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犯罪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犯罪学英文名称:Criminology课程编号:学时数及学分:学时学分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康树华、张小虎主编,《犯罪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本大纲执笔人:马静一、课程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一)本学科的作用和地位犯罪学既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犯罪学对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运用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系统分析犯罪活动的现状、特点,研究犯罪活动规律,探索犯罪活动成因,预测犯罪活动的发展趋势,提出既有一定理论深度,又可操作的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基础思想方法和策略。对于其它法学学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对中国的犯罪问题作全面的理论分析,使学生对犯罪现象有个基本的了解;对犯罪学的核心和主干问题——犯罪原因有个较全面、多层次的掌握;对犯罪预防有个轮廓的印象。(三)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凡属于学术观点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各抒已见。对于其他国家的有关学术理论及观点,采取拿来主义态度参考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书本知识则结合当前社会现实与社会发展变化的实践作适当“扬弃”。(四)教学内容的安排2根据犯罪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犯罪学的课程体系设计为五个部分:1、导论。主要研究犯罪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包括犯罪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犯罪学的历史发展等。2、犯罪现象论。这个部分是学习和研究犯罪学、了解犯罪原因及其预防和治理对策的基础。3、犯罪类型论。这一个部分在对犯罪类型进行一般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几种主要类型的犯罪又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以利于犯罪学的实践运用。4、犯罪原因论。这部分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对犯罪原因进行分析。鉴于犯罪原因在犯罪学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这部分也是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5、犯罪预防论。这一部分在犯罪现象和原因认识的基础上,从相关角度对犯罪对策进行全面的研究、学习,是犯罪学学习和研究的落脚点。二、教学大纲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导论(4课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犯罪学的概念,明确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了解中西方犯罪学思想渊源,犯罪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节犯罪学研究的对象一、犯罪学的概念(犯罪学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犯罪学是研究我国犯罪现象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导致犯罪的主客观原因和控制犯罪的对策的学科。二、犯罪学研究的对象(一)犯罪现象——犯罪学研究的起始点(二)犯罪原因——犯罪学研究的核心和主干(三)犯罪预防——犯罪学研究的目的和归宿第二节犯罪学的思想渊源、创立和发展一、犯罪学思想渊源(一)西方犯罪学思想渊源(二)中国犯罪学思想渊源:“五个强调”1、强调富国养民的思想32、强调整体控制的思想3、强调尊卑有序的思想4、强调正心修身的思想5、强调严刑峻法的思想二、犯罪学的创立和发展(一)古典犯罪学阶段(十八世纪中叶——十九世纪末)代表人物;贝卡利亚(1738——1794)研究路线:专注于犯罪行为,在确立法定的个人刑事责任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合理的刑罚原则和政策,试图通过刑罚来影响和控制社会中的犯罪现象。(二)实证犯罪学阶段(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代表人物:龙勃罗梭(1836——1909)——西方犯罪学的创始人、菲利、加罗法洛、塔尔德、李斯特。