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竞争模式与公用事业部门管制改革——以水务行业为例
竞争模式与公用事业部门管制改革——以水务行业为例作者:王志芳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李丽中国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中政府管制的变革2004中国市政公用行业长期受市政公用行业是公益事业,应该由政府统包观念的束缚,造成投融资渠道不畅通,设施能力不够,运行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可称得上是市场经济的最后一块垄断行业.而市场化是中国市政公用事业的唯一出路所在.但公用事业向市场化的转轨,不单纯是投入方式的变化,即由过去政府的单一投入变为政府、社会多元投入,也是一场市场与管制、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博弈.因此,为有效推进改革进程,开拓公用事业的边疆,政府管制的变革势在必行.本文首先介绍了公用事业领域政府管制变革的宏观背景——中国市政公用事业的市场化,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理性定位政府管制,是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所在.反思了中国现阶段公用事业传统政府管制存在的弊端,政府管制不能不要,不能不改;管制必须变革,其方向是建构激励性管制.从组织行为学的激励理论、行政法学的平衡论、经济学的自然垄断管制理论提出我国公用事业政府管制变革的方向是激励性管制,分析了激励性管制的基本结构和行为模式.最后通过对深圳市公用事业改革和长沙市公交改革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三个结论:建构激励性管制是重构政企关系的关键;中国公用事业激励性管制正处于萌芽状态;对公用事业市场化的激励性管制需要全面法制化.2.学位论文魏军娜中国轨道交通产业管制研究200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伴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交通问题日渐凸现。各大城市面对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普遍把轨道交通这一大容量、安全、快捷、低污染的交通方式作为选择,中国轨道交通产业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国传统上对于轨道交通等自然垄断产业是政企不分的,政府承担着由规划、投资到运营管理等各项任务。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一方式显然不适应新的形式,也不利于轨道交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所以说,促使政府由轨道交通产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向监督者、管制者合理的转变,探讨适合中国轨道交通产业管制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回顾了管制理论的演变进程和国内外对于轨道交通产业管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轨道交通产业的性质,从理论上论述了对其进行管制的理由和方式,接着分析了国外主要城市成熟的轨道交通管制办法和中国主要城市的管制现状,提出了中国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中国轨道交通产业管制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五章,各章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轨道交通产业管制综述”。首先介绍了管制的概念和分类,论述了理论的演变过程,特别注意到在管制领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激励性管制理论的引入为提高管制的效率提供了新的视角。其次介绍了国内外对于轨道交通管制的理论研究状况,总结了这些研究成果所取得了成果,同时指出了对轨道交通管制的研究还并不深入,尤其是对于具体的管制方式的选择上还并没有指出明确的指导。所以本文就立足于深入研究轨道交通的进入管制和价格管制的方式,以期探讨出合理的方式,对于现实的轨道交通产业管制提出现实性的建议。第二章为“轨道交通:产业特性及政府管制”。共分两节,第一节介绍了轨道交通的技术经济属性,包括其产品特性、供求特征等。第二节从理论角度探讨了对轨道交通产业进行管制的理由,包括其自然垄断性、外部性、公用事业的性质等。在介绍了自然垄断理论的演变的基础上,指出了轨道交通产业路网部分和运营部分具有不同的性质,而路网部分的自然垄断性正是国家对其管制的最主要的理由,而运营部分因其不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性,为放松管制提供了依据。第三章为“轨道交通产业管制模式”,指出了对于轨道交通产业应该从进入和价格两方面进行管制。第一节介绍了轨道交通产业价格管制的方法。首先是谈了价格管制中几种具体的定价方法——边际成本定价法、平均成本定价法和基于弹性的拉姆塞定价法。其次介绍了价格管制的模型,有美国的投资回报率管制模式和英国的价格上限管制模式,以及标尺竞争的理论。第二节介绍了进入管制的理论,尤其是介绍了激励性管制下的特许投标理论,是一种有利于刺激轨道交通产业提高效率的有效的管制方法。接着探讨了“网运分离”的模式。这一模式在中国铁路的改革中被做过很深入的探讨,但是具体还没有应用到实践中。轨道交通产业与铁路产业在技术上存在诸多相似性,所以本文探讨了在轨道交通产业实行网路和运营分离的可能性,希望能够为轨道交通产业放松管制、提高效率提供新的视角。第四章为“国外轨道交通产业管制经验”。第一节选取了世界上比较典型的轨道交通管制模式——巴黎模式、东京模式、香港模式和曼谷模式,分别探讨了其管制框架、进入管制和价格管制。各国和地区的管制发源于其特殊的背景,具体的措施上存在诸多不同,对轨道交通效率的影响也不相同。本部分的第二节总结了这些模式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希望中国各城市的轨道交通能够从中吸取适应于本地区的管制经验。第五章为“中国轨道交通产业管制的现状与问题”。首先从管制框架、进入管制和价格管制的角度介绍了中国主要的轨道交通城市——北京、上海和广州的管制现状,从中总结出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说管制框架上政企不分,价格管制上没有使得轨道交通能够反映出市场的供求特征,不能对轨道交通企业产生刺激等。最后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中国轨道交通产业管制模式、促进轨道交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3.学位论文夏铭娜中国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中的政府管制研究2006公用事业是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的管制体制下,中国公用事业缺乏活力,发展滞后,越来越不能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也给政府财政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对其改革势在必行。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民营化就已经成为推动西方公用事业改革的重要工具。在中国,公用事业的大门也正逐渐向非国有资本开启,中央及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公用事业建设。中国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方兴未艾。