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2015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基础知识考点总
1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第一章出版概论§1.1出版活动(P1)一、“出版”的概念【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手段前提目的古代,人们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版印”。我国最早使用“出版”: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广州)编辑序言。我国最早在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但却把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国民政府:1930年,《出版法》(出版品:印刷,文书图画,类型少)未定义出版。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西方,法语和英语中分别在1330年和1450年有了表示“出版”的词语,他们来源于拉丁语publicare。出版活动:身份合法(社会认可、具有一定资质)+行为合法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P3)出版活动三要素:编辑: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加工作品的活动(顺序!)复制: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内容信息相同的物质产品。发行: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如何看待博客出版、微博出版:①具有很强的个体化特征,不具有作为社会化活动的出版的基本属性和功能;②具有一定的出版功能,要引导和规范;③在数字化时代,出版活动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广泛影响性,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补充内容)编辑不是对原始信息进行开发,而是对作者创作的已有作品进行选择、优化。已有作品的形成过程属于作者创作过程,不属于出版活动,但是出版活动的前提。复制最常用的方式:印刷、翻录、光盘压制、集成电路卡制作、计算机下载等。发行是出版活动的内在动机和目的。三、出版活动的前提作品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被编辑、复制和通过某种方式能够发行的作品。一般又称为“稿件”。反例——不能出版的作品:建筑作品、模型作品。四、出版活动的特征:(P4)(一)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出版业——内容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出版活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文化功能实现的。(二)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编辑——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精神劳动——作品的优化和增值(中心环节)印刷——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物质生产劳动——新增价值+转移价值=使用价值发行——出版物产品流通阶段——兼有文化传播意义的商业劳动——实现价值出版物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出版物价值的产生过程:①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形成出版物的新增的价值;②作者、编辑的精神生产劳动价值,工具设备和原材料等物化劳动价值转移到出版物发行的目的:①将精神文化内容向社会传播;②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出版物的价值;③依靠商业劳动,能使凝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实现。(三)意识形态属性(四)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必须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补充内容)出版活动的一般过程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编辑工作阶段: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整理、2整体设计、审定发稿环节。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物化精神文化内容。包括制作样本和批量生产复本。(互联网出版中批量生产复本和出版物交换过程交融在一起。)产品流通阶段:发行阶段:商流、物流(实物转移、上传、下载)、信息流、资金流五、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P6)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有决定性影响;出版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1、社会的政治状况主导着出版活动的方向。主导作用体现在:(1)通过对出版从业者思想倾向和政治追求的影响来引导出版活动;(思想)(2)运用行政、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手段规制和引导出版活动。(强制)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出版物一般属于发展资料,部分属于享受资料。(另有生存资料)3、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推进社会经济+改进出版技术4、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1)社会文化发展程度、国民文化素质状况,是出版物总体质量水平的决定因素。(2)精神生产所需原料只能来自社会。历史文化积淀、现实文化需求形成的合力,是出版活动最重要的活力和动力。(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1、对政治发展的影响:(1)形成舆论导向(集中表现);(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3)促进社会和谐。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2)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3、对科技发展的影响:(1)发现先进科技成果并组织、促进其迅速传播和应用,使尽快变成现实生产力(2)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3)形成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社会观念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4、对文化发展的影响:(P11)(1)增进文化积累。(2)推进文化创新。(出版活动的重要功能;出版单位重要生存发展条件,关系国家文化安全)(3)促进文化交流。§1.2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P13)一、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是马列毛邓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决拒绝单纯业务观点。出版工作是当与人民的喉舌、党的重要思想阵地。