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主要内容排球运动及特点1排球的起源与传播2世界排球运动的发展3中国排球运动的发展4排球运动的场地5排球运动的技术6排球比赛的站位7排球运动的比赛方法8排球运动及特点14排球运动及特点排球运动是参与者以身体的任何部位(手、手臂为主)在空中击球,使球不落地,既可隔网进行集体的攻防对抗性的比赛,也可不设网相互进行击球游戏的一种体育运动项目。排球运动广泛的群众性:排球场地设备简单,比赛规则容易掌握。既可在球场上比赛和训练,亦可以在一般空地上活动,运动量可大可小,适合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训练程度的人。技术的全面性:规则规定,每个队员都要进行位置轮转,既要到前排扣球与拦网,又要轮到后排防守与接应。要求每个队员都要进行队员必须全面地掌握各项技术,能在各个位置上比赛。高度的技巧性:规则规定,比赛中球不能落地,不得持球、连击。击球时间的短暂,击球空间的多变,决定了排球的高度技巧性。激烈的对抗性:排球比赛中,双方的攻防转换始终是在激烈的对抗中进行。高水平比赛中,对抗的焦点在网上的扣拦上。在一场比赛中,夺取一分往往需要经过六、七个回合的交锋。水平超高的比赛,对抗争夺也越激烈。攻防技术的两重性:排球是多种技术都可以得分,也能失分的项目,这种情况在决胜局比赛中更加突出,所以说每项技术都具有攻防的两重性,因此,要求技术既要有攻击性,又要有准确性。严密的集体性:排球比赛是集体比赛项目,除发球外,都是在集体配合中进行的。没有严密的集体配合,再好的个人技术也难以发挥,更无法发挥战术的作用。水平越高的队,集体配合就越严密。排球运动及特点3234165123456排球运动的特点排球的起源与传播2排球运动的起源7•排球运动起源于美国,由威廉·摩根于1895年创立。•他创造了一种结合了篮球、棒球、网球以及手球的游戏,而这种游戏又必须避免像篮球那样的肢体接触。游戏中用篮球胆充当排球,排球这项运动也正式诞生了。威廉·摩根排球运动示意排球运动的起源•1986年摩根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竞赛规则发表在《体育》杂志。•同年,在春田体育专科学校举行了首次排球表演赛。•赛后,霍尔斯特德教授根据球在空中飞行不能落地的特点将其改名为Volleyball(空中飞球)。霍尔斯特德教授《体育》杂志世界首次排球赛事9排球运动的传播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6人制排球最先传入美洲:•1900年首先传入加拿大•1905年传入古巴•1912年传入乌拉圭•1914年传入墨西哥•1917年传入巴西排球运动在美洲的传播10排球运动的传播排球传入亚洲也比较早•1900年首先传入印度•1905年传入中国•1908年传入日本•1910年传入菲律宾因为所采用的规则不同,亚洲排球经历了16人制——12人制——9人制——6人制的演变过程。排球运动在亚洲的传播11排球运动的传播欧洲的排球运动起步要稍晚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才随美国士兵登陆。•1914年传入英国•1917年传入法国、意大利、俄国,•1918年传入南斯拉夫•1919年、1922年先后在捷克、波兰、德国等东欧诸国开展。虽然起步晚,但传入的排球运动已采用轮转制、15分制和6人制,其竞技性已渐成熟,因此发展较快。排球运动在欧洲的传播12排球运动的传播排球运动传入非洲的时间最晚•1923年传入埃及、突尼斯、摩洛哥等国。由于起步较晚,传入后又没能广泛地开展,所以至今非洲的排球的技、战术水平在世界排坛中还处在落后的位置。排球运动在非洲的传播世界排球运动的发展33竞技排球的多元化和娱乐排球再兴起阶段2竞技排球迅速发展阶段心理价值1娱乐排球向竞技排球过渡阶段世界排球运动的发展娱乐排球向竞技排球过渡阶段(1895—1936):•从1896年摩根制定第一个排球规则开始,排球的各项规则开始逐步建立:1900年,采用21分制;1912年采用运动员轮换制和三局两胜制;1915年,采用15分制。期间,集体配合战术雏形逐渐形成,并规定每方击球至多3次必须过网。•1921—1938年间,发球、传球、扣球和拦网已成为当时的4大基本技术。•1936年柏林奥运会期间,第一个国际排球组织——排球技术委员会成立,旨在促进国际间的排球比赛和交流。1娱乐排球向竞技排球过渡阶段世界排球运动的发展3竞技排球的多元化和娱乐排球再兴起阶段2竞技排球迅速发展阶段心理价值1娱乐排球向竞技排球过渡阶段世界排球运动的发展竞技排球迅速发展阶段(1947—1980)•从1896年摩根制定第一个排球规则开始,排球的各项规则开始逐步建立:1900年,采用21分制;1912年采用运动员轮换制和三局两胜制;1915年,采用15分制。期间,集体配合战术雏形逐渐形成,并规定每方击球至多3次必须过网。•1921—1938年间,发球、传球、扣球和拦网已成为当时的4大基本技术。•1936年柏林奥运会期间,第一个国际排球组织——排球技术委员会成立,旨在促进国际间的排球比赛和交流。2竞技排球迅速发展阶段世界排球运动的发展3竞技排球的多元化和娱乐排球再兴起阶段2竞技排球迅速发展阶段心理价值1娱乐排球向竞技排球过渡阶段世界排球运动的发展竞技排球的多元化和娱乐排球再兴起阶段(1980—至今)这一阶段排球运动的特点是竞技排球和娱乐排球共存的新时代,主要体现在:•竞技排球攻防技术的全面化•竞技排球的社会化、职业化和商业化•娱乐排球的再兴起。