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三大宗教下的饮食文化
三大宗教下的饮食文化摘要:饮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物质需要,离开了饮食人将无法生存,因此,自古具有“民以食为天”的警句格言。纵观人类历史,每一种宗教、每一个民族都或多或少拥有自己特定的生活饮食习,而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自然更有其独特的饮食习惯和深刻的饮食文化内涵。本文论述了三大宗教的饮食文化。关键词: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饮食文化饮食对我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俗也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在宗教以及教义的影响下,吃什么,怎样吃都有特定的模式。三大宗教的形成,不仅有其教义也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一、基督教的饮食文化:基督都创新于公元1世纪,创始人是耶酥,地点在当时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基督教没有制定出复杂的饮食禁戒法规,这可能是因为在基督教初期犹太派和希腊派两大教派之间曾就是否遵循摩西饮食禁戒问题发生过争论的结果。耶路撒冷宗教会议提出过一个作为协商的方案:凡奉献给偶像的肉、动物血、被窒息而死的东西都必须禁吃。这样一来,就使非犹太族的基督徒摆脱了摩西律法的饮食禁戒规定。但希腊派的代表人物保罗仍持不同立场,他认为「没有一样东西本身是不洁净的」。所以,《新约》对于有关洁净食物的法规都拒不接受:[1]任何外界因素都不可能造成秽渎。使徒彼得见到了一个异象:从天上降下来一大块布,上面有各种飞禽走兽,神的声音宣布它们都是洁净的,可作为食物。这个异象的传说,使教会得以放弃《旧约圣经》有关食物的禁戒规定。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断,这则传说大概就是反对犹太派食物禁忌规定的人造出来的。基督教在饮食上没有太多禁忌,但是,尽管如此,基督教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基督教的饮食文化还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的,比如饭前祷告,比如对面酵,对鱼,对盐的钟爱等等。此外,不可以吃血是基督教信徒生活中一个比较明显的禁忌。不能把动物的血作为食物,其原因是,血象征生命,是旧约献祭礼仪上一项重要的内容。而且,新约把血的作用解释为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流血舍命而带给人的救赎能力。血既然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出于纪念,不吃血成为《圣经》对基督徒的一种要求。对于大多数中国基督徒而言,因有圣经明训,所以当然视吃血为禁忌。勒死的牲畜也在基督教禁食之物之列,这与禁食动物血的禁忌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勒死(包括病死,或其他非宰杀原因死的)动物的血液未流出,已被吸收于肉中,故不食为妙,当然也包含卫生的因素。除此之外基督教在节日时对饮食有一些规定:圣诞节:圣诞节是基督教各派信徒纪念耶酥诞辰的日子。为了纪念耶酥的复活,信徒们要举行斋戒,不吃肉食,不用刀叉进食,减少娱乐。复活节是孩子们欢乐的节日,拣拾彩蛋是节日期间重要的活动,用小动物形状做成的巧克力糖果,装点的精美甜点,是节日中的重要食物。狂欢节:狂欢节源于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的牧神节、神牛节、酒神节,中世纪时渐渐被罗马天主教所接受,成为基督教的节日。