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第03章-驾驶员一般心理过程
第二部分驾驶员心理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规律的科学。心理规律是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变化过程和气质、性格以及能力等心理特性。驾驶员在驾车过程中,内因受其心理支配,外因是车辆和道路以及交通环境。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复杂的人、车、道路系统中,驾驶员的心理有着自身的活动规律。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闵斯波格认为,一位优秀的驾驶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感知力,复杂的注意力,适应于驾驶的情绪、性格和气质以及敏捷的反应能力等,能在千变万化的道路系统中持续地接收和分析周围环境和汽车状态的信息,并作出合理的操纵动作的心理素质。车管人员和培训人员若能了解这些规律,在学员培训、运输调度、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掌握驾驶员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教育管理驾驶员;而驾驶员则能自觉地进行心理训练,克服自身心理活动上不适应开车的各种缺陷,达到优秀驾驶员的水平。这样,在交通运输中便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有效地防止或减少行车事故。第三章驾驶员一般心理过程学习目标1.了解驾驶员的认知过程,理解驾驶员感知觉特性以及注意特征,掌握注意与安全行车的关系。2.认识驾驶员的情感过程,理解驾驶员的情绪、情感特征,掌握驾驶员情绪活动对安全行车的影响以及驾驶员情绪的自我调节。3.认识驾驶员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了解驾驶员应有的意志品质。导入案例蒙在出事司机眼前的黑布是啥玩意有一句话,是交警大队朱队长反复告诉新来同志的:“交通事故千奇百怪,什么样的都有。但万变不离其宗,分析来分析去,你会发现,很多事故都有相似的规律!”据朱队长介绍,有一年他们处理过一个交通事故,一辆小轿车正常驾驶时撞到了树上,驾驶员受伤。事故并不复杂,但警方在调查事故原因时,却遇到了难题。事发地点道路非常开阔,又是大白天,而车子轮胎、刹车等系统都非常好,但驾驶员却不断地告诉民警,说他开着开着突然感觉到一团黑布迎面扑来,他吓得眼睛一闭,然后就感到一阵剧烈的撞击震感,等他睁开眼的时候,车子已经抵在了大树上。按照驾驶员说的,民警开始以为是不是真有黑布之类的东西被风刮过来,从而造成事故。于是,警方就在周围到处寻找,却连个影子都找不到。民警便调查驾驶员的驾龄,一查,是个新手,拿照才两个多月;事发前的早上,驾驶员因为琐事与女友发生争吵,当时心情很不好;事发时,驾驶员正在大声播放收音。噪声也会导致车祸,有人在测试驾驶员视力时发现,音响大于107分贝,驾驶员的视力开始有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是噪声作用于听觉器官后,可通过神经系统使视力发生异常变化。过高的声音令人兴奋,使注意力分散,继而出现听觉疲劳、心烦意乱等现象,影响正确判断。开车时如果把收音机的音量放得过大,就容易导致这样的危险。所以,警方便推断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驾驶员承认这些事实,但仍坚持有一团黑布,那才是导致事故的根本原因。没办法,警方只好继续调查。你别说,当民警对车子车况再次调查时,果然发现了“黑布”。朱队长说,其实那就是车子的引擎盖。原来,该车是黑色的,检查发现引擎盖的锁扣发生故障。那么,在遇到剧烈颠簸的情况下,引擎盖有可能会掀起,如果驾驶员注意力不够集中的话,很有可能会把掀起的黑色引擎盖当成一块黑布。至此,这起事故才终于真相大白。请思考1.案例中涉及哪些造成驾驶员事故的心理因素?2.根据材料的提示,你认为哪些因素是根本的?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心理表现的主要方面。由于心理过程的性质和形态不同,研究中又把它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人通过大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反应时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现象。伴随认知过程还存在着一种心理现象,叫做注意。它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是认识过程中各种心理因素共有的特性。没有它的参与,任何一种心理过程都难以顺利进行。情绪情感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时候基于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而在人的主体所产生的一种态度和体验。