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环境管理学电子教案第02章(行为科学)
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国内较好的行为科学教科书之一。内容全面,富有启发性、很有趣味,有助于从多学科的视角,全面了解和掌握行为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向大家推荐一本书一、行为科学概述(一)行为和行为学概述行为科学:研究人类行为的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人类行为学研究要回答的基本问题:行为是什么?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律是什么?个体行为群体行为行为科学(二)行为科学的理论来源和研究方法判断二是它是否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一是它是否以行为作为其研究对象;研究是否属于行为科学两条标准: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典型个案法文献调查法数学模型法统计调查法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生物学和医学行为科学研究方法来源行为科学行为科学直接理论来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许多学科都把揭示人类行为的秘密作为自己的任务。哲学是力图说明人的行为同世界观、人生观的密切关系;心理学着重揭示人类心理活动产生、发展、变化与行为的相关性;人类学则说明人类起源、体质差异、种族的分化组合、语言文化沿革变迁等;研究人类行为的各门学科经济学论证物质利益的追求如何化为不同的行为取向;法学阐述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对行为的引导和制约;历史学是努力溯及以往的人类行为过程,探求其内在的行为规律;文学艺术借助各种形象手段概括各层面人的社会生活状况和行为个性。生物学分析了生理构造对行为的影响;医学集中揭示各种病态行为的客观依据,提供使行为回归正常的各种诊治途径。人类行为的动机与组织,即人类行为是由什么原因引起和推动的,行为的发展变化受哪些因素支配?有什么规律?以求对人类的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研究内容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与组织行为三个部分。支配个体行为的理论有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成熟理论和挫折理论等;支配群体行为的理论主要有群体分类理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结合起来的理论)和群体冲突理论(人与人之间发生冲突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的理论);支配组织行为的理论主要有领导效率的理论。行为科学的主要内容行为科学汇聚了多学科成果,既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也包括自然科学;行为科学以揭示人类共同的行为特征和依据为主要内容,其研究对象是行为规律而不是具体行为本身;行为科学的目的是预测、引导和调控个人及至社会行为,旨在服务社会发展,这是行为科学的价值所在。行为科学主要特点:行为科学的前科学阶段:医学和心理学行为科学的形成:霍桑实验行为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包括应用于企业管理的组织行为学,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等。现代行为科学:常用两条标准来衡量一门科学是否是行为科学。(1)这门科学是否以行为作为其研究对象;(2)它是否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材料和进行研究。行为科学发展简史二、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个体对当前情境和其他先行原因作出的反应,是所有人类行为的基础行为。个体行为(一)个体行为理论研究个体行为的理论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激励需求理论……X-Y理论需求理论行为科学理论,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这些研究,起源于以梅奥(G.E.Mayo)为首的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与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的霍桑实验(1924-1932)。该实验的结论是:职工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霍桑效应引起了管理学者对人的行为的兴趣。该理论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从而促进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1.梅奥的“社会人”:霍桑实验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定或安全的需求、社交和爱情的需求、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等5个层次,当某一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该需求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在任何时候,主管人员都必须随机制宜地对待人们的各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2.马斯洛(A.H.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1908-1970)美国心理学家,1943年出版《人类动机的理论》阅读材料: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居住、医疗等。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①物质上;②经济上;③心理上。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①社交欲;②归属感。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社交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生理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也分①渴望实力、成就、适应性和面向世界的自信心及渴望独立与自由;②渴望名誉与声望社交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生理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保养老保健待遇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生理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生理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显然,这种生理需要具有自我和种族保护的意义,以饥渴为主,是人类个体为了生存而必不可少的需要。