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佤族佤族,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429709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他称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佤族的宗教信仰是原始的自然崇拜,相信万物有灵,认为所有山川、河流和一切不理解的自然现象都有精灵,会给人们带来祸福。佤族最崇拜的是人类最高主宰“木依吉”,他的五个儿子是分别掌管开天、辟地、打雷、地震的神和佤族的祖先。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水鬼、树鬼等等。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佤族民居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没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枕木头,合衣而睡。在铁锅传入之前,佤族多用竹筒煮饭,吃饭时,由主妇按人数分食,一次平均分完。喜欢嚼槟榔、喝酒,有“无酒不成礼,说话不算数”的说法。水酒用小红米发酵后制成,多盛于大竹筒内,插入细竹管吮吸。佤族人也有饮浓茶的习俗,而喜食辣椒是男女老少的共同嗜好。佤族的家庭形式为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财产多由幼子继承,女儿没有继承权。佤族命名时用父子连名制,由自己可以上溯祖先。佤族所有家族向上推算出的最早一代的名字都叫“司岗”,意为葫芦或石洞,是对母权的崇拜。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交往,称为“串姑娘”,青年男女三、两成群聚在一处,对唱情歌,用赠给槟榔、菸草表示定情。但是,缔结婚姻须由父母作主,男方要交几条牛的聘金,称为“奶母钱”和“买姑娘钱”。有时父母一方不同意,则双方逃婚,父母也不追究。过去佤族曾流行姑舅表婚,现已有较大的改变。佤族爱饮苦茶。苦茶熬得很浓,几乎成茶膏。苦茶虽味苦,但喝后有清凉感。对于处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有神奇解渴作用。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块槟榔。所嚼槟榔都是用麻栎叶与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据称嚼槟榔有健齿作用。木鼓是佤寨的标志,佤语称“克罗克”,是佤族的传统祭祀工具、乐器和报警器具。一般以红毛树、花桃树或麻栗树树段为原料,将其腹部按一定形状掏空制成。大小不一,一般长约2米,直径0.5至1米之间。分公鼓、母鼓两种。公鼓的音节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节较高,音色清脆。多成对存放在村寨中的木鼓房中。木鼓木鼓房是佤寨重要的、也是标志性的建筑物。每个村寨都有一至数个。它是用6根柱子、3根横梁及竹片或茅草搭建而成的、四周没有墙壁的小棚子。木鼓房虽然面积不大,结构简单,但由于是存放木鼓的地方,固此相当神圣,具有其他民族庙宇的功能与地位。佤族木鼓房木鼓也是佤族的象征,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他们认为,木鼓是“通神之器”、“通天之鼓”,“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因此,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能敲打。佤族甩发舞甩发舞,广泛流传在佤族妇女中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产生年代已久。早年起佤族妇女就酷爱长发,以长发为美,并从小习惯长发披肩。“甩发舞”,以甩摆头发为表演特征得名,据说“有祝愿父母长辈们健康长寿之意”。此舞表演时由十几名妇女排成横排,先散开长发,轻摇身体歌唱,然后相互紧挽双臂,小臂屈于胸前,俯身将头发甩到前面,边歌边进,直至发梢触及地面。随即微屈双膝,仰头用力将头发甩起,使之与身体有瞬间的垂直,再甩至身后,披散开来。反复甩发歌舞直至尽兴。此舞需要很好的体力才能表演自如。节日佤族传统节日有木鼓节、便克节、新米节、插种节、青苗节、“摸你黑”狂欢节等。木鼓节“拉木鼓”是佤族极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所谓拉木鼓,就是从寨子外森林里砍伐树木,拉入寨里,制作新鼓,更换旧鼓。多于农历11月(佤历1月)进行。