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生命的永續經營觀—從佛法論超克死亡之道南華大學副校長生死學系教授慧開法師編講2楔子—生死問題舉隅2009年7月23日,本人應香港中文大學邀請,參加宗教論壇—「天主教與佛教對話」系列講座—「生死觀」的對話,與天主教耶穌會黃錦文神父對談,現場的聽眾提出不少有關生死與生命的問題,依照問題的性質分成三類,條列如下。345一、有關如何面對「老、病、死」苦:面對至親的人即將死亡,家人可以怎樣準備呢?能使家人和即將死去的親人安然度過。家中有老人患病,常抱怨老苦、病苦,做為兒女,該如何開口勸他∕她,打破死亡禁忌,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法師說過:「人老化,最苦就是『死不了』」,那佛教怎樣超越這種「苦」?6二、有關生命的起源、輪迴的意涵:佛教認為生命「不生不滅」,如果「不生」,生命又起源於何?在生死輪迴圖中,也看不到起點?如果這張圖本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個無起點、無終點的圓,哪這個生命輪迴的圓又來自何處?佛教認為宇宙、星球、大自然,也會經歷輪迴嗎?源於何處?什麼叫做擺脫生死輪迴?怎麼才能擺脫生死輪迴?擺脫生死輪迴之後是怎樣?7既然人是輪迴而來,那麼人源起來自哪裡?即:人是怎麼來的?生命若沒有起源,何來「緣起緣滅」?假設每個人都有輪迴,那「六道」輪迴是誰在掌管?最初又是如何起源的?請問法師:生死輪迴的三世生命觀是從哪裡∕或如何總結出來的?有什麼根據嗎?或歷史線索?8三、有關生命的意義與選擇:請問法師:人生每一次生命不斷地循環,那麼最終有什麼意義呢?請問神父及法師:當人沒有選擇地來到這充滿苦難的人間,而又沒有選擇國家、家庭、性別、資質、美醜的自由,而又命途坎坷,他∕她怎能去感謝造物主?9內容大綱壹、從數學概念談起…貳、不同情境中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參、生命開展、意義建構與宗教探索肆、如何能見到真理與實相?伍、生命究竟是一世、還是三世的辯證陸、三世生命觀的現代啟示—生死流轉的歷程與生命的永續經營觀柒、生命的永續經營規劃—問題所在與因應策略捌、結語10壹、前言—從數學概念談起在自然數系中:2−1=1,而1−2=無解在整數系中:1−2=−1,4∕2=2,而4∕3=無解在有理數系中:4∕3=1⅓,√4=2,而√8=無解在實數系中:√8=2√2,而√−4=無解在複數系中:√−4=2i,√−8=2√2i11向量空間複數系實數系有理數系整數系自然數系12從數學的集合(set)或定義域(domain)概念來看,在自然數系中無解的算式,在整數系中有解;在整數系中無解的算式,在有理數系中可有解;在有理數系中無解的算式,在實數系中可有解;在實數系中無解的算式,在複數系中可有解;在複數系中無解的算式,在向量空間中可有解。在低階的數系或定義域較小的集合中,看似無解的算式或問題,放在高階的數系或定義域較大的集合中即有可能迎刃而解。當一個算式或問題看似無解,往往並非問題本身無解,而是所給的定義域太小。13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一度空間無解的問題,放到二度空間來思考就可能不成問題;二度空間無解的問題,放到三度空間來思考即可能迎刃而解;三度空間無解的問題,就可能需要放到四度空間(三度空間加上時間)去解決。人生的問題也是一樣,在低階的思維層次看似無解的難題,提到高階的思維層次或放大視野來看,就不再是無解的難題,而很可能迎刃而解。人生視野的高度決定廣度,即王之渙的詩句所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14貳、不同情境中的人生觀與世界觀15兒童的世界精神&靈性家庭健康啟蒙/學習成長/發育16大學生的世界求學/學業讀書成績打工就業/前途升學/深造社團活動健康休閒旅遊交友家庭精神&靈性17大學教師的世界教學/研究/服務學術著作/論文發表/升等壓力學術研究計劃案∕指導學生論文參與學術活動∕校務行政休閒旅遊家庭精神&靈性健康18健康者的世界工作/事業職業待遇納稅身分地位升遷前途社交活動健康休閒旅遊汽車房地產家庭精神&靈性19患病者的世界工作/事業健康(醫療課題)家庭精神&靈性20臨終者的世界醫療課題家庭精神&靈性生死大事工作、汽車房屋、財務21參、生命開展、意義建構與宗教探索—傅偉勳教授的「生命的十大層面與價值取向」模型吾人的實存主體,在面對宇宙人生及生死大事時,終究且必然會產生高層次的意義探索與價值取向,也就是探求究竟真實與追尋徹底解脫的終極關懷,這是人類亙古以來的生命開展、意義建構與宗教探索之旅。