当一个人存在多种需要时,例如同时缺乏食物、安全和爱情,总是缺乏食物的饥饿需要占有最大的优势,这说明当一个人为生理需要所控制时,那么其他一切需要都被推到幕后。(1)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具体表现在:①物质上的:如操作安全、劳动保护和保健待遇等;②经济上的:如失业、意外事故、养老等;③心理上的:希望解除严酷监督的威胁、希望免受不公正待遇,工作有应付能力和信心。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2)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包括:①社交欲。希望和同事保持友谊与忠诚的伙伴关系,希望得到互爱等;②归属感。希望有所归属,成为团体的一员,在个人有困难时能互相帮助,希望有熟识的友人能倾吐心里话、说说意见,甚至发发牢骚。而爱不单是指两性间的爱,而是广义的,体现在互相信任、深深理解和相互给予上,包括给予和接受爱。社交的需要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3)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与自尊有关的,如自尊心、自信心,对独立、知识、成就、能力的需要等。尊重的需要也可以如此划分:①渴望实力、成就、适应性和面向世界的自信心、以及渴望独立与自由;②渴望名誉与声望。声望为来自别人的尊重、受人赏识、注意或欣赏。满足自我尊重的需要导致自信、价值与能力体验、力量及适应性增强等多方面的感觉,而阻挠这些需要将产生自卑感、虚弱感和无助感。基于这种需要,愿意把工作做得更好,希望受到别人重视,借以自我炫耀,指望有成长的机会、有出头的可能。显然,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这种需要一旦成为推动力,就将会令人具有持久的干劲。(4)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成就感与成长欲不同,成就感追求一定的理想,往往废寝忘食地工作,把工作当是一种创作活动,希望为人们解决重大课题,从而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5)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对于个体来说,无意识的动机比有意识的动机更重要。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人,通过适当的技巧,可以把无意识的需要转变为有意识的需要。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试验证明,当人呆在漂亮的房间里面就显得比在简陋的房间里更富有生气、更活泼、更健康;一个善良、真诚、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体会到存在于外界中的真善美。当人们在外界发现了最高价值时,就可能同时在自己的内心中产生或加强这种价值。总之,较好的人和处于较好环境的人更容易产生高峰体验。该理论把影响人员行为绩效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前者指“得到后则没有不满,得不到则产生不满”的因素;后者指“得到后则感到满意,得不到则没有不满”的因素。主管人员必须抓住能促使职工满意的因素。3.赫次伯格(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这一理论指出,任何一个组织,都代表了实现某种目标而集合在一起的工作群体,不同层次的人具有不同的需求,因此,主管人员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来激励,尤其应设法提高人们的成就需要。4.麦克莱兰(D.C.Macleland)的激励需求理论它是专门研究企业中人的特性问题理论。X理论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而Y理论是根据“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并归纳了马斯洛及其他类似观点后提出的,是行为科学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随着对人的假设发展至“复杂人”,又有人提出了超Y理论。5.麦格雷戈(D•M•MCGrelgor)的X-Y理论“Z理论”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乌契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他通过对美国企业管理实况的分析,他指出美国多数企业仍然是X性管理,强调个人竞争、强制性明显、全力以赴地追求报酬,造成了利己主义的恶性发展,人际关系恶化,不利合作,反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出现了一部分既不是X性的也不是Y性的企业,而是采取了X性与Y性相结合的人事管理方式,以争取既追求效率又尽可能减少当局与职工的对立,尽量取得行动上的统一。乌契将这种方式概括为“Z理论”。6.Z理论(二)群体行为理论群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体。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否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目标研究群体行为的理论群体分类理论群体竞争理论群体冲突理论……研究群体行为的理论关于群体如何构成及其性质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也可以分为命令型群体、任务型群体、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等。关于群体之间的竞争及其对群体影响的学说。群体冲突理论,是关于群体内部(包括同一群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和群体间发生冲突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的理论。三、行为科学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及其特点环境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作用于自然环境的行为。特点二特点一这种行为特点:这一种行为必须是以一定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作为其物质基础的,不存在不产生物质流动而作用于环境的行为。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可以是微观行为,也可以是宏观行为。间接的、不易明确察觉的直接的、具体的、显而易见的(二)从行为科
本文标题:环境管理学电子教案第02章(行为科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437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