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中药学研究进展五味35幅2五味理论也是中医药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重要依据。“五味”是古人长期用中药治疗疾病时,通过口尝以及临床经验对中药味道的经验总结。3一、来源早期的五味理论,来源于药物的真实滋味,即由口舌感知,随着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出现了药物的味与实际上的味相悖,既为用药总结了捷径,但同时又为记忆中药的味道留下了遗憾。4在目前有代表性的中药著作中,药物滋味与实际味道相同的约占35%,如黄连味苦,部分与滋味相同的约占40%,如石膏,而完全不同的约占25%,如蜈蚣味辛,事实上如果用口尝根本就不辛。这样一来,给初学中医的人带来很大的不便,为理解和记忆造成很大的困难,是药性理论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5一、理论形成药物的滋味是与觅食实践联系在一起的。徐灵胎所谓“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滋味采取口尝比较好理解,也容易被大家所共同接受。随着药物知识的积累,古代医药家在探索药物奏效的原理方面,《黄帝内经·素问》的作者将阴阳五行的总体框架,以人体五脏为中心,将中医理论和中药的实际味道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理论。6即五脏的对应关系,反复阐发了五味所入、五味所合、五味所归、五味所喜的认识,《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在这里确立了各种味道的阴阳属性,概括了味所表示的作用特点。7由于中医的理论常常与五行、五脏分不开,要以五的数为准,这样就不得不将自然界的多种味道浓缩到只有五种。自然界的味道又不只五种,这样就形成了五脏对应五味的关系,多少有点牵强附会。五味的提法,在《尚书》、《周礼》、《左传》等书中均有记载,只是偏于论述饮食调养,如《周礼》谓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但对五味的具体作用尚未明确提及。8五味是中药中各种化学物质对味觉刺激的反应,这和食物中各种化学物质对人味觉刺激的反应完全一样,只不过中药的五味是来自中药中的化学物质对人的刺激反应而已,对人体疾病有治疗作用,这就是人们对中药五味理论的认识起源。在长期实践中发现不同味道的中药对人的作用不同;对不同脏腑、经络有选择作用;进人人体后走向不同;不同产地的同种中药味道不同;中药炮制或不同中药配伍后味道可能改变,“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础。9一、五味与归经五味对脏腑经络的选择作用《本经·序列》:“药有酸苦辛甘咸五味”。《灵枢·五味篇》:“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咸,先走肾,谷味辛,先走肺”。即五味对五脏有选择作用。10五味的功效总的是酸以敛肝,苦以生心,甘以补脾,辛以润肺,咸以坚肾。五味指导临床用药沿用至今,如治肝病中药常以醋制(因醋为酸味,酸入肝),治肾病常以咸味的盐水炒(因咸入肾)等。11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又要灵活掌握,仅以肝病为例,不可概用酸味药,否则有碍肝之条达。因肝主筋,其华在爪,故筋也为肝病,如手足拘挛为肝阴不足证,即肝血亏损,此时可用酸味药治疗,即以酸补之,以养血生津,荣养筋膜取其疗效,此时勿用辛味药治疗,因辛伤肝阴,会加重肝阴虚,肝血不足,血不养筋会加重手足拘挛。《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辛则筋急爪枯”。12如手足关节水肿为肝阴亢盛,水饮伤筋为肝之实证,此时则不宜用酸味药治疗,因酸生津会加重关节水肿,应以辛味药治疗。《素问·脏气法时论》:“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因辛味药可发散、行气行血,促使关节水肿消散而取效,可治疗肝之实证。