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高中语文-小说题-大阅读专题课件
大阅读专题教学目标:1、明确考纲要求2、分析考题特点3、掌握答题基本方法考试说明要求——文学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考试说明要求——实用类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009-2011年全国考点统计结论:1、不论课改非课改高考省份的试卷,对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内容始终是紧扣考纲的,主要包含(1)作品的结构与思路(2)作品的主题与内涵(3)作品的手法与技巧(4)作品的语言与人物2、分值18分,文学类(小说、散文)和实用类(传记、新闻、访谈、报告、科普等)两篇选做一篇值得注意的变化•1、加大了大阅读的考查分数•2、寻根散文(湘西、人性)增长趋势•3、小说类明显增加•4、江苏难度大,水平高答题原则•1.原文意识——尽量采用原文中的词语或句子。•2.朴素准确——带修辞格的句子一般不出现在答案中。•3.用肯定句答题。•4.注意要点化、术语化,可用数字表示层次。解题前的准备条件•1.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2.标出每个自然段的首句•3.标出议论抒情句、过渡句、总结句等•4.标出关键词语前的形容词人物传记常考题型•1、句意理解•2、结构作用•3、概括分析•4、人物特点•5、写法特色•6、材料组织《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19.文章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20.充军伊犁期间,林则徐“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惊雷”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意分条概括。(4分)•21.文章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详细描写环境的恶劣和林则徐的艰苦行程?(4分)•22.本文主要是从哪几个角度来选材组材的?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6分)《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19.文章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19.文章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①内容上:表现林则徐对自己禁烟之举的正确评判,突出其刚直不屈的性格。•②结构上:为下文写林则徐以“戴罪”之身为国出力作铺垫,紧扣文题,与首尾相呼应。《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20.充军伊犁期间,林则徐“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惊雷”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意分条概括。(4分)《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20.充军伊犁期间,林则徐“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惊雷”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意分条概括。(4分)•①建议屯田固边,协助垦荒;•②捐出私银,承修河渠;•③推广内地的水利、种值技术;•④发现、研究了“坎儿井”,并大力推广。’《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21.文章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详细描写环境的恶劣和林则徐的艰苦行程?(4分)《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21.文章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详细描写环境的恶劣和林则徐的艰苦行程?(4分)•①表现林则徐遭遇的人生困境与心灵折磨。•②反衬出林则徐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的高贵品质和创建的丰功伟绩。《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22.本文主要是从哪几个角度来选材组材的?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6分)《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22.本文主要是从哪几个角度来选材组材的?•选材组材:从“以罪臣之名”,“行忠臣之事”两个角度。(2分,每点l分,答“罪臣”“功臣”亦可)《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22.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6分)•写作特色:•①抓住传主的业绩和品格,选择丰富典型的史料,通过叙述、描写、评议揭示其特有的精神风貌。•②在客观公正评价的同时,融入作者浓郁的情感,使传主的精神更好地感染读者。小说一、考纲说明•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二、具体解析1.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三.题目类别•1.情节概括题•2.情节作用题•3.细节题•4.性格(形象)分析题•5.环境作用题•6.表达方法题•7.语言题•8探究题(一).情节概括题或场景总结题“一段一条”•1.按故事发生的时间先后梳理情节•2.每个情节一般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方面整理。•3梳理情节一般是从主角跟配角关系入手,关系发生变化情节就跟着变化。•例1.《汗血马》的情节梳理。杀死仇敌/官府追捕/逃入沙漠/饮血救命/走出沙漠/建立村庄•例2.《侯银匠》的情节梳理相依为命/选女婿/打陪嫁首饰/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例3.《汗血马》第1段,小说第1段勾勒出一副怎样的画面?(提示:此题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黄昏时刻、茫茫沙漠、荒凉、凄惨、干燥。•例4.《午夜电话》第1题,试归纳故事的基本情节。(限80字以内)•女儿因高考失利,加上刚刚吃下一枚早恋挫败后的苦果,产生轻生的念头,终于在慈祥的父亲苦心相劝下,放弃了轻生的念头。••例5.《午夜电话》第2题,父亲为了劝说女儿回家,提到了哪些事?•①不再要求女儿参加高考;•②原谅女儿不听自己的话处男朋友;•③告诉女儿知道错就是成熟;•④用去世的妈妈的爱和希望感化女儿;•⑤用在海里死的人的怪样子吓唬女儿,希望女儿不再赴死;•⑥强调有生命就有希望,强调生命的珍贵;•⑦重说女儿是亡母的希望,坚强的生命不怕挫折和创伤。(写出5条即可)(二)、小说中的情节作用“术语答题”•1、形式位置:•①开头部分:点题扣题/铺垫伏笔/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展开情节•②中间部分:承上启下/铺垫伏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结尾部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2.