届时,首先由村寨头人会议确定拉木鼓的时间及主祭人(出牛、承担活动费用的人),准备好要剽杀的水牛数头和取肝看卦的黄牛一头,以及水酒食物等。拉木鼓当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壮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选好树木,准备制鼓的材料。第二天一大早,全寨男女老少(一些女性不能参加)均身着节日的盛装,前来拉鼓,大家边歌边舞,用绳索把木鼓拖拉向寨子。但木鼓当天是不能进寨,要停放寨外,需杀鸡祭祀之后,另择吉日进寨。新鼓进寨日,举寨欢腾。邻寨人们也敲锣打鼓,前来祝贺,载歌载舞,剽牛和杀猪、饮酒娱乐。新木鼓的制作大约需要二十余天。抠凿完成日,立即敲响,向全寨报喜,并举行新木鼓安放的仪式。晚上,全寨人齐聚于木鼓房周围,再一次欢歌共舞,庆祝新木鼓顺利制成。至此,整个拉木鼓祭祀活动方告结束。“便克”节每年农历6月24日为“便克”节,类似其他民族的火把节,但它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过节这天,家禽家畜、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要全部关好收齐,不能让其留在野外,别人借去的东西也要收回,家里人不准外出。除了派女孩到旱谷地里采摘小米穗或者几片叶子、瓜果之类外,全寨人谁也不准上山下地干活,不准出门串亲。因为小米比旱谷成熟得早,就先叫小米魂,生怕不干净的人先拿吃,年收成不好。小米穗、瓜果等拿到家后要杀鸡、蒸糯米饭,舂粑粑,由老人念祝语叫魂。这天早上忌讳客人进屋。当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要点燃火把,竖在屋檐下,整个寨子亮如白昼,接着用干蒿子和香灰撒向室内外,驱逐蚊蝇。青年男女借撒香灰之机互相倾诉爱慕之情,老人们成群结队地巡回喝酒唱调对歌,年轻人集中在舞场上踢球,整个寨子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之中。在佤族节日中,便克是第一大节日,人们将它视为灭灾驱鬼,送旧迎新,预示家事平安,五谷丰登,六畜满园的隆重佳节,视为旧的灾难、饥饿、疾病的结束,新的吉祥、平安、快乐的开始。佤族新年“接新水”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尊重长者是佤族人民的好风尚,初一首先要到长者家拜年,互赠象征团结、和睦的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广场上青年男女跳热烈欢快的圆圈舞,老年妇女排成纵队在古老歌曲声中轻移舞步,尽情享受节日的快乐。春节在佤语中叫“卧”,是佤族一年中最欢乐、最高兴的日子。在春节前几个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好吃的食品,酿制水酒,大人小孩准备节日服装,修缮房屋,备足柴禾。临近节日了,妇女割草准备马料。佤族过年又叫“新水节”、“迎新水”、“接新水”,佤族春节最有意思的也是“接新水”。春节前几天,人们准备迎接新水。全村召开会议,杀鸡占卜,确定一户为接待户,每人凑出一碗谷子或一碗米、一只鸡、一筒水酒、一棵竹子,作好准备。第二天清晨,巫师带上祭品到水源地祭祀水神。巫师回到寨子后,全村男人立即出来参加修水沟,每家至少要有一人参加。除特殊情况经村寨会议批准外,无故不参加者要受到出双份物资的处罚。人们在高处挖水沟,低凹地方用竹子搭水槽,当天一定要把水引到寨子旁的大门外,但不能引入寨内。不参加引水的人则全部投入大扫除,打扫村寨,清除垃圾,铲除杂草,铺平道路,房前屋后、里里外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第三天清晨,太阳刚刚升上山头,全寨无论男女老少都换上节日盛装,从寨外到寨子中,排起长长队伍,将新水引入寨内。人们喜笑颜开,高声欢呼新水到来。早等在涧槽边的巫师,一手拿一个小小的竹筒,一手拿芭蕉叶,作好迎新水的准备。新水一到,他念颂道:“日日盼,夜夜盼,男女老少盼来你,终于把你盼到寨子里。望你长流不息,给全寨人带来福气……”同时用芭蕉叶在水面不停地划来划去,表示对水的热爱和尊重。人们在水流两边栽上四棵木杈,插上鲜花。巫师接上一竹筒新水送到接待户家,倒入原先已经盛水的铁锅,再把各家拿来的肉、米倒入锅里,煮大锅烂饭,准备招待全寨子的人。巫师离开涧槽后,大家欢呼着涌向新水,先喝一口尝新水,然后洗手、洗脸、洗发、洗澡,用竹筒接水回家。除了接新水外,大年初一这天是佤族“戒忌日”,不能干活,不能出寨门,外人也不宜入户。初二清晨开始,亲友互相拜访,新姑爷拜老岳父,同时开始叫做“考敖窝”的打歌,拉开春节狂欢的序幕。插种节在山峦重叠的阿佤山上,每当春耕季节,勤劳的佤族人民便忙着耙田耕地,准备插种稻谷,同时举行饶有风趣的插种节。亦称“惹岛”节。插种节当天,大家要修筑好村中的道路,各家房屋内外打扫干净,青壮年自动组成几个小组,有的上山去找猎,有的在河边捕鱼。