在此借用傅偉勳教授所提出的「生命的十大層面與價值取向」模型來作說明。22依照傅教授個人所了解,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其生命存在之諸般意義,就其高低層次與價值取向,從下往上列出十大層面:(一)身體活動層面—個體(點)—生理學(二)心理活動層面—個體(點)—心理學(三)政治社會層面—群體(面)—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四)歷史文化層面—時空(體)—歷史學、文化人類學23(五)知性探索層面—求真—哲學(六)審美經驗層面—求美—美學(七)人倫道德層面—求善—倫理學(八)實存主體層面—自在—自覺┐宗教(九)終極關懷層面—慈悲—覺他├探索與(十)終極真實層面—圓滿—覺滿┘實踐24在這十大層面之中,有關生死大事的問題及其超(越)克(服),是在第八、九、十這三個層面。這三個層面與宗教的探索息息相關,從宗教的獨特人文觀點來探索生死問題及其超克,是最為貼切的。每一個實存主體對於生死問題的探索超克,乃是有關宗教性或高度精神性的終極關懷課題,而此一課題的解決,則有待於終極真實的發現、領悟與體認。25吾人每一個實存主體,當自身處於世俗世間時,無論其意義探求與價值取向為何,皆不得不關注自其個人身心健康,以至政治社會、歷史文化,乃至知性探索(求真)、審美經驗(求美)、人倫道德(求善)等層面的種種問題。然而,即使這些世俗問題皆能獲得圓滿的解決,也根本無法保證單獨的實存主體,有了真實的精神依止,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歸宿。個人的生死大事,仍然是需要單獨的實存主體各自面對解決的。26為了面對死亡的精神超克,為了解決超出世俗世間層次之上的生死大事,每一個單獨實存主體不得不有一種,基督教神學家保羅.田立克(PaulTillich)所標舉出的終極關懷。基於此一超越世俗關懷的終極關懷,各個單獨實存主體乃開始涉及高度精神性的宗教探索,分別探求有關終極真實的答案,作為其安身立命的精神本根或源頭。我們必需要了解的是,只要有眾生的存在,生死問題就永遠存在的,因此吾人的宗教探索就永遠都不會終止,此即萬物之靈的宗教命運。27肆、如何能見到真理與實相?─欲見真理須先開慧眼◎了悟真理不僅是知識的探求,更是生命的體驗。◎俗諺云:「慧眼識英雄。」如果沒有開發出慧眼,既使真理呈現在面前,我們也會視而不見的。◎《金剛經》中說眾生的眼根、眼識及眼界有五種層次與境界,亦即是五眼:肉眼(凡夫)、天眼(天人)、慧眼(羅漢)、法眼(菩薩)、佛眼(諸佛)。28五眼不同的眼界所能看到的世界,也是不同的。(1)肉眼(凡夫之眼):能見世間諸法。(2)天眼(天人之眼):能見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諸法。(3)慧眼(羅漢之眼):能見諸法之「空性」與「空相」(諸法的平等相,緣起無自性)。29(4)法眼(菩薩之眼):能見諸法之「有」相(緣起諸法之差別相)。《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5)佛眼(諸佛之眼):能見諸法之「實相」(本來面目)。《華嚴經》:若人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30伍、生命究竟是一世、還是三世的辯證一、假設生命只有一世的話…德國哲學家海德格(Heidegger)在他的經典之作《存在與時間》(BeingandTime)一書中說了一句名言:「人是向死的存在。」海德格的實存分析似乎預設了生命一世論的立場與觀點,因此死亡對人生而言,就成了具有絕對意義的全程終點,所以他不得不說:人是「向死」的存在(being-toward-death)。31假設吾人的生命只有一世的話,死亡的結局必然導致生命存在的斷滅,生命價值的失落,乃至生命意義的空虛,萬物之靈的人類,也終究將與草木同朽。