现在广泛流传于欧美和大洋洲地区,各国举行的狂欢节日期不同,有的是从元旦开始,有的从圣诞节开始,欧洲、美洲、大洋洲的狂欢节一般是在2月18日至20日举行,巴西的狂欢节一般是在夏末秋初的2月18至20日举行,整个活动持续3天,狂欢节盛大的游行使欢庆的人们沉浸在近科疯狂的兴奋之中。情人节:情人节又叫瓦伦丁节,是每年的2月14日。情人节是年轻的恋人相互表达爱心的时刻,也是享受情侣套餐的日子。由此可以看出,基督教对饮食虽然没有太的多得禁忌,但也有其内在的教义规定者教徒的饮食习惯,从而监督他们的自身行为。二、伊斯兰教饮食文化:伊斯兰教的饮食文化不仅注重“怎样吃”,更注重“吃什么”的问题,因为在伊斯兰教看来,饮食不单纯是用来充饥和滋养身体的,还有“以其性补己性,以其行补己行”这样的医学道理。[2]“饮食,所以养性也,以彼之性益我之性,彼之性善,则益我之性善,彼性之恶,则兹我性之恶性,彼之性污秽不清,则兹我之污秽不洁性。饮食所关于人之心性者打矣,不可食者。”《古兰经》启示: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宰杀的……1、自死物。自死物是未经人屠宰或捕杀,瘾病、瘟疫或中毒、摔、撞等原因而死的动物或飞禽,他们是万万不可食的。真主禁止穆斯林食用自死动物是对穆斯林的一种慈爱,因为其体内和血液中必然会有大量病毒、病菌,人事之非常有害。2、血液。血液指动物体内流出的血,因其含有大量病毒和细菌等有害物质,故被《古兰经》明文禁止。教法规定,血液及其制品穆斯林均不可食用。3、猪肉。猪食畜累最懒、贪婪的动物,而且其本性污浊,喜欢食用垃圾、废物。因而猪食许多寄生虫的载体和诸多疾病的传播根源。《古兰经》明文禁止食用此种动物及其制品,同样是出于对穆斯林的爱。4、诵非真主之名宰杀的动物都是真主所创造的,人无权随意剥夺其他动物的生命。因此穆斯林宰牲时必须要诵真主的尊名,以真主的名义宰杀,这是一种纯宗教的规定,穆斯林营遵守这一禁令和接受这一思想行为的约束。此外,伊斯兰教在动物性食品方面还禁止穆斯林食用狼、虎、豹、鹰、蛇、鼠等食肉类凶残或污秽动物。在植物性方面,伊斯兰教禁止烟草等有害植物和改变植物性质的酒喝毒品之类。毋庸置疑,就和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和引发的各种犯罪与事故,仅从穆斯林信仰的角度,酒是伊斯兰教饮食的大忌。有教门操守的穆斯林为了遵守教规,连任何有酒类成分的视频都不吃。伊斯兰还严禁穆斯林食用偷盗的、抢劫贿赂的和无“口唤”的食品,为伊斯兰文明增添了特有的精神内涵,使伊斯兰教的饮食文化成为伊斯兰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穆斯林饮食文化特点完全基于“择善而食”的原则,即《古兰经》提到的要吃佳美的食物,严守清真关,谨防病从口入,,因而成为人类历史上伊斯兰饮食文化的直接受益者。三、佛教的饮食文化:佛教产生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印度,它作为一种宗教的哲学体系,对人的食欲以及饮食与修行、传教的关系有着许多独到的研究和规定。佛陀为沙弥说十数法,第一句即“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住有生存、安住之义,也就是说,一切众生必需依食而得生存。佛教将食从欲望、摄取、执着的角度分为四种:即断食、触食、思食和识食,这四种食一个比一个细,后三种食基本属于精神活动范畴。佛教通过这种划分,将“食”的概念扩展到精神领域,认为一切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的东西都可称为食,它直接增益着有情众生的现前生命,同时关系着未来生命的再创。[3]“若于四食,无贪无喜,无贪无喜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不起。(须知)于四食有贪有喜,则有忧悲有尘垢……。”显然,佛教对四食的划分是出于修行的需要,是为了彻底解脱对“食”的渴求,但客观上深化和丰富了我国的饮食理论,实际上也是十分科学的。我们今天不也常把知识比作精神食粮吗!人的身体作为一种活的物质存在形式,离不开饮食的滋养、能量的补充。因此佛教将饮食列为必备的四种供养之一。不过佛教不是把饮食当作目的,而是当作一种手段,所谓借假以修真。佛教在饮食问题上奉行中道哲学,既不自苦也不纵欲。