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技巧及方法
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技巧及方法小学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又艰难的工作。培养那么怎样正确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呢?小学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是对一些热爱体育运动项目,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又有某项体育特长的学生,进行系统的一种专门性教育。结合本校实际,立足文化课教学,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特长生教学,已被证明着实有效的举措,也是实现文化体育教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和谐发展之路。积极开展课余运动训练,能造就一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一批开展课外活动的体育骨干力量,有效的推动学校体育的开展,从而达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以建设体育强国的目的。一、课余训练的任务课余运动训练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体育目的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课余运动训练的任务是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专项的技术、战术与知识,加强身体、技术、战术等全面训练,促进身体正常生长发育,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全面发展各种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情感,提高对所从事的专项运动的兴趣与爱好,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总的来说是为了学生打好身体、技术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基础。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群众体育骨干服务。二、课余训练的特点1.课余性参加课余训练的少年儿童都是学生,他们要“以学为主”,只能在不影响完成文化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练习。这个特点是它区别于运动员训练的一个显著标志。因此我们的课余训练,要以教育方针为依据,通过训练使少年儿童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要处理好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既要重视运动训练,又要不忽视文化学习,做到训练与文化学习两不误。为此,中小学的运动训练次数每周以3-4次,每次以1-1.5小时为宜。参加比赛的次数不宜过多,因参加比赛而耽误的学习,要及时补上。2.基础性基础性是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区别于运动员训练的又一特点。打基础是由少年儿童的客观条件决定的。由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发育不成熟,机体能力、知识经验等方面与成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他们的运动训练达不到运动员的水平,而应打好基础,为日后提高运动成绩准备充足的条件。许多例子证明青少年时期基础如果打的扎实,后来运动成绩也会突飞猛进。也有教训说明,有的运动员由于在少年儿童时期没有打好基础,运动成绩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再也提高不了而半途而废。3.根据个人特点进行训练运动训练基本上是一个个人训练过程。运动成绩的取得与训练者的运动素质、技术、战术、心理品质和文化素养有密切关系。个人项目尤为突出,集体项目也因个人所处的位置和担任的角色各异,也需要一定的个别训练。因此,运动训练要有针对性,以发挥练习者的优势,弥补其不足,以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4.不断提高运动负荷科学研究和运动训练证明,在运动训练中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地提高运动负荷才能使练习者产生训练性适应,挖掘出机体的潜能,自如地承担紧张而激烈的比赛和创造优异的成绩。运动负荷的不断提高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否则会造成不良的后果。5.训练与竞赛结合训练与竞赛是相互联系的。运动训练的成效只有通过竞赛才能表现出来,才能为人们所公认。运动竞赛对运动训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对运动训练与竞赛要全面考虑,统一安排,使之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三、课余训练原则运动训练原则是运动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运动训练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组织和进行训练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运动训练原则有:一般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不间断的原则、周期性原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和区别对待的原则等。这些原则对运动训练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课余运动训练应结合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来贯彻和运用这些原则。1.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1)提出这一原则的主要依据a.有机体的统一性任何一项运动对运动器官系统的影响,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局限性。只有进行一般训练,采用多种多样的训练内容和手段,才能弥补专项训练的不足,保证专项训练的顺利进行和成绩的不断提高。b.运动技能的转移运动技能是后天建立和形成的复杂的条件反射。运动技能储备的越多,建立得越巩固,就越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的动作技能。因此,进行一般训练,有选择地让学生学习掌握一些非专项技术,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专项运动技术和战术。c.运动素质的转移学生的一般运动素质获得全面发展,就更有利于其专项运动素质的提高。d.能积极的调整训练过程,防止伤病。只进行专项训练,容易造成局部负担过重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学生会感到训练枯燥乏味。这在跑、游泳等周期性项目中更为明显,在少年儿童的训练中尤为突出。配合专项训练进行一般训练,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以提高专项训练的效果,并有利于防止伤病,延长训练年限。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对少年儿童来说,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国内外的运动训练经验表明:许多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在少年时期都进行了多项训练,全面发展了身体素质,掌握了多项运动技能,而后在专项训练中,又重视一般训练,所以才创造了优异的运动成绩。少年儿童的运动训练,即要重视专项训练,更应重视一般训练,打好基础,这是不断提高运动成绩的战略措施。(2)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要重视一般训练。一般训练要贯穿到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年龄越小,一般训练的比重就相应的越大。b.一般训练内容既要全面多样,又要结合专项的需要,包括体操、跑、跳跃、投掷练习,以及球类和游戏等。一般训练要结合专项需要,选择的内容要因项而异。体操、跳水等项目应多采用发展协调能力和柔韧性的练习;短跑、跳跃的项目就应选择动作快速、负荷小或中等的练习;球类项目应采用综合发展各种身体素质,并能结合发展各种应变运动能力的练习。2.不间断性原则不间断原则是指学生从开始训练到毕业终结,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系统的和不间断的训练。(1)提出这一原则的理论依据a.