假設生命只有一世的話,對少數人來說,死亡或許是一了百了的解脫;但是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死亡無異就是令生命灰飛煙滅的黑洞,我們所必然面臨的生離死別與悲傷哀痛,也終究成了天人永隔的無解難題。32二、如果生命有三世的話…如果生命有三世的話,亦即不僅有現在世的生命,還有已經歷的過去世生命,與將開展的未來世生命。從三世論的生命流轉立場與觀點而言,死亡只不過是芸芸眾生一期生命中帶有相對意義的分段終點,或者是銜接前後世的轉捩點;是故,在此意義之下,吾人已不再只是「向死」的存在,更是「朝向生生不已」的存在。由此觀之,「死亡」一方面是隔絕今世與來生的關卡,另一方面也是銜接今世與來生的樞紐。33舉實例說明:宋朝黃庭堅的前世今生故事,出自江西省《修水縣誌》記載。這個故事涉及生命的前世與今生之間的交織,顯示有情色身的死亡是一時的,親人的生離死別也是一時的,透露出生命無限與永續經營的啟示。有情的生離死別如果放到三世生命觀的宏觀視野來看,就有「感應道交」的精神共鳴或者「天地何處不相逢」的因緣契機,可以轉化乃至超越心理上的悲傷哀痛。341.黃山谷的前世今生黃庭堅,字山谷,宋朝江西省修水縣人,其詩、書、畫號稱「三絕」,與當時蘇東坡齊名,人稱「蘇黃」。黃山谷在中進士後,朝廷任命為蕪湖地方的知州,就任時才二十六歲。有一天當他正在午寐時,作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走出州衙大門,來到某處村莊,看見一位老婆婆站在家門外的供案前,手持清香,口中喃喃自語,好像在叫喚某人的姓名。35黃山谷趨前一看,供桌上擺著一碗煮好的芹菜麵,香味飄溢,他不自覺的端起來就吃。吃完後就走回衙府,等到一覺醒來,夢境仍然十分清晰。尤其特別的是,口中還留有芹菜的香味,他心中雖覺納悶,但並不以為意,只覺得是作了一場夢。次日午寐時,夢境又和昨日完全一樣,而且同樣地齒頰還留有芹菜的香味,讓黃山谷甚感訝異,想一探究竟,於是他就起身步出衙門,順著夢境中記憶的方向而行,令他詫異的是,一路走過來,路旁的景致竟然和夢中的情景完全一模一樣。36最後來到一處人家門前,但是門扉緊閉,黃山谷前去叩門,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婆婆出來應門,黃山谷問她,這兩天是否有人在門外喊人吃麵一事。老婆婆回答說:昨天是我女兒的忌日,因為她生前非常喜歡吃芹菜麵,所以每年在她忌日時,我都會供奉一碗芹菜麵,呼喊她來食用!黃山谷問:妳女兒過世多久了?老婆婆回答說:已經二十六年了!37黃山谷心想:自己不也正是二十六歲嗎?而昨天也正好是自己的生日,於是更進一步詢問婆婆,有關她女兒在世時的情形。老婆婆說,她只有這麼一個女兒,在生時非常喜歡讀書,而且禮佛茹素,非常孝順,就是不肯嫁人,後來在二十六歲時,生了一場病死了,臨終的時候,還告訴她說一定會回來看她!黃山谷進到屋裡,老婆婆指著一個大木櫃告訴他說,她女兒平生所看的書全鎖在裡頭,只是不知鑰匙放到那裡去了,所以一直無法打開。38黃山谷想了一下,輕而易舉找到了鑰匙打開木櫃,發現在裡面全是女孩生前讀的書和所寫的文稿,黃山谷細讀之下,大吃一驚,原來他每次參加考試所寫的文章,竟然全都在這些文稿裡,而且一字不差。至此,黃山谷心中完全明瞭,這位老婆婆就是他前世的母親,於是將老婆婆迎回州衙,奉養餘年。後來黃山谷在州衙後園,造了一座亭園,名「滴翠軒」,亭中有他自己的刻像,並且自題石碑像贊曰:「似僧有髮,似俗脫塵,作夢中夢,悟身外身。」392.HenryFordHenryFordwasconvincedhehadlivedbefore,mostrecentlyasasoldierkilledatthebattleofGettysburg.AquotefromtheSanFranciscoExaminerfromAugust26,1928describedFord'sbeliefs:–“IadoptedthetheoryofReincarnationwhenIwastwenty-six.Religionoffe
本文标题:生命的永续经营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93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