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外国文学史(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1、威塞克斯小说威塞克斯是英国后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哈代家乡-----英国西南部农村的古称。哈代以此为背景,写了一系列小说,反映资本主义入侵农村的情况以及广大破产农民的悲惨生活。1912年,哈代在编撰自己的散文全集是,把这些小说称为“性格和环境小说”。其中著名作品有《绿萌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2、“多余人”出现在俄国文学中的一个艺术形象.沙皇专制下的农奴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优秀的知识分子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试图有所作为,但又找不到出路,于是苦闷、彷徨、忧郁、痛苦。他们大都富有才华,不满现状,愤世嫉俗,同时又性格脆弱,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他们有时寻找刺激,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自己,有时沉溺于无奈伤感情绪中不可自拔,成为社会的“多余人”。著名形象有奥涅金,毕巧林等。俄国文学史的“多余人”形象系列第一个“多余人”典型代表是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第二个“多余人”是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第三个是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最后一个塑造“多余人”形象的是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奥勃洛摩夫性格”:懒惰、麻木、没有自信、贪图享乐、对生活缺乏激情3、小人物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典型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地位极低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儒弱,胆小怕事;因此成为“小人物”统治下被侮辱的牺牲者。俄国文学史上的“小人物”系列:1.普希金《驿站长》中的淮林2.果戈理《外套》中的亚卡基3.陀斯妥耶夫斯基《穷人》的杰武什金4.契诃夫《万卡》的万卡4、忏悔的贵族主要出现在19世纪俄国文学史中,一般是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他们思想进步,有较高的精神追求,但是由于腐朽堕落的贵族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有意无意也就会做下一些事,伤害了别人。当他们在特殊事件的触发下,认识到自己自私行为的恶果后,即会产生忏悔的心理变化,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最终转本立场,批评贵族阶级的罪恶本质,如《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5、社会问题剧(欧洲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是易卜生在19世纪中后期所创作的旨在提出社会问题的剧本。他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出发,透过资本主义社会虚伪的外衣,揭示出种种黑暗和罪恶,从而提出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代表作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等。6、“长河小说”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从《约翰·克里斯朵夫》开创。它以小说的主人公的个人生涯为主线,构成基本情节。其他次要人物虽然各有独特的命运,但需依赖主线存在,不能独立成篇。小说的框架结构宛如一条由许多支流汇聚而成的大河,奔腾向前。这一新的体裁继承了古代流浪汉小说,对后面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7、“迷惘的一代”——“迷惘的”的文学主题用来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以海明威为代表的一群作家、记者流落巴黎,他们在战争中饱受创伤,失去了理想和生活目标,找不到生命的意义,精神抑郁,心灵抑郁,心灵空虚,消极苦闷,常常在醉生梦死中消磨日子。作家格特鲁德斯泰思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因此而得名。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扉页上引此句为题辞,成为迷惘一代的开山之作。“迷惘一代”的最高典范:《永别了,武器》8、意识流小说20世纪二三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着力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结构方法,以用心理逻辑去组织故事。