在政府和国内外资本的推动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中国的公用事业民营化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随着民营化改革的深入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并日渐成为阻碍民营化进程的屏障。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政府以一种积极有效的管制方法来解决问题,推动改革的进程。本文将理论综述与实证分析紧密结合,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现行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进行总结。通过深入剖析中国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和对策,努力做到研究的开阔性和资料的翔实性兼顾。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界定公用事业与政府管制的基本概念,为下文探讨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介绍中国的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包括其背景、主要形式及取得的成效;第三部分,提出公用事业民营化需要政府管制,从目前民营化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民营化与政府管制的逻辑互补关系角度,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深入剖析民营化过程中为什么需要政府加以管制;最后,通过对四川水务民营化改革案例的分析,针对目前民营化改革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以激励性管制为主要手段,建立适应民营化要求的政府管制,以吸引更多高质量的民营资本进入公用事业领域,从而达到规范市场,更好实现公众利益的最终目的。4.期刊论文李丽我国公用事业领域政府激励性管制的制衡机制研究-教师2008,(8)现代行政法的平衡论中制约机制与激励机制构建了公用事业领域激励性管制权力与权利制约的理论基础.而其审度依据在于激励性管制的权力和权利的制衡保障、程序制度保障、监督与救济制度.最后提出激励性管制的制衡机制是一个由立法主体、行政主体与市场主体三方制约所形成的权力-权利结构性均衡机制.5.学位论文刘凌中国电力产业的重组和管制2004在上个世纪最后20年,政府管制经历了重大变化,放松管制成为世界性的主流趋势。推行经济自由主义和规范政府的经济职能成为新的时尚,发挥市场的作用成为20世纪最后20年的时代主题。在传统的实行严格进入和价格管制的网络型公用事业,也开始实行放松管制。电力,自来水,铁路,固定电话,煤气是网络型公用事业。网络型公用事业是一种需要固定网络来传输服务的基础设施产业。其突出的特点是,垂直一体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沉淀成本。公用事业的网络具有自然垄断特征。传统理论认为,从自然垄断的经济特性来看,一方面垄断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益,另一方面不受管制的自然垄断企业,会因寻求垄断利润而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因此,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在自然垄断产业应该实行进入管制和价格管制。然而随着理论的进步和实践的推动,使得人们重新认识了自然垄断,并且对政府对自然垄断的管制也有了全新的认识,随着技术进步和需求增长放松管制成为最佳选择。本文具体研究了电力这个网络型公用事业的改革。80年代以前,电力工业通常被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发、输、配供四个环节组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传统的自上而下、垄断式的电力系统管理模式受到了挑战。引入竞争机制,增加活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电力工业发展的趋势,建立电力市场,进行公平自由的电力贸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电力市场概念最早由美国MIT的F.C.Schweppe教授于1979年在其论文《2000年的电力》中提出。这个当时被认为大胆的设想,近几年由于全球对电力解除管制、开放经营和产业重组,几乎已经成为一个势不可挡的潮流。本文研究的目的就在于说明中国电力产业为什么需要改革以及如何改革?论文的第一章是基础研究部分。主要论述了自然垄断——管制理论的演进,为具体分析电力产业的管制放松奠定基础。传统理论认为,规模经济是自然垄断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了避免垄断厂商的垄断定价,需要政府进行价格管制,并且也进行进入管制,使得自然垄断产业同时达到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然而,在最近的理论研究中,成本次可加性代替规模经济成为自然垄断的判断标准。新的理论使自然垄断分为强自然垄断和弱自然垄断,并且证明,弱自然垄断下定价的矛盾将不存在。同时自然垄断理论的新发展同“可竞争市场”理论相结合,使得政府管制不再是必然需要的,必须区分不同的情况。新的理论,还指出了随着技术进步和需求增长,自然垄断产业的自然垄断性将减弱,这个时候,政府应该相应的改变管制框架,放松管制成为最优选择。传统理论假设政府可以不花代价就可以获得制定最优管制政策的信息,而事实上这些信息是不完全的。在不完全信息下制定的管制政策,必然导致政府管制的失灵。必须权衡“政府失灵”所带来的成本与其所带来的收益的大小。假如成本大于收益那么就有必要放松与改良管制。第二部分具体分析了电力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分析了在技术进步和需求增长情况下,电力产业可以进行分拆,并且以英美两个国家的电力改革带来的效率的提高说明电力改革的带来的收益,同时也说明了设计不当的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电力产业是由发、输、配、供电四个环节组成。其中,输电和配电环节都存在着巨大的规模经济,发电也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性。并且由于电力产品的特殊性,使得在发电和输电两个环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范围经济。由于电力产品是一种不能经济存储的物品,其生产和使用必须保持连续的平衡,因此发电和输电之间必须紧密配合,在任何一个节点上的出现的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因此,传统的电力工业是一种发、输、配、供电纵向一体化集中经营的垄断模式,它的产权模式在国际上也基本为国有或者垄断一体化。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需求增长电力产业的自然垄断性也在逐渐减弱。发达国家的电力产业改革的实践,证明了构建电力市场,重组电力产业能带来产业绩效的提高,即电价的降低与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提高。加州的电力危机只是从侧面反映了电力系统改革的整体性,当市场缺乏对容量电价的反映时,将会使潜在的电力短缺变成现实断电的恶果。第三部分论述了改革网络型产业需要重点关注的三个问题。一个是私有化和引入竞争的问题。国外的私有化主要是通过推行股份制来实施的。然而由于网络型公用事业的特殊技术经济特征,使得其中的一些部分,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高度进入壁垒和外部性
本文标题:竞争模式与公用事业部门管制改革——以水务行业为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27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