研究路线:专注于犯罪人的研究,努力探索引起犯罪的原因,并极力寻求消除犯罪原因的对策——矫正(对犯罪人的心理及行为的矫正),“社会卫生”(从社会方面消除犯罪流行的条件)辅以刑罚。(三)现代犯罪学阶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研究路线:从犯罪现象着眼,通过批判分析,提示犯罪现象内在的、深刻的社会本质,进而得出根治犯罪的对策——革新社会,消除异化。思考题:1、犯罪学的研究对象2、试比较犯罪学三个阶段的研究路线第二章犯罪现象论(8课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准确理解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把握犯罪现象的概念、特征;准确理解犯罪人的概念;了解犯罪行为形成的过程;并初步掌握如何进行犯罪统计。第一节犯罪现象一、犯罪的概念犯罪是在一定社会形态上发生的特定的人在一定主客观原因作用下实施的4危害统治阶段利益,破坏社会秩序,侵犯他人权利,应受处罚的行为。该概念包含三个层次:犯罪行为、违法行为、不良行为。二、犯罪现象的概念、特性、分类(一)概念指在阶段社会里,历史的一种暂时和多变的社会法律现象,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二)特性1、阶级性2、法律性3、社会性4、历史性5、时间性6、空间性7、因果性(三)分类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五次犯罪高峰1、1949.10——19562、19613、1966——19684、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5、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四、新时期我国犯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1、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低龄化趋势较明显2、暴力犯罪突出,犯罪团伙增多3、经济犯罪突出4、流窜犯罪分子增多,少年重新犯罪突出5、农村犯罪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特点6、犯罪手段趋于智能化、技术化和现代化7、女性犯罪呈上升趋势,手段向男性化发展5五、对新时期我国犯罪增长现象的思考1、恶性增长2、正常增长3、负增长思考题:1、犯罪现象的概念与特征2、新时期我国犯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第二节犯罪人一、犯罪人的概念指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以及其他社会越轨行为,应受法律和道德责罚的自然人和法人。二、犯罪人的本质属性(一)人以及犯罪人的一般属性(二)犯罪人的特殊属性三、犯罪人的特征(一)犯罪人在人口学方面的特征(二)犯罪人在行为学方面的特征四、犯罪人的分类思考题:1、犯罪人的概念2、犯罪人的本质属性第三节犯罪统计一、犯罪统计调查二、犯罪统计资料整理三、犯罪统计资料分析思考题:如何进行犯罪统计第四节犯罪行为一、概述(一)犯罪行为的概念6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受处罚的客观外在活动,是犯罪现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二)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1、犯罪时间2、犯罪空间3、人4、犯罪工具5、行为方式二、犯罪行为的类型三、犯罪行为形成的过程(一)犯罪决意(二)犯罪行为准备(三)犯罪行为实施思考题:犯罪行为形成的过程第三章犯罪类型论(6课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准确理解种类犯罪的概念,掌握各类犯罪的特点。第一节青少年犯罪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已满6周岁不满26岁的青少年实施犯罪行为,或者违法行为、不良行为。狭义:指14—25周岁的人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所占比例过高,犯罪性质日趋严重。2、犯罪类型的复杂性和犯罪动机的恶劣性。3、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是团伙犯罪。4、中小学流失生犯罪不断增多,犯罪低龄发展趋势日益突出。75、女青少年犯罪人数激增,犯罪形式由“依附型”向“独立性”发展。6、青少年吸毒现象日趋发展,由此而引发的犯罪不断增加。7、青少年重新犯罪率上升第二节团伙犯罪一、团伙犯罪的概念指三人以上参加的具有一定组织形式的纠合性、结伙性共同故意犯罪。二、团伙犯罪的特点1、在组织形态上,不仅表现为不同程序的纠合性和结伙性,而且呈现多样性。2、团伙犯罪成员的复杂性和常变性。3、侵害客体的广泛性、复杂性和综合性。4、活动方式和组织范围的区域性5、共同的犯罪意识和犯罪利益、封建“哥们义气”、团伙纪律构成了团伙犯罪的思想纽带、精神支柱和聚集力。第三节重新犯罪一、重新犯罪的概念指在监狱服刑的罪犯或刑满释放人员、正在劳教或解除劳教的人员、未受到刑事制裁的犯罪人员的多次犯罪。