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1年社会心理学复习资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2010级双学位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一考题下面有A、B、C、D。4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方框。•1、(C)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大纲与资料集》、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两本书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A、1895B、1897C、1908D、19242、社会心理是(B)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A、社会意识B、社会刺激C、社会规范D、社会动机•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C)。A、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要注意密切联系社会现实B、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C、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因而要特别注意因欺瞒与恫吓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D、研究者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4、观察学习所包含的过程为(A)。A、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B、联想过程、模仿过程、强化过程C、观察过程、学习过程、模仿过程、强化过程D、模仿过程、外部强化过程、内部强化过程、巩固过程5、对再社会化正确的理解是(B)。A、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B、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C、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D、成年人的社会化•6、“性别角色”指(A)。A.男女在社会行为上的差异B.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C.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D.男女在性别认同上的差异7、“自我概念是他人判断的反映”,这是指(C)。A、主我B、客我C、镜我D、社会自我8、自尊是个体对其(A)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A、社会角色B、自我C、成功与失败D、价值9、对自己和别人行为原因的认知,叫做(B)。A、人际关系知觉B、归因C、印象D、态度10、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这被称为(D)。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光环效应D、刻板印象•11、归因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属于(B)。A、社会视角的影响B、动机性归因误差C、情境的影响D、人格障碍12、动机强度和活动效率的关系符合(D)。A、线形关系B、指数曲线C、U型曲线D、倒U型曲线13、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的关系是(A)。A、正相关B、负相关C、无关D、很复杂14、(B)不是态度的基本成分。A、认知成分B、意志成分C、情感成分D、行为倾向成分•15、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B)上的关系。A、认知B、心理C、行为B、态度•16、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经过(B)个阶段。A、3B、4C、5D、617、被动包容式人际关系取向是(D)。A、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B、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C、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D、期待他人吸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18、沟通是(A)传递和交流的过程。A、信息B、情感C、物质D、意识19、(C)不是从众行为的特点。A、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B、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C、群体的对偏离者的惩罚越严厉,个体就越心甘情愿的从众。D、从众行为有时候虽然不是按照个体的本意做出的,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20、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是(D)。A、角色不清B、角色冲突C、角色中断D、角色失败•21、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社会学、(C)之间的一门中间性、边缘性学科。A、哲学B、历史学C、人类学D、传播学22、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1924)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D)。A、人际关系B、行为和态度C、人际关系和态度D、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23、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围的中观层面指(B)层面。A.个体B.群体C.团体D.社会24、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C)A、华生B、勒温C、班杜拉D、奥尔波特25、“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这是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中的(D)。A、成功命题B、刺激命题C、价值命题D、剥夺与满足命题•26、个体的全部社会化是以(B)为条件的。A、早期社会化B、语言社会化C、性别社会化D、道德社会化27、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是(D)。A、角色不清B、角色冲突C、角色中断D、角色失败28、詹姆斯(1890)提出自尊的经典公式是(B)。A、自尊=成功/自信B、自尊=成功/抱负C、自尊=自信/抱负29、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A)的知觉A、自己B、社会C、自然D、环境30、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有(A)。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B、光环效应B、刻板印象D、定型•31、控制点理论认为,个体的归因倾向有(A)。A、内控型和外控型B、主动型和被动型C、稳定型和易变型D、可控型和不可控型32、动机的功能有: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A)A、调节功能B、平衡功能C、置换功能D、反馈功能33、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的成就动机的关系是(A)。A、正相关B、负相关C、无关D、很复杂34、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客体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性(B)。A、人格特征B、心理倾向C、反应模式D、行为方式35、“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这是态度的(D)功能。A、工具性B、自我防御C、价值表现D、认知•36、“个体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这是态度形成的(B)阶段。