打得的猎物和捕到的鱼,煮成稀饭,大家共享。如果猎手们打到大的马鹿,野猪等返寨时,人们都到寨门去迎接,唱起猎歌。“惹岛”节有全寨性活动和各户单独活动两种形式。全寨性的活动,要在寨中广场上剽牛一头,然后将牛肉切成块,按户各分一块;各家独过“惹岛”节时,每家主妇要到自己的田地里,做些象征的插种动作。晚上,再泡上一壶水酒,招待前来帮助修房的人。傍晚,全寨男女老幼聚集在通红的火塘边,饮酒唱祝福的歌。领唱者必须是年长者或者德高望重的老歌手。青苗节5月20日至21日,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举行佤族青苗节庆典活动,青苗节是四排山乡佤族群众的传统节日,也是当地佤族群众祈盼来年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的一种方式。每到节日时,震天的木鼓声和悦耳的歌声就会响起,身着节日盛装的的佤族群众涌入歌场,踏起歌步跳起舞,舞起长刀见起长发,顷刻间,会场呈现出一片欢乐的海洋。绚丽的服饰伴着舒展的舞姿,木鼓声、哨笛声、歌声,还有那银铃坠片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深情的祝福。阿佤伙子挥舞着长刀,舞起了劳动者的自豪,佤家少女扬起长发,扭摆着身子踏出了阿佤人民的喜悦。日落时分,箐火燃起,歌声笛声响起,阿佤人民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前进奋斗的脚步,以载歌载舞的方式尽情的唱出来,跳出来。子夜,一轮弯月渐渐升起,佤族群众三五成群离篝火而去,但却带不走歌场欢乐的节日气氛。新米节新米节据各村寨稻谷成熟早晚而定,过节3天,节日前夕妇女着盛装到地里采回新谷,节日期间,男子操持家务,妇女休息。其间举行活动,祈求诸神保佑。佤族播种要择吉日,下种当天杀猪或杀狗、鸡,泡水酒庆贺,并祭献鬼神。佤族是个农业民族,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因此,围绕农业生产形成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动,有的还渐渐形成了定制,发展成为了节日。新米节便是其中之一。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因为气候的差异,各地谷物成熟时间不同,因而各地区和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过节时间也不一样,但以前一般多在农历七八月份(佤历九十月间)进行。日期的确定,一是根据各自粮食成熟情况选择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属相之日为最佳。意在请先祖灵魂回来,与家人一起同尝新米,共享其欢乐。并请他们在天之灵保佑其子孙后代家庭幸福、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为让各地佤族同胞能够共同欢度新米节,在1991年沧源佤族自治县与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决定,把每一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佤族的“新米节”。传统新米节多各家各户独自进行。节日当天,主人早早地起床,准备好过节酒肉佳肴。之后到田里去采割新谷。割回来谷子一束挂在门上,表示招谷魂进家。其余搓下谷粒,用铁锅微火焙干、舂出新米、做成米饭。接着要举行家祭仪式:盛一碗新米饭,与各种菜肴一起摆于神台上,请巫师念咒语,祭祀其谷神,敬献其祖先。仪式结束后,以巫师与老人为首,全家人喜尝新米。之后,主人才能打开家门,把自家过节消息告知邻里乡亲们。于是乡亲们纷纷携带各种礼物前来祝贺。主人则杀鸡和宰猪,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欢歌笑语,同享丰收喜悦。“摸你黑”狂欢节云南沧源摸你黑狂欢节是自2004年以来沧源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的一个大型旅游文化节庆活动,于每年的5月1日到4日在美丽的沧源举行。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临沧市西南部,全县总人口17万人,其中佤族占总人口的85.1%,是临沧市边境线最长,佤族人口最多的县,佤族文化风情保存完好。“摸你黑”是从佤语音译过来的。意思是“这儿是我们追求的、我们所期待的,坚持下去吧,坚持到永久永久”。佤族是一个把精神生活
本文标题:佤族节日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737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