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导读中央党校政法部孙培军2011-11-30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2008年版。查尔斯·蒂利:《社会运动:1768-2004》,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四本书的作者、主题、观点和方法1、为何要选这四本书(每一本书)2、内容上有何关联(四本书整体而言)3、主要目的在于什么(四位一体)如何读书?(本科生发现问题,硕士生提出问题,博士生解决问题)论点、论据、论证书名主题观点方法《秩序》政治秩序参与、秩序和发展比较历史法《参与和民主理论》参与和民主参与民主政治思想《社会运动》社会运动社会运动和民主历史社会学《使民主运转起来》社会资本、善治等社会资本和民主案例研究提纲一、引言(一)作者简介:其人、著述、影响(二)书名解读二、导读框架(一)背景:历史、学术(二)内容:问题、方法、框架、观点(三)评价:国内外、正反(四)启示与讨论:立场、观点和方法三、结语一、引言(一)作者简介(二)书名解读(一)作者简介塞缪尔·亨廷顿(SamuelHuntington)(1927——2008)1、其人2、著述3、影响1、其人(1)学习经历:1927年4月出生于纽约市,先后就读于耶鲁大学(1946年18岁时仅花两年半就获学士学位)、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硕士学位)和哈佛大学(1951年年仅25岁就获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读博士的时候,他的博士论文只用四个月就写完了。但也因为写论文期间的过度劳累,他患上了糖尿病,从此一辈子不堪其扰。(2)任教经历:1950-1958年,他在哈佛大学任教,1959-196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战争与和平研究所副所长,之后回到哈佛执教多年,直至2007年退休。期间,亨氏两度担任政府系主任,并曾任哈佛国际事务中心主任多年,1986-1987年度任美国政治学会(APSA)会长。1970年,他与人共同创办了《外交政策》杂志,并任共同主编至1977年。1989年,他在哈佛创办奥林战略研究所并任所长10年。(3)政府任职:卡特政府时期,他进入政府任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规划协调人,但为时不长。总之,其学术生涯几乎未曾中断,可以说终其一生是一位在大学内从事研究、教学、写作的政治学家。“幽灵学者”:尽管在亨廷顿的同学之中有基辛格、布热津斯基这样的政界名流,他的学生之中也不乏弗朗西斯•福山、扎卡里亚(《新闻周刊》编辑)这样的当代精英,但是他本人却不愿在媒体上抛头露面。人们很难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看到亨廷顿的身影。他不是那种“媒体学者”,他的学术声誉是靠着十七本著作和一系列论文建立起来的。毫无疑问,曾经出任美国政治科学学会主席又是著名的《外交政策》杂志的创办人之一的亨廷顿是学术界的圈内人。但是他在写作的时候却宁可把自己当成一个局外人,故意以一种刺激那些最终会评判自己著作的专家们的方式讨论问题。亨廷顿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学者没有什么新东西的话,他就应该保持沉默。对真理的探求与学术争论是一回事。”2、著述他的著作几乎都是一经面世便倍受关注,他的理论主要涉及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领域,但在他的诸多著作中,实际涉猎的范围非常广阔,通常还包括历史学、法律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其著述诸如:《作为意识形态的保守主义》(1957)、《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1968)、《民主的危机》(1975)、《美国政治:不和谐的允诺》(1981)、《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1991)、《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995)、《我们是谁?》(2004)、等等。3、影响国内外熟知他是“文明冲突”论的提出者,并引发持久的论战。其实,亨廷顿是一位学术大家。举凡大家,都有一共同的特征,简要言之,便是一个“通”字。就是说,并不局限于一个窄小的研究主题,而是扩展开来,在几个相关研究领域中驰骋,并做出高质量的研究工作,产生了后人绕不过去的学术成果。意识形态的标签1、反对共产主义和集权主义的新保守主义2、思想画像:保守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在政治思想上,亨廷顿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异类:他的心是属于自由主义的,而他的头脑则属于保守主义。这位被人称为“美国右翼政治思想家”的人物其实是民主党的终身党员。大师已去由于罹患中风、心脏病和糖尿病,这位大学者早已卧床不起。去世前,他一直生活在马萨葡萄园岛的Windemere护理院,生活无法自理。2008年12月24日,亨廷顿逝世于该岛,享年81岁。(二)书名解读《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Huntington,SamuelP.,PoliticalorderinChangingSocieties,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1968.1、变化社会2、政治秩序1、变化社会(1)相关概念:变化、变革、变迁变化的范围:政治、经济等等。。。变化的速度:时间长短。。。变化的次序:先后偏好。。。(2)变化社会的本质:现代化“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的进程,它涉及人类思想和行为所有领域里的变革……城市化、工业化、世俗化、民主化、普及教育和新闻参与等…”(第25页)2、政治秩序(1)政治秩序的内涵正面来看,“本书标题中所用的‘政治秩序’一词,指的乃是一种目标,而非某种现实……政治秩序也部分地取决于政治制度的发达程度和新兴社会势力被动员起来参与政治的程度之间的关系。”(1968年英文版前言)反面来看,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大众过度的政治参与需求在政治参与制度建立不充分的情况下,会造成制度过载,其结果就是政治混乱和动荡、崩坏。亨氏关于现代化和暴力之间的关系,用公式来表示包括(第42页):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颓丧社会颓丧÷流动机会=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2)相关概念:政治秩序、政治稳定、政治发展vs政治衰朽“人当然可以有秩序而无自由,但不能有自由而无秩序。”(第6页)“政治发展涉及创立有充分适应性的、复杂的、自主的、有内聚力的政治制度,以便吸引和安排这些新集团,并促进社会内部的社会和经济变革。”