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必修二汇总复习资料(学生完整版定稿)
衢州市杜泽中学高中历史复习资料(人民版)整理人:赵阳2010年01月07日第1页衢州杜泽中学高三历史复习资料必修二部分(学生版)整理人:赵阳历史必修二(专题一、二)复习资料汇编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朝代农业手工业商业新石器时期①经历了“”的阶段;②水利:大禹治水纺织①已经出现和技术;②原料最早为和商业活动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冶金黄河流域出土小件铜器工具或生活用具,而非工具;陶瓷彩陶工艺水平相当高:蛋壳黑陶;商朝井田制:具有土地所有形式由向过渡的特征;纺织有负责的专职官员;商业活动商业有了初步发展;冶金分布广,规模大,工艺水平高;陶瓷从到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西周(前1046~前771年)井田制:(同上)纺织“妇功”;地位重要;商业活动交易活动日益频繁,出现流通的和铜贝;冶金大多作为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工艺水平高春秋战国前(前770-前476-前221年)①农业发达地区出现铁犁牛耕技术;②水利: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纺织商业活动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冶金①春秋时期出现中国最早的铁器;②冶炼和铸铁;③炼钢和工艺;商业都会有的城市出现商业区“”秦朝(前221年-前207)市的发展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管理严格;西汉(前206年—公元9年)①汉代牛耕逐渐全国;②曲柄犁、大镰、耦犁等工具;③水利:关中“”;纺织技术相当发达;经丝绸之路远销以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被称为“”;商业活动商运活跃,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丝绸之路;冶金①推行铁业制度;②使用做燃料;③供风形式由通风到人力皮囊鼓风再到鼓风,(东汉出现鼓风)市的发展①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官员,管理相当;①出现一牛挽犁,便于牛耕的普及和纺织商业活动同西汉相关部分冶金南阳太守发明水排(水市的同西汉相关部分衢州市杜泽中学高中历史复习资料(人民版)整理人:赵阳2010年01月07日第2页东汉(公元25年-220年)山地开垦;②水利:治理黄河,促进了东汉前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力鼓风)发展陶瓷出现青瓷(早期瓷器为一种釉陶,又称做原始青瓷,东汉晚年出土的才为真正的瓷器)商业都会①东汉建立前的王莽执政时期,在和“五都”设“”官,控制市场物价,管理市场的官员称“”;②“五都”:洛阳、、临淄、宛和;③以繁荣的“”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推行均田制;冶金出现法,用此法制作的兵器坚韧锋利市的发展自然形成了“”,政府对其实行行政管理;唐(618年—907年)①出现;②初期均田制;③水利:设渠堰使官职,负责的管理;④灌溉工具:北方使用,长江流域使用;纺织①唐中期后,纺织业规模较大;②随着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纺织作坊兴起;商业活动①水运发达,出现规模宏大的“航船”;②陆路交通也十分发达,客舍等服务于商运的性经营场所生意兴隆;冶金市的发展①“草市”逐渐演变为;②“”比较繁荣;陶瓷①唐代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②主要瓷窑:浙江越窑瓷、河北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瓷;③工艺: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并把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商业都会长安、洛阳、“雄富冠天下”、杭州、湖州等地;宋(960年—1279年)①水利:对于热心兴修水利的州县官员有明确的制度;②灌溉工具:水转翻车;纺织①棉花种植以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等地区;②丝织工艺水平提高;商业活动①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等地区;②四川出现纸币“”冶金北宋已经有了以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提高了炉温,加速了冶炼进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市的发展①突破了原先和时间上的限制;②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③“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设施;衢州市杜泽中学高中历史复习资料(人民版)整理人:赵阳2010年01月07日第3页陶瓷著名官窑:河北窑、河南窑、耀州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窑;商业都会都市商业繁盛,汴京(河南开封)商市繁荣;出现定时一聚的集市;元(1206—1368年)商业活动同宋代相关内容明(1368年—1644年)①朱元璋时代大兴水利;②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水车;纺织①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②手工工场出现了大量,在一些地区还出现了自由劳动力市场;③萌芽出现;商业活动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的出现与按结成的商帮有关,和的势力最大;冶金市商业区相当繁华清(1616年—1911年)①康雍乾时期十分重视河防、海塘及各地水利事业;②风力水车;纺织商业活动同明朝相关内容冶金市的发展商业区相当繁华陶瓷粉彩瓷器工艺:年间发明,时期达到登峰造极水平;商业都会①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其中吴江县镇尤繁盛;②四大名镇:汉口镇、广东镇、江西景德镇、河南镇;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原因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基础,以确保赋税的征收,巩固。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概况①产生:战国时期秦国变法中,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②《吕氏春秋》中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原则;③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以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④商业和商人地位到代有所改善,但历代大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影响积极: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消极:明清时期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了的发展和萌芽的发展,是造成中国日益落后的原因之一。海禁和闭关锁含义海禁政策:明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闭关锁国:是明清政府实行的限制对外贸易交往的政策;目的防御外来殖民势力(明)或沿海反抗势力(清),维护封建统治概况①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②清朝继承并发展了闭关锁国政策;③短暂的“开放”实质上具有的性质,仍然禁止贸易往来。衢州市杜泽中学高中历史复习资料(人民版)整理人:赵阳2010年01月07日第4页国政策影响积极: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自卫作用,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了统治;消极:①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②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④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出现原因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直接原因:明清以来经济和的发展;表现明朝:江南地区客商云集,“绅士商民近百万口”,“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清朝:已经出现大批自由和较为成熟的工场;特点①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②在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下,往往夭折、中断;缓慢原因①根本原因:制度的束缚;②明清王朝压抑工商业以及闭关锁国的政策;③旧的经济观念的影响;④经济长期居主导地位,市场需求有限。