二、重新犯罪的特点(一)狱内又犯罪的特点1、不认罪服法,伺机脱逃。2、作案进行周密预谋,具有一定诡秘性3、借机哄监闹事,伺机作案。4、作案手段极其残忍(二)狱外再犯罪的特点1、从年龄结构上看,青少年所占比例较大2、从发生时间看,处罚执行完毕后第一年重犯率高3、从犯罪类型上看,财产犯罪的刑释人员重犯率较高4、从发生地区上看,城镇的重犯率高于农村、牧区;经济发达地区高于不8发达地区;大城市高于中小城镇;矿区高于市区。5、从受处罚的期限看,短刑犯重犯率高。三、累犯与惯犯第四节女性犯罪一、女性犯罪的现状(一)女性犯罪的概况(二)女性犯罪的主要类型二、女性犯罪的特征1、在犯罪数量上,女性低于男性2、在犯罪类型上,具有隐蔽性、欺骗性特点的犯罪多于男性3、在犯罪形成过程上,女性多数经历了被人害到害别人这样一个过程。第五节暴力犯罪一、暴力犯罪的概念暴力犯罪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犯罪行为人在犯罪活动中实施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一切犯罪。狭义:以犯罪或暴力相威而直接侵犯或危害公民个人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财产权利的犯罪。杀人、伤害、强奸、抢劫是典型的暴力犯罪。二、暴力犯罪的特点1、犯罪动机的邪恶性2、犯罪类型的关联性3、犯罪活动的团伙性4、犯罪手段的智能性5、犯罪形式的新颖性第六节经济犯罪一、经济犯罪的概念指在生产和流通领域,为谋取不法利益,违反国家经济法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二、经济犯罪的特点91、经济犯罪大多是“法定犯罪”2、经济犯罪是以被害人浑然不觉的方式获取财物。3、经济犯罪是人对社会的犯罪,其被害人具有抽象性和不特定性。4、经济犯罪的方法主要是隐瞒、欺骗,或凭借职务的优势和便利,其获得成功主要是凭借犯罪人的良好智力条件或专业知识。5、经济犯罪大多是由具有合法职业和良好声誉的个人或合法成立的企业在职务活动中或业务活动中以合法的形式为掩护而实施的。6、经济犯罪具有高度的复杂性。7、经济犯罪可以造成巨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损害。8、经济犯罪就总体上说具有极高的统计“暗数”三、经济犯罪的结构特征(一)我国经济犯罪的主要类型(二)我国经济犯罪的基本形式第七节走私犯罪一、走私犯罪的概念指违反海关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逃避海关监管和边防检查,运输、携带、邮寄国家禁止或限制进出境,或者依法应当缴纳关税的物品,破坏国家处贸管理制度的行为。二、走私犯罪的特点1、案值高,逃税数额大2、手段多样化、隐蔽化3、犯罪分子由单个、临时组合日趋集团化、固定化,且分工、协作关系相对稳定4、走私区域由沿海向内地发展5、法人逐渐成为走私的主体,并内外勾结,走私、护私盛行三、危害第八节毒品犯罪一、毒品犯罪的概念指违反国家药品管制法规,从事与毒品有关的危害社会治安和公民身心健康10的活动,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二、毒品犯罪的特点1、国际毒品泛滥导致犯罪人数日趋上升2、吸毒人数的增加导致毒品价格逐年上涨3、黑社会组织都踊跃介入贩毒活动4、为了逃避打击,武装贩毒集团变换贩毒路线和手法5、毒品正在威胁着世界各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三、我国禁毒方针“三禁”并举,堵源截流,严格执法,标本兼治1990年11月,我国成立了国家禁毒委员会思考题:各类犯罪的概念和特点。第四章犯罪原因论(8课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握犯罪原因的概念和特征,理解犯罪根源的概念和特征,明了犯罪与经济、文化、道德、学校教育、家庭、个人生理特征、自然环境等影响因素的关系,掌握被害人的有关理论。第一节犯罪原因概述一、犯罪原因的概念与特征(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二)特征1、复杂性2、系统性3、等级(层次)性4、动态性(三)犯罪原因的科学表述能引起、促成和影响犯罪的诸现象及其过程,均为犯罪因素;各犯罪因素按其作用层次和作用机制构成的系统便是犯罪原因。在这个系统内,各个犯罪因素既是统一的,同时又是排列有序和主次有别的,一般来说,单个的犯罪因素不能产生犯罪结果,唯有各种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导致犯罪的发生。11二、犯罪原因的分类思考题:1、犯罪原因的概念与特征2、犯罪原因的科学表述第二节犯罪根源一、犯罪根源的概念与特征(一)概念(二)特征1、终极性2、相对性3、间接性4、现实性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犯罪根源——现实的生产方式的自身矛盾三、犯罪根源与犯罪的联系思考题:1、犯罪根源的概念与特征2、社会主义社会的犯罪根源第三节经济与犯罪一、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对犯罪的影响和作用二、落
本文标题:《犯罪学》教学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551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