这就是灵活应用的问题了。13综上所述,即一般认为该脏本味药(酸-肝,苦-心,甘-脾,辛-肺,咸-肾)可补该脏之虚证,禁用于该脏之实证;而胜该脏本味之药可泄该脏之实证,禁用于该脏之虚证。因此临床使用中药既要考虑五味对脏腑的直接作用,又要照顾到五味之间的生克乘侮规律,才能正确辨证论治,取其全面疗效。14四、性质探讨各种中药之所以其味各异,是由于组成中药的各种化学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合组成各种化学物质,各种化学物质刺激不同味觉感受器,兴奋味觉神经传入大脑才产生各种味道。五味的化学成分:近代的研究证明中药的五味是由其所含的化学物质决定,不同味道的中药对人体有不同的功效。151、辛味药含挥发油和挥发性物质较多,如生姜、荆芥、木香、川芎等均含有挥发油,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功效。可用于发汗解表,行气活血。2、酸味药含较多有机酸和鞣质,具有收敛固涩,生津止渴功效。如五味子、五倍子、乌梅等含有有机酸和鞣质,可达到止咳、止泻、止血、脱肛等作用。3、甘味药含多糖、氨基酸、维生素较多,而具有补益和中、缓急止痛功效。如人参、黄芪、熟地、甘草等,可起到补中益气,缓解疼痛的作用。164、苦味药含生物碱、苷类和苦味质较多,具有清热泻火、燥湿、泻下等功效。如黄连、黄柏、大黄等,可用于痢疾、泄泻、大便秘结等。5、咸味药含钠、钾、钙、碘等无机盐较多,具有软坚散结、滋阴潜阳功效,如海藻、昆布、芒硝等,可治瘿瘤、便秘等。17五、五味的作用探讨现在出版的一些中药书记载五味的作用分别是辛能散能行,甘能补能缓,酸、涩能收能涩,苦能泄能燥能坚阴,淡能渗能利。这个理论的提法源于《素问·脏气法时论》,即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在《素问》的其它篇章中还有辛润、酸泻、甘调、苦燥、苦发、苦泄、苦下、咸涌等理论。王冰在注解《素问·脏气法时论》时说:“辛味苦味,匪唯坚散而已。辛亦能润能散,苦亦能燥能泄。”18李东垣《用药法象》也说:“辛能散结润燥,苦能燥湿坚软;咸能软坚,酸能收缓、收散,甘能缓急,淡能利窍。”以上理论需要解释的是:关于辛能润:《素问·脏气法时论》:“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cou理,致津液,通气也。”后世提出了辛能润的说法。并用菟丝子等具有辛味的滋肾药加以印证。《黄帝素问直解》则解释为:“辛主发散,何以能润,以辛能开腠理,致在内之津液而通气于外,在下之津液而通气于上,故能润也。”19关于咸能凉血:按照目前的解释,咸能入肾,滋肾补肾药中常标有咸味,如药物是寒凉性质者,则提到走血分,如鳖甲。但关于咸味凉血的问题,并未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20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载:“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21“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耎ruan,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22以上是讲五味对于每一脏腑的作用趋势是不同的。关于对五味的具体应用,《素问·脏气法时论》有论述,可以参考。目前很少有关于五味对脏腑作用方面机制的探求。23六、五味的作用机理:中药五味属于味觉反应。关于味觉反应到目前为止尚无理想的科学理论解释。因为不仅化学物质刺激味蕾可产生味觉,而用微电极刺激味蕾同样可产生味觉。中医经络研究还发现用针可激发传感,由脾胃经传感到舌可增加味觉分辨力。24舌不仅可分辨出辛、甘、酸、苦、咸、涩、淡、香(鲜)味,(在《本草经集注》、《日华子本草》等书中还提到了莶xian、滑等味道。有研究认为,麻醉药使味觉失灵是由于麻醉药干扰味受体板块有序振动,使味传导和感受失灵;麻醉药使味觉失灵的先后顺序是苦咸甘酸,恢复的顺序相反。由此可见麻醉药作用也是对味受体膜板块微小部位有序振动的干扰。