(1)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2)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或是发展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人物性格。例1.《侯银匠》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例1.《侯银匠》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答案】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②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于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例3.《乌米》的开头部分写听到从山上传来的歌声,有何用意(作用)?例2.《乌米》的开头部分写听到从山上传来的歌声,有何用意(作用)?•设置悬念,谁在唱歌?为什么唱歌?歌声为何如此悲凉?引人入胜。为下文凄美的故事作铺垫,引起人的深切的同情,进而对人性的至美思索赞美。(三).细节题•正面描写人物,有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等方法,此四项即为细节,可见细节是为描写人物服务的。解题时,应从形式和内容方面着手。1.就形式而言:(1)开头部位:铺垫伏笔,展开情节。⑵中间部位:铺垫伏笔,推动情节发展。⑶结尾部位:照应上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2.就塑造人物而言,具体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或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例1.《汗血马》第2题小说中的“马”是个富有灵性的动物。请根据第6段的内容,分析马的心理变化过程。答案:•忠于主人,宁愿牺牲自己,让主人用自己的血解渴;•看到主人动作后明白主人的意图,为救主人的命吸了主人的血,但只吸了几口就不忍再吸;•为主人对自己的爱护而感动得流泪;坚决背负主人走出困境。例2.《二十年后》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答】•1.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2.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四).性格分析题或×××是怎样的人物形象“一条一个特点,归类概括,原文分析”A、1.梳理情节,通过若干情节片段归纳出人物性格。2.环境衬托及故事叙述介绍及他人之口体现人物性格。3.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细节分析举例。B、是怎样的人或怎样的人物形象,应首先定位人物身份。人物身份是男女、大小、时代和职业。如祥林嫂是一个被压迫被伤害的旧社会劳动妇女形象,例1.《雁阵》第1题,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的品质?(结合具体情节,分点说明)•【答案】①忠于职守(如“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等)•②面对威胁不退缩(如“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等)•③坦荡、自信(如“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等)•④关心他人(如“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等)•⑤对像狗娃这样犯过罪的人也并不丧失信心(如“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等。)例2.《二十年后》第3题,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答】1.重视友情,信守诺言;2.乐观开朗,心直口快;3.企图逃避法律。例319.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4分)年轻时漂亮年老丑、生活贫穷但供应孙子、爱孙子、渴望亲情(五).环境作用题A、从结构方面入手1.处在开头部位:•①点题扣题,展开情节。②铺垫伏笔③引起下文④设置悬念2.处在中间部位:•①承上启下②铺垫伏笔③推动情节发展3.处在结尾部位:•①表现主旨,深化主旨。②照应上文。4.线索、借景抒情、相互照应:题目中出现了景物名称或同一种景物多次出现或者一种景物(场面)出现两次以上。B、从内容方面入手1.渲染怎样的气氛或描写了怎样的环境,或为人物的出场提供场所舞台。2.衬托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反映人物怎样的性格或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感情3.结合特定时间,暗寓一种社会环境。(外国小说)例1.《乌米》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答案】•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例2.《二十年后》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答】•1.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2.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六).表现手法题——术语和层次•(共用的——对比衬托:两个人、景、物、事之间形成对比、比照,或一主一从,形成衬托。从而更加鲜明表达主旨)•1.从刻画人物形象的角度:•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②侧面描写:A.第三者之口(通过别人的反应)B.语言介绍人物C.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2.从小说情节结构的角度:•①插叙/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倒叙/正叙/补叙(文末)•②伏笔(前文)/照应(后文)•③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3.从环境(场面)描写的角度(同诗歌鉴赏:托虚动借白辞方位绘):•渲染烘托/对比/方位(远近上下)/动静结合/辞格/绘声绘色/借景抒情/白描•写景的方法:•借景抒情、方位(上下/远近)、绘声绘色(听觉视觉)、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4.从小说语言风格的角度:•质朴清新(如孙犁)/简练含蓄(如鲁迅)/“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三国演义》)/幽默讽刺(契诃夫、欧亨利)5.从表现主题的方法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6.从选材角度:主次详略7.结尾:①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空间8.其他:①线索(主线副线,明暗线索虚实线索)②抑扬手法(先抑后扬/先扬后抑)③巧合误会④设置悬念(倒叙)⑤荒诞⑥对比例1.《汗血马》第4题,这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小说题-大阅读专题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720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