各运动项目的知识、技术、战术以及各运动素质的发展都有其本身的内在联系和体系。b.运动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训练适应性变化的积累过程。通过训练学生的机体,在形态、生理生化方面所产生的一系列适应性变化是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的渐进性的积累过程,只有不间断进行训练,才能获得这一理想的适应性的积累。c.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战术,实质上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条件反射。训练中断就会使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减弱,条件反射就会消退,已掌握的技术、战术就会生疏,或出现各种错误。(2)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课余训练常年不断,保证训练的长期性和连续性。b.训练手段、内容、负荷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c.防止学生的伤病。d.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与休息,以获得适应的积累效果。3.周期性原则周期性原则是指整个训练过程按照一定的周期,循环往复进地进行,而每一个周期都是在前一个周期的基础上提高要求,以不断提高运动训练水平。(1)提出这一原则的理论依据a.竞技状态的概念竞技状态是指学生达到优异成绩所处的最适宜的准备状态。最适宜的准备状态是相对的,是学生相对自己成绩水平而言的。b.竞技状态的标志(a)学生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达到最高水平,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大负荷训练和比赛,机能活动更加节省恢复过程。(b)学生的运动素质和专项运动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了,通过专项技术能把运动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中枢神经系统有高度调节各器官系统的能力,完成动作准确、熟练、协调。(c)学生精力旺盛,情绪高涨,渴望训练和比赛,具有完成任务、夺取胜利的信心。c.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竞技状态是通过训练而形成的。它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获得阶段:它又可分为形成竞技状态的前提条件阶段和竞技状态形成阶段。形成竞技状态的前提条件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机体能力不断提高,运动素质全面发展,专项运动技术,战术逐步改善,专项运动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初步形成,但它们彼此还不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比赛中还不能充分发挥。竞技状态形成阶段:在形成竞技状态前提条件阶段之后,通过训练,竞技状态各因素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并且具有专项化特点,彼此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能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出来。这时,就基本上形成了竞技状态。第二,相对稳定阶段:此阶段也叫保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竞技状态所有特征都能较好的表现出来,能够创造优异成绩。但是它们还具有一定的波动性,有起有伏,下降是暂时现象,只要适当调整训练,即能恢复,甚至可能超过原有水平。第三、暂时消失阶段:竞技状态特征逐步消失,训练水平消退。但是,这是暂时的。只要对训练工作进行调整,再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又会在原有基础上形成更高的新的竞技状态。d.竞技状态与训练周期竞技状态发展的获得、相对稳定和暂时消失三个阶段成为一个周期。人们把三个发展阶段划为三个训练时时期:即准备期(竞技状态的获得和形成阶段)、竞赛期(竞技状态的相对稳定阶段)、休整期(竞技状态的暂时消失阶段)。运动训练的计划与安排,其实质是控制竞技状态发展的过程。中小学常以小学、初中、高中为年限,来确定多年训练周期。(2)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大周期的计划要以对象、项目特点和重大比赛为依据。一年只有一次比赛的,就安排一个大周期,一年有两次比赛的,就安排双周期。训练水平较低的学生一般以一年为一个周期。b.根据学生训练水平,适当确定各个训练时期的时间。优秀学生由于竞赛任务较多,因此,准备期相应地短些,竞赛期长些,休整期要保证学生对身体和精神疲劳的消除。一般学生比赛任务较少,准备期可长些,以便加强训练,休整期的时间,以实际需要而定。中小学的课余运动训练,比赛任务较少,主要任务是打基础,所以要加长准备期,减少或不专门安排竞赛期和休整期。c.要科学地安排每一个周期的内容、比赛和运动负荷,并使各个周期之间互相衔接。(四)课余训练的内容课余训练内容一般包括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智力训练以及思想教育。1.身体训练身体训练是指在训练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和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其主要任务是有效地增进健康,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全面发展各种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活动能力及改善学生的体形等。身体训练是技术、战术训练的基础。具有良好的身体训练水平,才能掌握复杂的、先进的技术和战术,承受大负荷的训练和参加剧烈的比赛,创造良好的运动成绩。良好的身体训练水平,还对保持竞技状态的稳定性、延长运动寿命和防止运动创伤有重要意义。在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中对身体训练的要求是:(1)身体训练要全面(2)身体训练要在每学期、每学年乃至整个学段中都有计划的进行科学的安排。(3)要注意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小学阶段(青春发育前及青春发育前期):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柔韧、灵敏素质。初中阶段(青春发育期):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速度,保持发展柔韧、灵敏素质,慎重、适当地发展力量和耐力素质。高中阶段(青春发育后期):可侧重发展力量、耐力素质。并使各种素质协调全面的发展。(4)加强思想教育,严格要求动作质量。2.技术训练技术训练是体育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决定运动成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技术训练基本要求:(1)技术概念要正确(2)抓基本技术训练,在此基础上与高难技术逐步结合起来。(3)技术训练要全面、实用、熟练。(4)应注意形成学生个人技术特点。3.战术、心理训练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应在切实抓好身体、技术训练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战术、心理训练,要在进行身体、技术训练的过程中,结合对战术意识、战术知识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在心理训练方面要求学生在训练中做每个动作之前,都要默想、回忆一遍整个动作技术结构、过程以及完成的方法与要领,多给学生观看动作技术图片、录像等,也要加强学生排除外界不良环境干扰和注意集中与分配的训练。(五)课余训练方法训练方法是指为了完成训练任务,达到提高专项运动成绩的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途径。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特别是在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中,既要运用各种运动训练方法又要注意运用各种体育教学方法。常用的运动训练方法有:重复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变换训练法、综合训练法和竞赛训练法。1.重复训练法重复训练法是指在不改变动作结构和负荷数据的情况下,
本文标题: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技巧及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988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