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一)杂剧的特点1、剧本结构•元杂剧剧本结构一般是四折一楔子,个别的有五折或若干折的台本戏,如《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一般四折为一本。剧本末尾还有一个“题目正名”。2、剧本内容•元杂剧的每一折内容上都包括曲词、宾白、科范三个部分,曲词前面冠以宫调和曲牌,舞台演出上则表现为唱、科、白三个特点。3、演出角色•元杂剧上场角色大致分为末、旦、净、杂四类,但全剧主角只能是末或旦中的正末、正旦,净、杂两类及末、旦的其他只能作配角。•《西厢记》不同小可,乃是天地妙文,自从有此天地,他中间便定然有此妙文。不是何人做得出来,是他天地直会自己劈空结撰而出。若定要说是一个人做出来,此一个人即是天地现身。结构艺术一条主线:莺、张的恋爱与婚姻展开了莺、张、老夫人、红娘四人之间的矛盾两条副线:小姐与红娘的关系(从不信任到信任)小姐与张生的关系(不断解放自己)四个人物老夫人:旧势力的代表对女儿的爱红娘:伶俐乖巧,排忧解难的热心肠张生:情真意切的痴情男子崔莺莺:美丽端庄的相府千金情真意深含而不露体例:五本,每本四折题目总名:张君瑞巧做东床婿法本师住持南禅地老夫人开宴北堂春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颂经礼拜的仪式)张珙去长安赶考,中途想去拜见杜确,于是就来到了蒲关,他没有直接去见,而是找了一家旅店住下,从店主那里得知普救寺是有名的古刹(岔),就去游览了普救寺。崔张在普救寺相遇,都是少男少女,一个英俊潇洒,一个倾城倾国,二人便一见钟情。张生见了莺莺,早把拜见杜确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借口读书,搬到寺中居住,以便伺机向莺莺求爱。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月色溶溶夜,花阴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人。兰闺久寂寞,无计度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人。河桥守将孙飞虎得知莺莺长得貌美,便兵围普救寺,想夺莺莺为妻。情急之下,老夫人以许莺莺为妻作条件,求退兵之策。这可乐坏了张珙,便修书一封,请白马将军杜确出兵解围。可是事成以后,老夫人赖婚,张珙大失所望。第三本是“张君瑞害相思”。莺莺好久不见张珙,非常思念,就让红娘去看望张珙,这时张生因老夫人赖婚而抑郁相思成病。张珙趁机写了一封信,让红娘捎给莺莺,莺莺看了得知张生抑郁相思成病,疼在心里,但表面上要勃然大怒,指责红娘捎信。然后,莺莺借指责张珙之名,写了回信。张珙看了大喜,信中写了一首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其实是暗约张珙相会。便去幽会,结果被莺莺骂了一顿,张羞病交加,一病不起。第四本是“草桥店梦莺莺”。莺莺是爱张珙的,但她毕竟是大家闺秀,在行动上又有点矜持,这使张羞病交加,一病不起。莺莺觉得过意不去,经过思想斗争,终于和张珙私定终身。不久,老夫人发现了蛛丝马迹,拷问红娘,红娘据理斗争,以正义和智慧,迫使老夫人勉强允婚。但老夫人逼张赴试,崔张被迫分离。第五本是“张君瑞庆团圆”。张生金榜题名,中了状元,等着朝廷授官,期间给莺莺写了一封报喜的信,崔家一片欢腾。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莺莺的未婚夫郑恒听说莺莺被张生抢走了,恼羞成怒,决意要破坏这桩好事。他声称张生已与卫尚书的千金成了婚,要莺莺作二房。老夫人听信了谎言,又将莺莺嫁给了郑恒。在就要成婚之际,张生被授予河中府府尹,衣锦还乡,揭穿郑恒骗婚谎言,郑恒触树而死。最后,皇帝赐婚,有情人终成眷属。(二)思想意义《西厢记》通过描写张珙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猛烈地抨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主的斗争,表现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进步理想,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倾向。(三)人物形象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和传统势力为一方,以崔张红为代表的叛逆势力为一方,通过冲突塑造出张生、崔莺莺、红娘,老夫人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1、崔莺莺莺莺是作品中作者热情讴歌的女主人公,是《西厢记》反封建主题的主要体现者。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外貌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她是一个贵族小姐,生活在一个不自由的环境:一是封建社会封建大家庭的束缚;二是寄居普救寺,老夫人拘束的紧,红娘看管的严;三是父母已将她许配给尚书之子郑恒,这样一个无法改变的命运。2、张生张生是个志诚的情种,在追求爱情过程中,他执着专一而有些书呆子气,志成而近乎痴傻,加上他生性惆傥,满腹才学,构成一个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人物。他父母双亡,四海为家,去京赴试,路过普救寺,瞻仰佛刹,无意中遇见崔莺莺,被莺莺的美貌惊呆了,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张生受宠若惊,神魂颠倒,当即决定“不往京师去也罢”,把爱情看得比功名富贵更有价值,因而取得与莺莺共同的精神境界与思想基础。于是想尽一切办法,求得在西厢居住,为莺莺借做搭斋,在道场上,竭力于莺莺面前表现自己,莺莺去后,弄得他“怨不能,恨不成,坐不安,睡不宁”。3、红娘红娘是是王实甫的杰出创造,没有红娘便没有《西厢记》。