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城乡一体化实践: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L/O/G/O中国城乡一体化实践: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逻辑思路引言结语引言一、城市化内涵及中国城市化阶段(一)城市化四大内涵第一,人口内涵第二,经济内涵第三,社会内涵第四,质量内涵人口内涵城市化是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从“城乡两栖”到“融入城市”经济内涵城市化是就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数据:中国2009年人均创造GDP第一产业11942元,第二产业72383元,第三产业53723元社会内涵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国内市场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是一个国家现代社会结构形成的过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数据:2009年农村人均纯收入5153,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4质量内涵ChartTitleinhere城市化是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统一,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二)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1)1952-2009年中国城镇化轨迹两个拐点:1979——制度改革,增长迅速;1995——农村人口绝对量持续下降,土地规模经营起步,产业效率提高(统筹城乡发展的起点与基础)(二)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2)Titleinhere二、当前城市化障碍:城乡二元结构(一)形成1.两个前提:国家的发展战略选择;城乡之间的政治权利不平等2.形成过程:城乡二元结构包括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1)二元经济结构:农业全面支持工业的赶超型发展战略“剪刀差”(2)二元社会结构: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制度1957年,《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农业与非农业户籍;50年代起,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一系列的政策和法令,差别化对待。(二)表现1.经济发展不平等2.公共服务的不平等(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投入等)3.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二元户籍制度的壁垒及身份歧视;不合理的二元土地制度;城乡分割的二元教育制度;二元的就业歧视制度;不公平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分配不公的城乡二元卫生制度;歧视性的资源分配制度(三)问题1.严重的乡村发展问题2.严重的城市发展问题3.城乡差距拉大1.严重的乡村发展问题来源:叶裕民,《城市化与统筹城乡发展》2.严重的城市发展问题来源:叶裕民,《城市化与统筹城乡发展》3.城乡差距拉大110925694919.50.05.010.015.020.025.03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第一产业非农产业第一产业/非农产业*10051531717554.940.530.00.010.020.030.040.050.06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20000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元/人)乡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人均收入/城镇人均收入(%)来源:叶裕民,《城市化与统筹城乡发展》三、障碍克服:城乡一体化(一)城乡关系变迁三个辩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诞生于乡村,城乡依存;第二阶段,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城乡出现分离、对立,城市统治乡村;第三阶段,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乡逐步融合,走入城乡一体化。城市化的终极目标不是消灭农村,而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二)城乡一体化内涵田园城市田园城市2006008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E.Howard)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YourtextinhereYourtextinhereYourtextinhere城乡一体化不是消灭城乡差异,而是城乡共存共荣。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力水平相当高的时期,一个充分发挥城乡各自优势,理顺交流途径的双向演进过程;是城带乡,乡促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互为环境,共同享受现代文明的城乡空间的对立统一。城乡一体化,并不等于城乡一致和城乡差别的消失,并不会导致城乡的“低层次平衡发展”和“平均主义”。城市:高密度的非农产业农村:低密度的、绿色的现代农业一致:产业效率——(工业化的衡量指标,每个就业人员创造的财富)居民生活质量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间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的交流、融合、贯通,但并不排斥差别,相反这种差别,是城乡之间合作、互通和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四、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一)背景1.成都市概况成都市辖9个区、4个县级市和6个县,2009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139.6万人。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2.发展问题Textinhere(1)城乡差距拉大。城乡收入;恩格尔系数(2)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形势严峻。“隐性失业群体”;失地农民(3)城乡之间公共事业发展不平衡。(二)发展历程1.改革方向“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三农问题”2.改革实践从2003年开始,在全市实施了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三个阶段:一是组织试点,在双流县、锦江区等地率先进行以“三个集中”为主要内容的探索;二是全面推开,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从2003年10月起,在全市开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各项工作;三是积极完善,2004年以来,逐步把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3.2007年6月,成都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三)举措与机制1.战略目标统筹城乡规划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管理体制建立城乡均衡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健全基层自治组织统筹城乡产业发展2.具体举措(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2009年12月,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核心理念:“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包含世界级、现代化、超大型、田园城市四个基本要素。规划:用5—8年把成都建成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用20年左右初步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进入世界三级城市行列;用30到50年最终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成世界二级城市。2010年9月份,“全国首创,成都市域所有乡镇配备规划师”“10万年薪全球招募乡村规划师”。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农村市场化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创造性地设立了耕地保护基金。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使传统农民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转向依托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将农村单一的种植业转向农产品加工、观光农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将传统的只管生产的封闭式农业转向以市场的资源配置为导向的开放式农业。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大力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向乡村覆盖,率先在西部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水泥路,农村客运通村率达到98%,实施城乡水电气供应以及污水、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内容文体、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农业生产服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均等化平等就业教育、卫生的标准化建设(“名校下乡”)社会保险制度城乡全覆盖和相互衔接2009年1月出台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2003年,基层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开放“三会”、社会评价干部2008年,村民议事会、监事会制度户籍制度改革2010年11月16日,成都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正式宣布:成都市将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消除隐藏在户籍背后的身份差异和公民基本权利不平等现状,计划到2012年实现成都全域内城乡统一户籍。(四)改革成果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2.城乡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3.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农业综合竞争力提高,城市化快速发展。(五)统筹城乡发展的宝贵经验——三面旗帜1.集中发展工业,引导农民进城“三个集中”: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构建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的平台,通过工业化形成产业的支撑和聚集,进而集聚城镇和集中居住区的人气和商机,带动城市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土地规模经营,形成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互动,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创造条件,降低城乡一体化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2.创新户籍制度,深化体制改革解决富余劳动力如何“留”的问题充分尊重城乡居民自由迁徙的权利,首次实现城乡双向自由迁徙建立以身份证号码为标识,集居住、婚育、就业、纳税、信用、社会保险等信息于一体的公民信息管理系统。3.统筹社会保障,均等公共服务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和供给制度。加大公共服务政府补助水平,增强城乡居民获取公共服务的能力。(六)问题与风险1.对城市承载力的担忧2.本土化规范解构的成本3.土地流转带来的风险(七)推广可行性论证1.政府主导:领导人具有开创精神,脚踏实地地开展工作。2.经济基础:提供物质保障。3.政策先行:制定惠民政策、方案,减少改革阻力。4.智力支持:对城乡统筹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参与规划与决策。5.统筹规划:制定全局性方案,指导城乡统筹工作。6.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稳步推进城乡统筹工作结语“成都实验”的核心,就是破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持续近60年的城乡二元结构,让7亿2千多万农民兄弟姐妹获得和城镇居民同等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我们期待,通过成都的努力,以及中国其他一切有志有智者的努力,城乡二元结构会得到根本的破除,生为农民之悲哀或将变成生为农民之幸福。占中国人口总数54%以上的农民将享有和城镇居民一样的权利、发展机会和生命尊严。参考文献1.郑国、叶裕民.中国城乡关系的阶段性与统筹发展模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2.叶裕民.中国城市化发展存在六大直接的制度障碍.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71期3.叶裕民.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研究.发展与改革.1993年第3期4.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5.王红辉.当代中国城乡一体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刘兴萍.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实践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陈雯.“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讨论.现代经济探讨.2003年第5期8.梁小琴.城乡统筹的改革样本——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决策导刊.2010年4月9.谢思全、王蒙.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及其评价体系设计——以天津市区县为例.城市发展战略L/O/G/O
本文标题:中国城乡一体化实践: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833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