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2016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ppt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1.辩证的否定观(1)辩证否定;(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考纲展示2.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2)创新的社会作用。考点突破热点聚焦基础整合基础整合基础梳理网络构建基础梳理一、辩证的否定观1.辩证否定(1)含义:是事物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实质:是“扬弃”。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其基本特征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要么,要么。自身肯定一切否定一切辨别区分肯定一切是错误的,因为它抹杀了新旧事物之间的界限,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发展;否定一切也是错误的,因为它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际上也否定了事物的发展。肯定一切、否定一切都是形而上学的表现。二、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1)辩证法的本质: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2)方法论要求①密切关注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确立,开拓新境界。2.创新的社会作用(1)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的变革。(3)创新推动和文化的发展。创新的变化发展着生产力社会制度人类思维新思路新观念网络构建考点突破精讲考点典题例练辩证的否定观考点一考点透析1.辩证否定(1)特点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实质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2.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辩证否定观形而上学否定观否定的动力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与肯定的关系辩证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肯定中包含着否定把否定与肯定绝对地割裂,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否定同发展和联系的关系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否定是发展的中断易错辨析1.(2014年江苏政治,22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状态。辨析: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辩证的否定是实现发展的根本途径。2.(2014年安徽文综,9①)辩证否定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否定。辨析: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3.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辨析: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即“扬弃”。命题探究命题角度1辩证否定观高考扫描:2014年新课标全国文综Ⅰ,20,选;2014年江苏,22,选;2014年安徽,9,选;2013年四川,11,选;2012年新课标全国文综,39(2),非选。典例导引(2013年四川文综,11,4分)手机已从简单的通话工具演变为个人信息智能终端设备。至2012年底,我国手机用户突破11亿。“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有人因为使用手机成瘾,让手机变成了“手雷”,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对此,我们应该()①正视手机控制社会的事实②适度使用,防止矛盾的转化③辩证否定手机功能的拓展④创新科技,消除人性的弱点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和辩证否定观。手机给人们交流带来便利,但有人因为使用手机成瘾,严重影响身心健康,②③是正确对待这种现象的做法,故选C。①错误,夸大了手机的作用。④错误,夸大了科技创新的作用。答案为C。考点二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考点透析1.创新的内容(是什么)(1)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创新。(2)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理论创新是指导,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动力,文化创新是智力支持。它们相互促进,密不可分。2.创新的哲学依据(为什么)(1)唯物论角度: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2)辩证法的角度: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发展的根本途径;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这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3)认识论角度: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创新的社会作用(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易错辨析1.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就是创造出全新的事物。辨析:科学的使命就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从而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推动事物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因此创新必须吸收、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创新并不意味着创造出与旧事物没有联系的全新的事物。2.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创新就是不断否定旧的矛盾。辨析:矛盾具有普遍性,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是正确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创新需要不断否定旧事物、旧矛盾,但不是简单地否定旧矛盾的一切,而是辩证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即“扬弃”。3.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辨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命题探究命题角度2创新的社会作用高考扫描:2014年江苏,30,选;2014年福建,36,选;2013年天津,14(3),非选;2011年福建,36,选。典例导引(2013年天津文综,14(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04~2011年我国汽车消费及相关指标指标年份私人轿车保有量(万辆)GDP(万亿元)人均收入(元)汽车工业销售产值/GDP(%)20042006200820102011600114919473443432216.020.930.139.847.1617976681027114394162415.626.706.317.5410.40材料二当越来越多的人争先恐后地实现了“有车一族”的梦想之后,车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相关资料显示,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汽车带来的道路拥堵也成为了城市交通的最大问题,然而仍有超过60%的城市居民愿意选择私家车作为日常出行方式。(3)我国现在已经成为汽车生产大国,但还远未成为汽车强国。要从汽车生产大国成为汽车强国,创新是关键。请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予以说明。解析:本题考查的模块为《生活与哲学》,知识定位为唯物辩证法,属于说明类非选择题。解答时必须抓住设问中的关键信息:创新是关键。围绕“创新是关键”,先从“创新”角度思考,联系到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有发展的实质(或辩证否定观)、创新的作用等,所以答案中应包含发展的实质、创新的作用等;再从“关键”角度思考,联系到唯物辩证法的知识有关键部分对整体的作用、主要矛盾的作用等。答案:(3)①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一定意义上发展就是创新。(或辩证的否定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它要求树立创新意识。)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实现从汽车生产大国到汽车强国的发展。②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要重视关键部分的作用。抓住创新这一关键,能够推动汽车强国建设整体工作的开展。③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坚持重点论。抓住创新这一重点,是实现汽车强国的关键。④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热点聚焦关注时政拓展视野热点材料改革化解矛盾创新驱动发展材料一2014年9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指出,面向未来,①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创新创造中前进的。要破解中国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除了深化改革,别无他途。中华民族以伟大创造能力著称于世。我们要适应历史前进的要求,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敢于下深水、涉险滩,勇于破藩篱、扫障碍,推动中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材料二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新领军者年会2014年9月10日在天津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说,本届论坛以“推动创新,创造价值”为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②创新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熄引擎。信息解读关键信息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的作用,人生价值的实现,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关键信息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的社会作用。问题一:从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坚持创新?分析:(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树立创新意识。(2)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3)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热点分析问题二:从辩证法的革命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角度,分析怎样坚持创新?分析:(1)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2)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3)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4)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点击进入课时训练
本文标题:2016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691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