因此在我国的寺院常可听见“法轮未转,食轮先转”、“身安则道隆”的说法。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有着庞大的僧团组织,为了修行自律、传教度人,释迦牟尼佛根据当时的环境和修行的需要,相应地制定了许多饮食仪轨和戒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托钵乞食制度:这基本上沿袭了当时印度出家隐修者的习惯,不过在其目的及某些要求上有些不同。主要是为了便于专心修行,磨练身心,要求不择贫富、好坏,与施者结缘,使施者得种福田。这种制度不符合我国国情,基本未得到实行,转而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农禅并重的佛寺传统。2、过午不食戒:佛教认为,早晨为天人食时,中午为法食时,下午为畜生食时,夜晚为鬼神食时。因而规定日过正午即不许进食,仅可饮水或浆,称之为持午或吃斋。它被列为最基本的十种戒规之一,过去一般都得到遵行。近代我国佛寺事务较忙,此戒稍见松弛。3、素食规定:这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禁断五辛,如葱、蒜、韭、薤、兴渠。佛教认为这五种辛臭植物熟食生淫、生食发嗔,不利修行,因而禁食;另一种则是基于佛教的慈悲教义,禁食各种动物之肉。4、酒戒:酒能令人乱性丧智,危害社会,更是修行之大忌。传说佛陀时代有一位具神通的弟子因误饮酒,醉卧于途,神通尽失,威仪扫地,佛陀当即率众弟子现场说法,制定了酒戒。此戒被列为出家在家佛弟子的五大戒之一,可见其重视程度。不过若因病须饮酒也是可以的。5、进食仪轨:佛教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便,各地僧团或佛寺根据有关戒规制定了相应的仪轨,并衍为每日的一大佛事活动:每日早晨和午前进食时,全体僧众闻号令穿袍搭衣齐集斋堂,奉诵偈咒,先奉请十方诸佛菩萨临斋,其次取出少许食物,通过念诵变食真言等施予“大鹏金翅鸟”、“罗刹鬼子母”及旷野鬼神众,然后食存五观、进食,用斋毕还须为施主回向祈福。值得一提的是,在进食的过程中根据戒律还须遵行一定的规矩。这在250条比丘戒(比丘尼戒348条)中都有着很具体的规定。著名的《百丈清规》在《日用规范》篇中说:“吃食之法,不得将口就食,不得将食就口,取钵放钵,并匙箸不得有声。不得咳嗽,不得搐鼻喷嚏,若自喷嚏,当以衣袖掩鼻。不得抓头,恐风屑落邻单钵中。不得以手挑牙,不得嚼饭啜羹作声。不得钵中央挑饭,不得大抟食,不得张口待食,不得遗落饭食,不得手把散饭。食如有菜滓,安钵后屏处。……不得将头钵盛湿食,不得将羹汁放头钵内淘饭吃,不得挑菜头钵内和饭吃。食时须看上下肩,不得太缓。”规定可谓仔细入微。宋明理学家常憧憬一种约束身心、进退有序而生机盎然的“礼乐”生活,而当他们到禅堂参观僧人的“过堂”(即就餐)等仪式后,竟也由衷地称赞说:“三代礼乐,尽在其中”,悲叹“儒门淡泊,收拾不住,尽归佛门”。由此可见佛教饮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综上所述,佛教的饮食文化实属一种修行教化型的饮食文化。从以上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各种宗教都有不同的饮食文化,他们的饮食文化绝不只是吃什么,怎么吃那么简单,而是他们背后的教义、文化、理念的外在反应。了解一个宗教的饮食文化,对于信徒来说,可以更好的额约束自己,可以更好的理解本教的教义。对于局外人来说,了解某宗教的饮食文化或许对我们更好的了解他们的教义和文化有所裨益。参考文献:[1]:傅宏基《图解圣经故事新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马金鹏《古兰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10[3]:印信法师《杂阿含经》陕西师范
本文标题:三大宗教下的饮食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122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