(第221页)(3)(政治)制度、制度化“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任何一种政治体系的制度化都可根据它的那些组织和程序所具备的适应性、复杂性、自治性和内部协调性来衡量。”(第10页)适应性—刻板性;复杂性—简单性;自主性—从属性;内聚力—不团结“创建政治制度的能力就是创建公共利益的能力。”(第19页)第一章的小标题“政治制度:共同体和政治秩序”、“政治参与:现代化与政治衰朽”、“政治稳定:公民政体与普力夺政体”,可以看出上述相关概念之间的关联。总之,政治秩序是现代化在政治上的表现,即政治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政治现代化包括:权威的合理化、机构的分离、大众的参与。二、导读框架(一)背景(二)内容(三)评价(四)启示与讨论(一)背景1、历史背景:发展中国家的诞生和美国外交政策(1)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亚非拉一大批殖民地摆脱了宗主国的统治而独立,并在席卷全球的现代化浪潮下启动了各自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过程。但直到60年代,除了个别国家和地区以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摆脱贫困与落后,反而陷入了普遍的政治动荡和暴力冲突。(2)20世纪60年代,美国外交政策的失利,正值越战正酣,共产主义式的和西方式的民族国家建设战略在北越和南越的竞争,以后者的失败告终。2、学术背景:现代化理论(政治发展理论)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会如此动荡?如何使一个国家在政治稳定中协调发展,取得现代化的成功呢?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一些政治学者开始思考和研究这些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政治发展理论,从而形成了政治发展这一研究领域。这也是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的组成部分现代化的三种理论流派学派观点代表人物正统现代化论现代化国家和传统国家,传统要全部被现代所取代,如18、19世纪的早发国家加里布埃尔·阿尔蒙德(Almond)现代化修正论传统和现代并非完全此消彼长的对立物,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面的,传统的东西是很多新兴国家的国情,现代性可以利用传统的因素。约瑟夫·古斯菲尔德(JosephGusfield)和艾森施塔德(S.N.Einstadt)政治秩序论又名强大政府论,各国之间最大的区别不在于政府的形式,而是政府实行有效统治的程度;与前两种理论不同,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必然带来政治发展,很可能与政治衰朽并存;经济发展和政治秩序之间存在复杂关系塞缪尔·亨廷顿(使现代化理论寿终正寝)(二)内容1、问题2、方法3、框架4、观点1、问题这本书探讨的是第三世界国家如何取得政治稳定、政治秩序的问题,关注政治发展、政治秩序、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等之间的关系。(1)政治秩序是什么?(2)为什么政治秩序重要?(3)如何实现政治秩序?2、方法(1)比较方法:东西方之间、亚非拉之间(2)历史方法:东西方历史总体而言,这属于定性研究,宏观性的亨廷顿思维宽阔,对古今中外的思想旁征博引,对政治世界里的纷繁芜杂的种种政治现象都能准确地描述、界定,并大开大合地讨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变化规律等等,让人读起来心情激动。国家、社会、军队、政党、制度、秩序、革命、改革、公民、参与、斗争、议会、总统、腐败、第三世界、军政府、列宁主义、共产主义、民主、政变等等概念、事件、理论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3、框架章节安排,本书分为七章。每章都有问题,有观点、有论证、有总结,但整体而言,这是以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为理论起点,以政体分类为内容,其逻辑如下:第一章(理论框架)→第二章(公民政体)→第三章(传统政体)→第四章(普力夺政体)→第五章(革命政体)→第六章(改革与政治变迁)→第七章(政党与政治稳定)第一章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亨廷顿提出了其理论架构:政治秩序部分地取决于政治制度的发达程度和新兴社会势力被动员起来参与政治的程度二者之间的关系。本章首先指出各国之间政治上的最大分野是政府的有效程度。发展中国家出现政治衰朽的原因就在于政治制度和政治参与之间的失调。他从政治制度和政治参与两个角度来分析。他提出了政治制度的涵义及其四个标准,并从公共利益角度讨论了政治制度。而现代化则促进了政治意识的多元化,如果政治制度不够发达,就会导致暴力和腐化。他又从社会阶层即城乡差距的视角论述了政治衰朽,并列表分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城市和农村阶层的作用。他又依据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两个变量区分了两种政体:公民政体和普力夺政体。第一章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政治差距政治制度:共同体和政治秩序政治参与:现代化与政治衰朽城乡差距:城市突破和绿色起义政治稳定:公民政体与普力夺政体第二章政治现代化:美国与欧洲之比较亨廷顿首先区分了政治现代化的三个层面:权威的合理化、结构的分离和政治参与的扩大。他依据这三个方面分别考察了英国、欧洲和美国三种政治现代化的不同类型。他从比较历史的角度说明了政治现代化的道路是不同的,是多线发展的。他认为美国的政治现代化历程对发展中国家没有借鉴意义,而是应该从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传统去寻找发展的路径。第二章政治现代化:美国与欧洲之比较现代化的三种类型权威的合理化结构的分离都铎制度与大众参与都铎政体和现代化中的社会第三章传统政体的政治变迁亨廷顿认为传统政体的现代化首先要有权力来进行政策创新,其次要具备吸收新兴社会势力政治参与的能力。他分析了传统政体的不同类型,主要关注于官僚政治政体和封建政体。亨廷顿从政策创制和团体同化两个角度进行了具体的论述。最后,亨廷顿对于这两种政体中国王所面临的困境作了分析,要么嬗变、要么共存、要么维持。亨廷顿认为传统政体的变迁过程中往往由于军人力量的强大而产生普力夺社会。第三章传统政体的政治变迁权力、制度和政治现代化传统政治体制政策创制:改革
本文标题:《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490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