这一形象的存在不仅使《西》高出于其他才子佳人戏曲,更重要的是他在崔张自由结合中的重大作用,而且这一形象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远比剧中所有人物广泛和深刻。她纯朴善良,机智勇敢,见义勇为,坦率泼辣。她本是奉老夫人之命“监视”莺莺的。但在“白马解围”和“赖婚”以后,她看出正义在崔张一边,鄙弃老夫人的背信弃义,于是勇敢地站在了崔张一边。她热心侠义,三番五次为他们传书递柬,为他们出谋划策,帮助他们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牵线搭桥,促成二人的婚事,而全然不顾自己将来会遭到什么样的后果。4、老夫人老夫人是维护封建礼教和门阀婚姻制度的代表人物,是典型的封建家长形象。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化、脸谱化的程式上,而是刻画了她性格的多面性、鲜明性。她时时搬出“相国家谱”维护自己高贵的门第,同时她又深通人情世故,孙飞虎围寺夺亲,危及自身利益时,她对踊跃献退兵之策的张生说“有退得贼兵的,将小姐与他为妻”,在她看来,这“虽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贼中”。五、《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一)高超的结构艺术•1、创新了体裁•打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惯例,对体裁进行了更新,用五本21折连演一个故事,是一个空前的创举。有些场合采取合唱对唱的方式,有些折不限于一人主唱,都体现了作家的创造精神。•2、情节单纯、结构严谨•全剧主要写了崔张爱情故事,以崔、张、红娘,同老妇人之间的冲突构成基本冲突线,以莺莺同红娘、张生之间的冲突构成辅线,始终围绕崔张爱情,情节单纯,不枝不蔓,结构严谨。3、“悬念”和“突转”的运用,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作品许多地方巧妙地设置了悬念。“兵围普救寺”为莺莺的命运和崔张爱情的发展创造了悬念,杜确退贼兵,使悬念解除,但“赖婚”又引起新的悬念,“酬简”使赖婚悬念得到了部分解答,“拷红”又起悬念,拷红之后老夫人勉强允婚,使悬念解除,紧接着逼张生“赴考”又起悬念,直至剧尾才使悬念解除,同时也使赖婚的悬念得以完全解除。这样就安排了“围夺”、“赖婚”、“拷红”、“赴考”可谓悬念丛生。••“突转”是使剧情突然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突转”与悬念紧密联系。“围夺”给崔张爱情带来危机,是一突转,“赖婚”使崔张由希望到失望,红娘从喜悦到烦恼,整个剧情从欢乐到悲愤是典型的“突转”,“赖简”莺莺变卦,出乎张生意料,又是一突转,“拷红”又使崔张爱情由酬简后的欢乐跌入冰山,继尔又化险为夷,又是一大突转。•“悬念”和“突转”的运用使剧情波澜起伏式地向前推进,如此大起大落,实属罕见。(二)塑造了鲜明生动、各具性格的人物形象•莺莺是作品中作者热情讴歌的女主人公,是《西厢记》反封建主题的主要体现者。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外貌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张生是个志诚的情种,在追求爱情过程中,他执着专一而有些书呆子气,志成而近乎痴傻,加上他生性惆傥,满腹才学,构成一个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人物。•红娘是是王实甫的杰出创造,没有红娘便没有《西厢记》。这一形象的存在不仅使《西》高出于其他才子佳人戏曲,更重要的是他在崔张自由结合中的重大作用,而且这一形象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远比剧中所有人物广泛和深刻。•老夫人是维护封建礼教和门阀婚姻制度的代表人物,是典型的封建家长形象。(三)杰出的语言艺术•曲词具有典雅清丽的特色,有浓郁的抒情气氛。•如写张生,语言清丽洒脱。•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写红娘,语言锋利、俏皮、泼辣,俗语成语也常常脱口而出。•【圣药王】他每不识忧,不识愁,一双心意两相投。夫人得好休,便好休,这其间何必苦追求?常言道“女大不中留”。•写莺莺,语言旖旎、凝重、蕴藉。•〔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剧中妙辞佳句随处可见,美不胜收。如第四本第三折的长亭饯别,就非常优美。•〔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迤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总之它的语言熔铸古典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炉,形成了通俗晓畅与秀美华丽相统一的特点,摇曳多姿,诗意如流。•朱权《太和正音谱》对他的文采赞叹不已:“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六、《西厢记》的影响•《西厢记》的影响很大,在当时就已经“天下夺魁”。可以说曹雪芹是这部戏的最好知音,连同继承它的传统的《牡丹亭》,使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专门写下了“《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惊芳心”一回,对贾宝玉、林黛玉叛逆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在当代,白朴、郑光祖都对它进行模仿学习。有人曾将它改编为《南西厢》,用昆曲演唱。
本文标题:西厢记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961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