3竞技排球的多元化和娱乐排球再兴起阶段世界排球运动的发展中国排球运动的发展418中国排球运动的发展排球运动传入我国后,因受远东运动会的影响,经历了16人制、12人制、9人制、6人制演变过程。6人制排球在我国的推广与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推广、普及、发展1234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走出低谷,重振雄风重夺冠军,再铸辉煌推广、普及、发展•1956年我国男女队第一次参加在巴黎举行的世界排球锦标赛,女队获第6名,男队获第9名。•1963年在雅加达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上,我国男女排双获冠军。•1964年技战术打法有所发展和创新,水平提高较快。•女排在1981年东京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比赛中7战7捷,荣获世界冠军。•1982年在秘鲁的利马举行的第九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中,我国女排又获得冠军。•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的第23届奥运会上,我国女排在更换新队员的情况下,仍以、3:0战胜美国队,获得奥运会金牌。•1985年第4届世界杯和1986年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的第10届世界锦标赛中,均力克世界强队古巴女排,夺取冠军。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五连冠•“五连冠”之后,由于多种原因,我国排球出现了一度低迷。尤其男排状况更甚。•1995年铁榔头(郎平)回国执教,女排摆脱了低迷,走出低谷。•原男排国手汪嘉伟也于1996年从东稼返回,志在率领男排重出亚洲。•1996年底我国对排球赛制作了改革,实行主客场制,排球运动有了新的生机。走出低谷、重振雄风•2003年世界杯女排比赛上,中国队以11站全胜的佳绩夺取了17年来第一次世界大赛的冠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勇夺阔别20年的奥运冠军。•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逆转塞尔维亚女排夺冠•2019年女排世界杯比赛中,中国女排以11连胜的骄人成绩夺得了冠军,成功卫冕.重夺冠军,再铸辉煌排球运动的场地5长18米、宽9米的长方形,四周至少有3米的无障碍区。从地面垂直向上至少有7米的无障碍空间。端线0.05m边线0.05m0.05m9m前场区0.15m0.05m18m0.15m0.20m中线进攻线(3米线)后场区0.20m发球区短线3m9m排球运动的场地网长9.5m0.5~1m网宽1m成年男2.43m成年女2.24m网高标志杆长1.8m0.8m网孔10×10cm标志带宽0.5cm长1m排球网排球运动的技术6准备姿势和移动传球垫球发球扣球拦网排球技术的分类29发球发球是比赛的开始,也是进攻的开始。攻击性强的发球,可起到先制人的作用。30垫球垫球是排球比赛中运用较多的一项技术,主要用于接发球、接扣球、接拦回球以及防守和处理各种球。当一传传球低时,还可以垫二传,用来组织进攻。垫球技术是组织一攻、反攻和保反的重要环节。31传球传球主要用于二传,在比赛中起着组织进攻的作用。还可进行吊球和处理球,起着直接进攻的作用。32扣球扣球在比赛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进攻中最积极有效的方法,也是从被动的防守转化为主动进攻夺取发球权和得分最重要的手段。扣球也是反映低、中、高级排球队网上实力的重要标志,并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环节。拦网拦网是防守的最后一道防线。有效的拦网,可以减轻本方后排的防守压力,为反击创造的利条件,同时也可以削弱对方进攻的锐气,给对方攻手造成心理威胁。排球比赛的站位735前排432后排561(左)(中)(右)(左)(中)(右)排球比赛的站位•场上每队必须始终保持6名队员参加比赛。•逆时针站位,顺时针轮转。站位自由人自由人是一名防守专家,可以在后排不经过裁判允许而进行任意的替换,帮助本队抵御对手的进攻。但自由人也并不很自由,自由人不得发球、拦网或是在前排上手将球推入对方半场,所以一般由一名身材矮小但是动作灵活的球员担任。排球运动的比赛方法8•排球比赛是由参赛队其中一队的1号位队员发球开始算起,然后每队可触球3次(拦网触球不计在内)。•如果球落地、触及障碍物或某一队员犯规,则成死球,造成死球的一方判为失球。对方得一分,发球的队胜1球时,得1分。•如发球队犯规、失误或接发球队胜1球时,则接发球队取得发球权,其队员须按顺时针方向进行1个位置的轮转。排球运动的比赛方法•排球比赛采取五局三胜制,前四局25分获胜,但必须赢对方2分,才胜1局(如比分可能达到26比24,也可能35比33)。•第五局先获15分的球队获胜,但也要赢对方2分。一队先得8分后,两队交换场区,按原位置顺序继续比赛到结束。排球运动的比赛方法THANKYOU生命在于运动锻炼强健体魄LOGO
本文标题:排球运动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142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