在创作技巧上,意识流小说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象征暗示的手法,语言、文体和标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以后被现代作家广泛采用,成了现代小说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英国的詹姆斯·乔伊斯和美国的威廉·福克纳是意识流小说的接触代表。9、“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约克纳帕塔法世一词,在印第安语中是“崩陷的土地”的意思,福克纳用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作为自己的一系列小说的背景。他以发生在这块土地的若干家族几代人的故事作为脉络,贯穿于一生的大部分作品,这些作品以《萨托里斯》为序,组成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规模宏大的小说总集。文学界称之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代表作品《喧哗与骚动》。10、荒诞派戏剧: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盛行于西方戏剧界的一个流派,最初称“反戏剧派”,1961年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埃斯林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后,才正式定名。它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以荒诞手法表现非理性世界和非人化人物,荒诞的内容和形式达到统一,它一反以情节和对话为基础的戏剧传统,思想混乱不堪,形象支离破碎,对话语无伦次,以表现荒诞的人生,透露出作家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代表作家作品有贝克特《等待戈多》、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阿尔比的《美国之梦》等。11、黑色幽默文学20世纪60年代流行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由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的、收有12位当代美国小说家的作品集《黑色幽默》而得名。“黑色幽默”作家信奉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世界的荒谬,以及人和社会环境的不协调,并以夸张到荒谬程度的幽默手法嘲讽社会和人生,反映人类的灾难和不幸。代表作品有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品钦《万有引力之虹》。12、魔幻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通常运用魔幻的形式,借助超自然、超现实的人物和事件,力求“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以曲折地反映拉丁美洲严酷的现实生活。代表作家作品有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的《总统先生》、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二、简答题1、《安娜·卡列尼娜》的心理描写心灵辩证法的妙用: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创作中独特心理描写的概括。托尔斯泰从来不是静止地去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始终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他特别注意描写人物各种复杂情感的交织和更替,思想情绪的瞬息变化,通过人物复杂的矛盾心理过程来反映人的变化和社会的冲突。(1)首先,注重于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的过程。(列文·安娜)(2)第二,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外部特征来揭示其内心世界。一个笑颜、一个眼神和动作。(3)第三,小说通过内心话语的描写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2、契诃夫的中短篇小说,是对人物(小人物)的深切关怀,其主旨有以下:1、契诃夫的中短篇小说,是对人物(小人物)的深切关怀,其主旨有以下:第一类,揭示“小人物”无望的自我解救(无产者)《万卡》中的万卡《苦恼》中的姚纳这些人物善良而又无所依靠,是契诃夫深切同情和悲悯的对象。他们是生存在社会最底层的卑微的生命,在肉体上承受着各种因物质匮乏和身份低微而带来的难以想象的苦痛。但他们又试图冲破孤独,渴望满足最基本的心灵需要。于是,他们开始了无望而又执着的自我解救。这一主旨在小说《万卡》中体现得很到位。《万卡》是作者反映儿童悲惨命运的小说。九岁的男孩万卡受不了在鞋铺老板那儿做学徒、忍饥挨打的苦日子,他乘着老板娘外出的机会,给爷爷写信,请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回家去。“亲爱的爷爷,发发上帝那样的慈悲,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吧。……我再也受不了啦,不然我就要死了。……”只有三个月,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就发出这样的哀告,足见其受压迫之深。这充满童稚的乞求,带给我们心灵震颤远远大于对黑暗童工制度的批判嘲讽。最后他把这封信皮上写着“寄交乡下祖父收”的没有地址的信,塞进了邮筒。是夜,万卡做了一个好梦,“梦中他看见一个炉台上坐着祖父。”