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并不是冷漠无情的,而是伴随着喜、怒、哀、惧等情绪情感,情绪情感在人的活动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意志是人类自觉地确立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类改造世界的重要心理因素,是人与动物区别之所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融合在一起、共同进行的。对驾驶员而言,驾驶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一般心理过程,也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心理活动过程。驾驶活动的顺利进行,有赖于其感觉、知觉、注意、情绪情感以及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一致配合、共同作用。第一节驾驶员的感觉与知觉在人体工程学中,人的劳动可分为:体力劳动、感知劳动和脑力劳动三种形式。驾驶员驾驶过程中,大部分劳动是感知劳动,这是介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劳动形式,其特点是不断地感知并处理大量外界信息。人的行为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当人受到某种刺激时,便引起一定的反应,这个刺激反应过程可概括为信息输入、加工、决策和信息输出,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过程。车辆运行情况、道路交通标志、气候情况以及其他车辆和行人运动情况等外界信息,通过驾驶员视、听、嗅等感觉器官神经传给大脑,这就完成了信息的输入。驾驶员大脑依据处理各种信息的经验和遇到的实际情况,对所接收的信息加以分析、判断、处理,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再通过神经向手脚发出动作指令,最后实现安全行车的目的。例如,驾驶员开车行驶到路口看见红灯信号,其反应是踏制动踏板,将车停下。可是,这种反应是因人而异的,刺激和反应的联系,是与个人的心理特性密切相关的。这个刺激反应过程是在极短的0.3~1.0秒瞬间内完成感知、判断和反应三个动作,达到控制车辆行驶。其中任一动作失误都可能导致操作错误而发生行车肇事。这种“人一车一路”的关系又叫人机系统。在该系统中,人处于中心位置,是系统的关键,如图3-1所示。图3-1人机系统示意图要想使该系统得以顺利进行,必须提高每个环节的可靠性,提高驾驶员的可靠性是该系统的中心环节。设该系统的可靠性为P,则P=P人×P车×P路。式中,P人、P车、P路分别表示人、车、路的可靠性概率。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不断进步,P车、P路的可靠性可达到或接近100%,而PA则很难达到100%。这就进一步证实驾驶员是现代交通安全的关键,也是保障交通安全的主导方面。一、驾驶员的感觉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只要人的感觉器官觉察到刺激的存在,就能感受到刺激的个别属性,如眼睛看到了光线、耳朵听到了声音、鼻子闻到了气味等。所以,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譬如,我们面前存在一个物体,借助视觉我们可以断定它是透明的,还是不透明的;凭借触觉,又可以断定它是硬的,还是软的等。产生感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客观外界事物的刺激,并且要有足够的强度,能为主体所接受。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并不是任何的刺激都能引起感觉,如我们感觉不到落在皮肤上的尘埃,因为它太轻了,我们也听不到远处手表的滴答声,因为声音的强度不够。二是个体的主观感觉能力。由于每个人的生活实践和环境的不同,人们的感觉能力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经过职业训练的染色专家可以区分40~60种深浅不同的灰色,品酒专家可以品尝出上百种酒类,有经验的驾驶员可以根据发动机的声音准确判断出故障所在,可以准确判断出对面来车的速度和距离等。可见,感觉能力通过生活实践是可以得到发展和提高的。为了能更好地感知交通信息,保证行车安全,就必须提高驾驶员对各种信息的感受能力。在汽车驾驶过程中,驾驶员要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受器官获得信息,诸如眼睛感受车外各种物体的亮度和颜色,耳朵倾听发动机的声音,两手感受方向盘的操作力量,右脚感受加速及制动状况,臀部感受车体的震动状况等。机动车驾驶是一项特殊的工作,驾驶员的心理有着自身的活动规律,与驾驶行为有关的最重要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平衡觉、震动觉、触觉等。(一)驾驶员的视觉特性视觉系统主要是针对特定范围内的物体的明暗、形状、颜色、运动和远近深浅的感觉。