A、服从B、认同C、内化D、从众37、(D)不是人际关系的特点.A、个体性B、直接性C、情感性D、系统性38、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是指(B)。A、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投以肯定与支持;而对否定自我价值的他人则予以疏离。B、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C、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人际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相互的。D、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另一方处于从属地位。39、主动支配式人际关系的取向是(B)。A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B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C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D表现对他人喜爱、友善、同情和亲密40、(D)不是沟通结构的基本要素。A、信息B、障碍C、背景D、认知二、多项选择题•以下提供若干组考题,每组考题共用在考题前列出的A、B、C、D。4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与问题关系密切的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方框。•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三个层面,即(ABC)•A.微观的个体层面B.宏观的社会层面•C中观的群体层面D.宏观的组织层面•2.社会化的载体包括(ABCD)•A.参照群体B.学校C.家庭D.大众传播媒体•3.社会知觉的范围包括(ABCD)•A.对他人表情的知觉B.对他人人格的知觉•C.对人际关系的知觉D.对行为原因的认知•4.依恋的产生来自于(BC)•A.社会影响B.双亲的强化C.先天因素D.需要强度•5.挫折-侵犯学说有以下哪几个要点(BCD)•A.人在受挫折后,一定会产生侵犯行为•B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相关•C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线性关系•D.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主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6.态度的功能主要包括(ABCD)几个方面•A.工具性功能B.自我防御功能C.价值表现功能D.认知功能•7.人际关系的特点是(ACD)•A.个体性B.和谐性C.情感性D.直接性•8.群体整合性原则是指,在群体分解时,经过(ABC)几个阶段•A.感情不和B.失控C.难于包容D.心理冲突•9.从众行为的原因有(ABD)•A.寻求行为参照B.避免对偏离的恐惧C.追求成就D.群体凝聚力•10.婚姻的动机有(ABD)•A.经济B.繁衍C.承诺D.爱情•11.按奥尔波特的说法,他人的影响包括(ACD)•A.现实的影响B.旁观的影响C想象的影响D.隐含的影响•12.刻板印象与定型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即(BD)•A.使社会知觉过程简化B.不易作深入的加工•C.加深了个体对他人的知觉D.容易形成偏见•13.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有(ABCD)•A.目标的吸引力B.对达到目标所承受风险的估计•C.成功与失败的主观概率D.个体为实现目标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14.社会知觉与普通心理学的知觉的含义不同,前者包括了(BCD)•A.对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B.对人格特征的了解•C.对行为原因的判断和解释D.对他人特质的判断•15.认知失调理论认为,认知失调可能的原因有(ABCD)•A.逻辑的矛盾B.文化价值冲突C.新旧经验相悖D.观念的矛盾•16.以下哪几项属社会促进的效应(BD)•A.认同效应B.结伴效应C.自己人效应D.观众效应•17.观察学习包括以下哪几个过程(ABCD)•A.注意过程B.保持过程C.动作再现过程D.动机过程•18.自我的结构包括(ABCD)•A.物质的自我B.心理自我C.社会自我D.理想自我•19.对行为进行归因时,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类,指的是(ABC)•A.内归因B.外归因C.综合归因D.平均归因•20.依恋的产生来自于(BC)•A.社会影响B.双亲的强化C.先天因素D.需要强度•21.以下哪几位是侵犯的本能论的代表人物(AB)•A.弗洛伊德B.罗伦茨C多拉德D.伯克威茨•22.态度具有(BCD)等性质•A.社会性B.内在住C稳定性D.对象性•23.态度的功能主要包括(ABCD)几个方面•A.工具性功能B.自我防御功能C.价值表现功能D.认知功能•24.态度转变模型包括(ABCD)•A.沟通者B.沟通信息C.目标(接受者)D.情境•25.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的三维指的是(ABD)•A.包容需要B.支配需要C权力需要D.感情需要•26.沟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BD)•A.暗含沟通B.人际沟通C.言语沟通D.大众沟通•27.模仿的发展有它的规律性,表现在(BCD)•A.从被动模仿到积极模仿B.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C.从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D.从以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内部的实质内容的模仿•28.从社会心理学看,离婚的原因有(ABCD)•A.结婚年龄较低的容易离异•B.短时相识的结婚,由于彼此不够了解,婚后发现双方共同点很少,容易离异•C.对性生活不满意的,容易离异•D.有婚前性经验的人容易离异,因为其倾向寻求婚外性生活29.语言社会化在个体社会化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是因为(BCD)A.语言能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B.语言是人们相互理解的手段C.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D.掌握某种语言才能接受社会习俗和态度30.广义的侵犯包括以下(ABCD)的情况A.反社会性质的侵犯B.亲社会性质的侵犯C.被认可的侵犯D.自我防卫性的侵犯三、名词解释1、社会传染:当有的成员做了某件通常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其他人也会倾向于去效仿他。(1分)激动的群众的行为具有传染性,就好像感冒流行一样。称这种现象为社会传染。(2分)2、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2分)一句话,通过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1分)3、社会交换理论:人们在人际关系中所付出的成本及获得的酬赏是决定人际关系发展的重要条件。(1分)人们在发展与他人的关系时,选择能给自己最大酬赏的人,为了获得酬赏还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2分)4、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指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2分)反之也一样,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坏的,那么他就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被赋予其他不好的品质。(1分)5、角色理论:角色理论属于符号互动理论的一种,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该理论是用角色来解释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1分)角色理论认为人们在社
本文标题:2011年社会心理学复习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096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