确定学习的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班级、年级或更大范围合作研究。小组合作研究是常用的组织形式。每个研究小组一般由6-10名学生组成,每位教师可指导2-3个小组。个人独立研究,一般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或不确定研究范围,由每位学生自定具体的研究课题或项目,并各自相对独立的展开研究活动。8班级、年级或更大范围的合作研究也是研究性学习可以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可以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学校要为学生进行跨班级、跨学校、跨地区的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为教师进行跨班级、跨学校的合作指导提供条件,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④制定活动方案研究性学习课题确定后,研究小组或个人要着手制定具体、可行、有效的实施方案。进行开题论证。填写《课题研究方案表》,内容包括:课题名称、研究的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条件、研究小组成员分工、研究步骤、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等。班级举行开题论证,评价小组填写意见。教师在本阶段的指导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解除思想上的困惑,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协助学生组建研究小组、确定课题并审定活动的计划或方案。(2)实践体验阶段①搜集和分析文字信息资料学生应首先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其次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信息资料间的联系;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形成对所研究问题的初步了解或认识。②开展实地考察、实验设计或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步骤,选择适当的9时机、地点和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实践获取研究结果。③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得到的初步结论或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通过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和建议,逐步万善研究结论或成果。本阶段中教师的指导任务主要是强化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信心,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时了解学生研究进展情况,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3)交流反思阶段①总结整理学生要整理、分析活动中记录的各方面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的收获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口头报告材料或其它形式。课题成果的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小论文、项目设计、实验报告和科技作品等。②交流研讨学生通过研究论文、模型作品、研究日记、主题演讲、小品表演、展板、墙报、文字(电子)刊物或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向全班介绍自己的研究供大家评议,或通过指导教师主持的答辩。③评价反思学生应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展开评价,发现和欣赏他人的10成功和优点,反思自己的不足和缺点,通过客观分析和辩证思考,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本阶段教师的指导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成果展示、经验交流和研讨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学会欣赏、学会反思以获得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与愿望。2.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实施(1)实施步骤与教师的指导①确定活动内容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人数、经费、意愿以及提供实践或服务的机会和平台,以便制定可行的实践和服务方案,有效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为保证学生实践活动的连续性、有序性和完整性,建议以主题的形式选择和组织内容。主题的选择和确定应体现区域特色,凸显民族性和时代性。②拟定活动计划由教师、学生、社区机构相关人士共同拟定活动计划,充分考虑实践主题与服务项目、服务目标与服务时间、地点及对象以及活动步骤、进度、分工、经费、成果、评估方式等因素,还可制定书面的活动指南。③开展相关培训学校与相关社区机构在学生参与活动之前应开展培训,让11学生熟悉活动内容,掌握基本的实践方法和服务技能、建立正确的服务观念,懂得如何处理突发事件与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反思和撰写总结等。④组织实践活动学生走出课堂进入活动场地进行实践活动。教师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日志及时记录过程与收获,积极体验,形成关注社会、反思现象的意识与习惯。注意与家庭、社区保持密切联系,取得家长、社区的大力支持。⑤总结交流反思学生把自己或小组在活动中的收获汇集、整理成各种形式的成果,并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交流和反思。反思是学生将实践与服务经验转化为学习心得的关键。学生在参加服务活动之后,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反思,增强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发展批判思考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反思活动可邀请家长、社区机构相关人员以及服务对象等共同参加。(三)时间安排1.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每个学生应研究至少1个课题或项目,完成规定的学时。学时的具体安排应根据学校课程方案、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方式等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可以统一安排,也可以年级、班级或研究小组为单位安排;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散安排。122.社会实践以学年为单位安排教学时间,每学年总的教学时间不少于一周,高中阶段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学时总数不得少于三周。3.高中阶段社区服务的
本文标题:22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679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