三、疑难解析:(一)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基本特点:1、农业:(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3)以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良、水利设施的完善为手段,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4)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的经营方式占主导地位;(5)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小农土地所有制为辅;(6)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南方经济发展后来居上;(7)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总体水平高于世界。2、手工业:(1)起源早,历史悠久;(2)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3)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4)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明清时期出现了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5)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和发展,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长期占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中期以后才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并占据主导地位;(6)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也受农业生产的制约;(7)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8)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世纪金榜第60页)(1)商业市场形势多样;(2)商业城市经济发达;(3)对外贸易发达;(4)货币种类不断丰富;(5)商人群体活跃;(6)商业和商人地位低下。(二)小农经济1、含义:又称自然经济,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男耕女织”式的经济模式。2、形成条件:(1)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推广,生产技术的提高;(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3、特点:(1)组织形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2)生产目的: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3)生产技术:精耕细作。4、缺点:(1)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2)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3)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5、地位:(1)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2)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6影响(世纪金榜第56页名师点拨2):衢州市杜泽中学高中历史复习资料(人民版)整理人:赵阳2010年01月07日第5页(1)积极:①使农民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②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2)消极:①经营规模很小,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沉重,导致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长期保持着自给自足的形态;②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在近代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分散性,技术低,规模小,成本高等)②直接(主要)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③其他原因: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扩大;过程①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标志是中国的衰败;②解体加速(19世纪60年代起):列强急剧地增加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并打入内地市场;表现农业:①中国农产品的化程度有一定发展;②一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开始受到的影响;手工业:①农村的家庭手工业受到破坏;②城市手工业受到沉重打击;商业和金融业:①经营对华贸易的大量增加;②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③贸易中心由转移到;影响①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和,促进了的兴起;②中国经济虽然商品化程度的进程加快了,但中国经济也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③在根本上冲击着封建制度。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阶段时间原因表现特征备注产生19世纪70年代前后①的逐步解体;②的诱导;③的刺激;1、地点:沪、津、粤等沿海地区;2、途径:①洋务派的企业;②地主、买办、华侨等投资;③部分采用机器生产;3、著名企业:1866沪发昌机器厂;1873粤继昌隆缫丝厂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征:①资金少;②规模小;③技术力量薄弱;④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沿江地区,发展极不平衡;⑤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⑥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资仍占主导地位;⑦传统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⑧受到帝国主义、初步发展甲午战后到一战前(1895-1914)①列强加紧和输出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②清政府放宽对的限制;③社会上兴起“”热潮,以挽救民族危机;1、代表企业:①张謇在建大生纱厂;②荣宗敬、荣德生在江苏建保兴面粉厂;③周学熙在河北建启新洋灰公司;④刘懋赏、冯济川在成立保晋矿物公司;短民国初年(1914-①扫除了一些障碍;②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的政治地位;1、表现:①新建厂矿和新增资本的速度和规模空前;②业是最大的新式工业,由长江下游衢州市杜泽中学高中历史复习资料(人民版)整理人:赵阳2010年01月07日第6页暂春天1919)③政府颁布一系列的法令;④群众性爱国运动的兴起;⑤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的向北向西发展,天津、青岛、成为新的纺织业中心;③业是当时第二大工业;④重工业也有一定的增长;2、缺陷:(见备注)3、结果: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下去;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⑨对外国资本主义
本文标题:必修二汇总复习资料(学生完整版定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695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