25七、中药五味理论存在的问题1、中药五味理论的局限性:中药五味理论是从“五行”学说演化派生而来,以“五”为准则,“数”不许多也不许少。中药味道除有辛、酸、甘、苦、咸五味以外,尚有淡、涩、麻、香(鲜)味,但为符合五行学说,将淡味归于甘,并称甘淡;将涩合于酸并称为酸涩,将麻味直接与辛味共为一味,而香鲜(含谷氨酸钠和芳香物质较多)味则弃之不提,实在是不符自然界的规律,有点牵强附会。26上述味道中,甘淡二味不仅味不同,功效也不相同。甘味药有补益和中、缓急止痛的功效,而淡味中药则为利水渗湿。同样酸涩也不可合为一味,酸味药主要成分是有机酸,有生津止渴功效,涩味中药主要成分是鞣质类,其功效是收敛固脱,涩味一般无生津功效,甚至相反。另外中药成分复杂,一种中药常含多种成分而具多味,即复合味,如麻黄味辛微苦,桂枝味辛甘等。27总之中药不限于五味,实际应为七味、八味、九味,但由于长期使用习惯,“中药五味学说”又不宜更名。所以在记忆时必须记住除五味以外的味道,才更符合实际情况。282、“五味”学说中“味-效”关系不完全互相对应:《至真要大论》曰“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对中药“味-效”关系的概括,但并不完全确切,其中有不少例外。仅以“辛散”而言,并非所有辛味药均具有发散作用,如麻黄味辛发汗解表,具有发散作用,治疗表寒证,但洋金花同样为辛味,不但无发散作用,而且止汗,使皮肤少汗,口干舌燥,表证者禁用。29又如麻黄味辛发散,青皮和枳实可行气散结,川芎和三棱行气活血。以上并不是说中药“五味”学说中的“效-味”学说不科学,不正确,只是对每一味药均要灵活处理。303、中药性味不统一问题:在中药发展史中,上始《神农本草经》,下至现今出版的国家药典,对于每一味的味道记载是很不统一的。经统计,宋代的《证类本草》和明代的《本草纲目》有40%的中药的味道说法不一,而1977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与1978年版的大学教材《中药学》有32%的性味不统一。如紫草在《药典》为苦寒,《中药学》为甘寒,还有说咸寒的。31有人将《中药学》和《药典》收载的147种中药的性味与实际口尝比较,完全或基本符合者占43.5%,部分符合者占46.3%,完全不符合者占10.2%。性味不统一的原因总之有二,一为医著勘校有误,二为医家将从当地药肆所购非道地药材作为正规药材,写入医书。由于中国地大物广,同一种中药由于产地不同,中药组成成分的质和量也不同,导致性味各异。如中国长白山的野山参和朝鲜的高丽参,无论是人参的皂苷的总量还是单体含量均各不相同,使其功效、性味各异。32宋代寇宗奭认为“凡用药必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是强调道地药材的精辟解释。近年来有学者呼吁药物性味统一,关于中药性味是否“必须统一”,目前是有争议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苹果在很多地方均产,但各地产的苹果的口感、味道并不一致,结合药物来说,也是如此。按照通常所记载的味道来说,苹果是甘而微寒,但有的苹果却是酸的,所以药物、食物的味道还必须结合产地来看待33又如柴胡产于我国各地,约有20多种,可分为南北柴胡两大类,历代医著记载的柴胡性味不统一,如《本草纲目》记载柴胡苦平,《别录》是微寒,五版《中药学》是苦辛微寒,又均未对南、北柴胡性味分别描述,由此却引发了历代医家“柴胡伤阴”的持久争论。34现代植化研究证实柴胡(北柴胡)含挥发油微量,狭叶柴胡(南柴胡)含挥发油较多。挥发油味辛,故南柴胡可伤阴,北柴胡不伤阴。清·沈金鳌曰“南产者强,不堪用”,现代研究也证明北柴胡可提高免疫功能。医家用北柴胡治疗肝病,长期应用未见损伤肝阴,而用南柴胡者则见损伤肝阴。由此可见,各地柴胡成分不完全相同,性味不必统一,这也就是历来本草书中记载药性不一的一个重要原因。3536参考中药研究与应用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99、6、p58
本文标题:3-五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269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