驾驶车辆不同于其他的人或机械相对环境静止的静态系统,它是相对环境运动的动态系统。驾驶员视觉的基本功能是不断地感受车外环境的各种光刺激,其感受光刺激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人对光的感受性,它直接影响驾驶员从道路交通环境中采集道路交通信息、判断和动作的协调。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驾驶员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接收信息,其中80%~9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可见,驾驶员的视觉对驾驶活动的影响之大。所以,驾驶员的视觉特别重要。1.驾驶视力视力也叫视敏度,是指人的眼睛能够分辨出两物体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视力分为静止视力和动态视力。通常视力检查所测出的是静止视力,人的正常静止视力为1.0~1.5。而驾驶员观察外界事物,都是在动态下进行的,即观察的物体是在按一定速度运动着,驾驶员本身也在车辆行驶状态下观察物体。动视力则是指驾驶员在行车中的视力。静止时,看事物最清楚,而移动时,其视力便下降。一般来说,人的动态视力比静止视力约下降10%~30%。并且,速度越快,视力越下降。研究表明,驾驶员的动视力随着车速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动视力比静视力低10%~20%,特殊情况下比静视力低30%~40%。例如,车速为60公里/小时,驾驶员可以看清前方240米处的交通标志;当车速提高到80公里/小时,则连160米处的交通标志都看不清楚。此外,夜间视力比白天约降低50%。例如,在夜间行车,道路无照明而开前大灯时,驾驶员看清穿白衣行人的距离是42米,黑衣行人仅为20米;辨认行人动作,白衣为20米,黑衣约10米。当然,每人的动态视力下降程度不一,既同人的生理有关,也同人的生活安排有关。若彻夜不眠,感冒或长时间开车等,因眼睛疲劳,视力会大幅度下降。所以,选拔驾驶员既要检验静止视力,更要注重动态视力。年龄较大的驾驶员视力尽管正常,但眼的机能已下降,如远视力、夜视力、动视力均不如年轻人,开车应放慢车速,以弥补视力的不足。一些国家的老年人专用车,车速一般低于50公里/小时。此外,致使眼视力变差的眼病也会影响观察事物的能力,如青光眼会导致管形视野;色盲无法识别交通标志和其他事物的颜色;体视盲虽然视力没有问题,但对事物没有立体感,不能准确辨别事物的方向、位置和距离的差别,它是隐匿较深的车祸隐患。这些眼疾患者都不能驾驶机动车辆。2.驾驶视野视野,是指人在面对正前方保持头部和眼球不动的情况下所能看到的全部范围,也称为静视野。如仅将头部固定,眼球自由转动时能够看到的全部范围称为动视野。一般正常人两眼的综合视野在垂直方向约为130°(视平线上方60°,下方70°);在水平方向约为180°。(两眼内侧视野重合约60°,外侧各90°)。动视野比静视野左右约宽15°,上方约宽10°,下方基本不变。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可以根据需要转动头部和眼球,观察视野范围内的各种必要情况。但是,随着车速的提高,在驾驶员的视力降低的同时,有效视野范围也随之缩小。低速时,全视野为90。~100。;当车速为64公里/小时,视野减小为74°。;当车速为81公里/小时,视野为58°。;当车速为97公里/小时,视野为40°。,仿佛行驶于隧道中,这就是限制车速和超速的道理。3.视觉适应光线是对视觉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当我们走进电影院,最初什么也看不见,需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适应,并能区分周围物体的轮廓。这种对低亮度环境的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叫暗适应。相反,从暗处进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降低的过程叫光适应。如当驾驶员在白昼行车时,由一般道路驶入黑暗隧道便产生暗适应。而当车辆驶出隧道时,驾驶员则产生光适应。光线对驾驶员的另一个影响是视觉的眩光作用。眩光也称耀眼光,是一种由于视野内亮度过高,从而引起视觉不适应或视觉功能下降的现象。夜间行车,由于灯光的照射作用,驾驶员容易发生眩光现象,使视力下降。为了避免和减少灯光对驾驶员眼部的照射,《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夜间会车应当在相对方向来车150米以外改用近光灯。驾驶员夜间行车遇到强光直射时,也可以将头转向一边,避开强光,以减低眩光作用。4.驾驶中的视觉特征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的视觉与静止状态不同。相对于行驶中的车辆,周围的景物不断地移动,景物距车越近
本文标题:第03章-驾驶员一般心理过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897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