万卡的梦只能是儿童玫瑰色的梦,血淋淋的现实仍在等着他。他无望而又执着地进行自我解救。第二类,反思小人物的自贱和自狂普希金对小人物始于同情,终于怜悯《驿站长》果戈理对小人物始于同情,终于惋惜《外套》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小人物始于同情,终于赞美《穷人》契诃夫对小人物始于同情,终于愤怒《胖子和瘦子》、《胜利者的胜利》在等级森严的文化中,当人物质匮乏、身份卑微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自卑心态,并由这种自卑的心态生出自贱意识,这种自贱意识便是人性中的奴性心理。对奴性心理的揭露和反思是契诃夫小说的主旨之一。作品《一个文官之死》的切尔维亚科夫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小人物形象性格,以及他的惶惶不可终日的心理状态,表现了他自卑自贱的心甘情愿地承受比自己高贵的群体对自己的蔑视和侮辱。但他的身份由低变高后,他又无情地在肉体上与精神上蔑视和侮辱比自己低微的群体。另外《变色龙》也深刻揭露了这种小人物的自贱和自狂。契诃夫通过一个富于戏剧性的街头场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寡廉鲜耻、欺下媚上的“变色龙”的典型形象,对沙皇政权的爪牙们的专横霸道、欺压人民、阿谀权贵、看风使舵的丑恶行径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揭露,同时也对小市民们的逆来顺受、安分守己、“顺应”现实的庸俗生活态度加以批判。专制制度孕育出民众的奴性。民众的奴性反过来为专制制度的巩固提供了土壤。第三类:批判小人物惶恐中的自缩和自屈《套中人》在专制制度下的俄罗斯民众,有着深刻的日常惶恐,他们整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面对这样的生活状态,他们不是勇于抗战而是缩进一个封闭的壳中,信奉着一种“苟活”的生命哲学。他们敏感多疑、谨小慎微、冷漠内向,习惯自己生活在条条框框之中,也习惯于别人生活在条条框框之中。这种心理的一种变现就是愚昧僵化、面对别人的痛苦充当冷漠的看客或者自己的不幸不仁。体现在《苦恼》。小说描写一个马车夫想把丧子的“苦恼”向人诉说而又被人置之不理后,不得不把这“苦恼”说给那匹小马听。作者通过对无人关注一个马车夫的“苦恼”的强调,对人了的“苦恼”做了深层次开掘,写的是人与人的隔膜,深刻体现了小人物惶恐中的自缩和自屈。这是一件发生在社会底层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作者借此提示出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无处诉说苦恼的姚纳的悲剧,揭示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自私、冷酷无情,这正是当时俄国社会生活的剪影。契诃夫把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和人性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始终关注在病态的俄罗斯社会中人们所患的精神疾病。目的是打破隐瞒和欺骗,逼迫读者同作家一样,正视人间的苦难、文化的劣根和人性的卑微,从而在受灵魂的行刑中,获取精神的改变和升华。3、自然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1)力图巨细无遗地描绘现实,排斥虚幻的想象,从而给人一种实录生活和照相式的印象。(2)擅长描写群众场面,注重群体的写照,逐渐忽略典型的创造,或者说只追求人物的气质特点和变态心理。人物的性格不再突出,他们的果敢、刚毅、富于正义感,或者野心勃勃、淫荡等,都是人物气质表现,有他们的生理特点所决定,他们并不是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3)开始淡化情节,不去追求戏剧性的曲折变化,主张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现实。(4)将某些压迫人,扭曲人的社会现象拟人化,这是物对人的异化的初步描写,显得生动形象。4、唯美主义的思想艺术特点是:(1)第一,认为艺术与政治、道德、功利无关,它是超越一切利害关系,包括金钱的纯粹自由活动。它主张“艺术具有独立的生命”,其口号是“为艺术而艺术”,因而只注重形式美,着力探索文学形式,文学与音乐、绘画之间的关系,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2)第二,提出艺术是心灵的故乡。在心的领域瞬间存在可以达到永恒,狭小的空间可以有无限的容量。因此,艺术高于生命,高于帝王,高于神祇,高于一切,艺术是至高无上的。(3)第三,主张艺术超然于现世,躲进象牙之塔;现时社会充满市侩气,没有艺术,没有美,艺术的发展非但不以来生活,相反,生活应该追随和模仿艺术。由于唯美主义否定现实社会,于是它向远古时代、未来、梦幻求美。此外,它认为艺术家对待题材的态度应是客观、冷漠的。5、《荒原》的艺术特点(1)首先,是自由联想、时空错位。-意识流-笔触忽东忽西,四处跳宕,情景之间,场景之间,意象之间,只受想象逻辑的控制,不受形式逻辑的控制-整合时空对现象的割裂,使许多看似凌乱的现象,凭其本质的相似,结合成了一个具有艺术真实的整体(2)其次,旁征博引,大量穿插神话传说和历代文学名著中的片段。(3)第三,着意表达各种因素的矛盾统一的两面,利用相反的意向造成诗歌的张力,刺激读者去思考问题。6、如何理解“他人就是地狱”(1)首先,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便是
本文标题:外国文学史(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976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