二、出版工作的方针原则:(P15)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双为):(1)为人民服务,实质上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3(2)为社会主义服务,①在本世纪头20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现阶段我国出版工作的主题: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就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双百双用)含义:①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②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如何贯彻: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达到符合出版要求的质量标准=积极鼓励支持编辑不能以自己的爱好和观点为标准取舍稿件,也不能再编辑加工整理中轻率地按照自己的观点和好恶删改稿件。3.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二为”,弘扬主旋律:是社会主义制度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本质要求贯彻“双百”,提倡多样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对文化建设提出的客观要求主旋律:①精神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②实践层面:全国各族人民在当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4.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双效)社会效益:有益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出版效果。经济效益:指通过出版经营获得的经济收益。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有时有一定的矛盾。两个效益可以兼顾时,首先考虑社会效益;在两个效益发生矛盾、难以兼顾的情况下,更要首先考虑社会效益。5.坚持质量第一选题对路,①内容正确充实,有尽可能高的思想性、科学性或艺术性,对出版物的②编校质量、③装帧设计质量、④物质生产质量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实现图书出版从扩大规模数量为主向提高质量效益为主转变。(记忆方法:双为、双百双用、弘扬多样、双效、质量)三、我国出版工作的主要任务(P21)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体任务包括: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政治职责、首要任务)核心价值体系:①宣传马列毛邓三科,②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宣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④宣传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⑤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民族、时代特色。2、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3、弘扬中华优秀文化4、促进国际文化交流5、满足和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需求:①体现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基本文化需求,②是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主要以政府为主导;满足多样化需求,主要靠市场来满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1.3出版物(P24):已经出版的作品,是出版活动的成果。一、出版物的要素(必须具备三个要素):1、具有经过编辑加工的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或其他符号形式表现的精神文化内4容,可供阅读、欣赏。2、具有承载这些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载体。3、具有一定量的复本,可以向公众传播。二、出版物的种类:(一)按总体特征分:书、报、刊、音、电、网。(按出现顺序)合称为“纸介质出版物”或“印刷型出版物”。(二)按内容所属学科分:(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P25)(三)按所载知识的层次结构不同:学术研究类、知识普及类、大众生活类、娱乐类;按内容的表现形式:文字类、图画类、图文类、声音类、图像类、多媒体类。(补充内容):出版物的种类(一)图书:以印刷方式复制的,以纸介质为载体的,可以重印的非连续出版物。(二)报纸:有固定名称,用期或年月日顺序编号,以印刷方式复制的散页连续出版物。(三)期刊: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以印刷方式复制,以纸介质为载体,装订成册的连续出版物。(四)音像制品:以电、光、磁介质为载体,用数字或模拟信号,将图、文、声、像记录下来经编辑加工后,通过视听设备播放使用的出版物。(五)电子出版物:以数字代码方式,将知识性、思想性内容的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固定物理形态的磁、光、电等介质上,通过电子阅读、显示、播放设备读取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体。(六)互联网出版物:指经过互联网出版单位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作品。(补充内容):5(一)中国标准书号书号是主要用于图书、音像制品、非连续型电子出版物的标准化识别码。中国标准书号由5段共13位阿拉伯数字组成,段之间以短线隔开,前面冠以ISBN为标志符。出版者号和出版序号连在一起须共8位数字。非连续型电子出版物出版者号为6位。(二)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是报纸、期刊、年鉴和连续型电子出版物等连续出版物的标准识别代码。习称“刊号”。1、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格式:ISSNXXXX-XXXX前7位为单纯数字序号,不反映语种、国别或出版者,最后1位为计算机校验码。2、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简称“CN号”地区连续出版物序号:期刊为1000~5999;电子出版物为9000~9999三、出版物的特殊性(P27)1、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两重性,是出版物最重要的特殊性。由作者和编辑共同完成精神文化内容,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的生产:内容的生产与形式的生产既分离又统一。体现:特殊属性(意识形态属性);一般商品属性(商品属性、产业属性、经济属性)2、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关系上的特殊性:有正面和负面社会效用。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既可能一致,也可能背离。3、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既可能统一又可能不同甚至对立的关系。正确的处理原则: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公益化出版事业: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不搞产业化;经营性出版产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1.4出版资源(P31)一、出版资源的概念:出版资源是出版产品形成过程中必须加以开发、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人才资源:出版者队伍、作
本文标题:2015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基础知识考点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223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