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 大学美学论文——浅谈我对美学的认知
浅谈我对美的认知美学是一个大的框架概念。什么是“美”?是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自远古以来,到如今的科技时代,“美”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数的哲学家、审美学家对于美学当中的审美现象、审美活动、审美形态等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与看法。整个美学可谓是百家争鸣。从西方美学的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到东方美学在各个朝代的认知理论改变,美学一直在发展,一直在争辩中前行。各个流派的美学理论如山中景色不同的小路,通向云间薄雾里不知结果的远方。我们作为一个美学的初窥者,对于系统性的美学要有着基础的了解,此外,我们更要有自己的美学认知。不是简单的去把自己归于诸如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主义流派,也不是简单的崇拜黑格尔等哲学家的睿智,而是对于“什么是美?”、“美与丑的区别”有着自己独立的认知和相对合理的见解。也正是因为如此,接下来我尽量少引用大家对于美的言论,而较多的阐述自己对于美的可能粗浅稚嫩的认知。我认为“美”除了在物质、形体方面的优美,更在于给人灵魂、精神的震撼、惊异和灵动。以唐诗为例,唐诗可谓是盛唐艺术的典型代表。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这里唐诗打动人的便是这种情感、惊异与崇高。唐李商隐的古诗《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面上描写风景叙事,但它最打动人的却在于其叙事后的情感,正是情感的共鸣使这诗有韵味,我们可以说这诗是美的。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更是直接书写愁情。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种直接抒情的方式,迅速拉近了读者(审美者)的距离,在情感上直击脉门,令人惊异、感慨的同时认同和赞许它的“美”。哲学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里这么说:人类的全部活动都取决于两种心理需求:追求自由和逃避自由。自由是摆脱专制奴役、从支配与限制的压力下解放出来,而孤独是一种过分沉重以至于人们不堪忍受的负担。“完全的孤独会导致精神失常,正像身体的饥饿会导致死亡一样。”不论是自由还是孤独,都是在寻求一种情感的刺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把99.9%的时间花在没有意义、没有目标的事情上,对整个大千世界熟视无睹、什么也不关心、不在乎,总是默然、厌烦、机械、下意识地做着已经习惯了的一切事情上。所以,我们需要生活不是一成不变,我们渴望波澜,我们希望我们所将要经历的事情能给我们以精神的震撼、洗礼和新奇。而悲剧、喜剧、崇高、荒诞都能在惊异我们、使我们沉静、感触、伤感乃至痛感之后,人的生命力所受到的压抑和阻碍得以释放、爆发,克服障碍,进而产生愉悦。尽管它们有着诸多不同,但原理却大都如此。在客观自然界与主体心灵世界的交战中,后者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而不论是优美,还是崇高,终究是打动心灵、震撼情感。不论是力拔山兮气盖世,力量的崇高,还是满城尽带黄金甲,数量的崇高,其最后都惊异了我们,使我们精神得到震撼的洗礼。在假定“美”除却在形体的优美,更在于精神的震撼、惊异和崇高后,我们又该如何将自己的美学运用于生活实践呢?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我们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即是书写了一个深厚的人情之书。世情小说《金瓶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以普通民众日常家庭生活为“主角”的长篇小说,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因为描摹事态,可见其炎凉。《大学》: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生活中,行为处事应当与自己的审美观相符合,审美形态有着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我们的行为方式自然与之相应变化。美与善难以分离,故我们也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提高欣赏美的能力,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培养审美想象力,提高文化素养。概括之,在自己的美学认知之下,遵守规则、法律、道德,做理性之人。
本文标题:大学美学论文——浅谈我对美学的认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921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