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腔肠动物与扁形动物》课件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学习目标1、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特点和生理特点。2、识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于人类的关系。3、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一、腔肠动物(现存的腔肠动物有11000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3、通过阅读P4及观察图5-4,概述水螅的内部结构有什么特点?水螅又是怎样捕食水蚤的?推测他是如何将水蚤消化的?n1、水螅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n2、通过阅读P3-4概述水螅的外部形态有什么特点?再观察图5-3水螅的身体成辐射对称,推测这样的体形与捕食有什么关系?n5、腔肠动物的主要类群有那些?主要特征是什么?n6、腔肠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n4、水螅是怎样繁衍生息的?二、扁形动物绦虫涡虫自主学习,合作探究3、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n1、阅读P6、观察图5-6说出扁形动物的代表涡虫生活环境、外部形态内部结构。n2、猪带虫、血吸虫与人类的关系。比较扁形动物、腔肠动物水螅涡虫身体的对称性辐射对称两侧对称身体的胚层数两胚层三胚层运动能力较弱较强代表动物——水螅生态习性水螅多生活在水流较缓、水草丰富的清洁淡水中,常附着在水草或他物上,以小型的水蚤、蠕虫为食。体色:浅褐色体型:圆筒形、口向上,适应固着生活;体长:约1CM,辐射对称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纵轴可以有多个切面都能把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这种体形便于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水螅水母海葵各个方向有口无肛门、具原始的消化腔,出现了细胞外消化。腔肠动物是真正具有内、外两胚层的动物体壁由内、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中央腔由体壁围成,具有消化功能,因称消化腔,出现了细胞外消化;消化功能:腺细胞分泌水解酶,进行细胞外消化;皮肌细胞吞噬作用,进行细胞内消化;内部结构特征:摄食与消化水螅摄食照片•食性:水螅以各种小甲壳功物(如蚤类、剑水蚤等)、小昆虫幼虫和小环节动物等为食,被捕的食物可比水螅大很多倍;•捕食器官:触手;•捕食过程:•触手将捕获物移向口部;•口张开,食物进入消化腔;•腺细胞分泌酶行细胞外消化;•消化后形成的食物颗粒,由内皮肌细胞吞入进行细胞内消化。•不能消化的残渣再经口排出体外。刺细胞的作用•刺细胞是腔肠动物特有的攻击和防御的利器,里面大多藏着刺丝和毒液,在触手处尤其多。当遇到猎物或捕食者时,能迅速弹出刺丝,并将毒液通过刺丝注入猎物或捕食者体内,将其麻醉或杀死。细胞外消化的进化意义•细胞外消化方式的出现是进化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出现,使水螅的食物范围扩大了,营养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水螅摄食照片生殖方式•无性繁殖群体生活的种类,芽体不离开母体而形成一个复杂的群体,出芽生殖。•有性生殖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在一起。水螅---芽体腔肠动物的主要类群•现存的腔肠动物约11000种,除少数淡水生活外,其余皆海产且多数为浅海种类–1、水螅纲;–2、钵水母纲;–3、珊瑚虫纲•1、身体呈辐射对称•2、有口无肛门3体表有刺细胞;;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常见腔肠动物珊瑚虫海葵水母海蜇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海蜇可加工成营养较高的海产品;红珊瑚可以做工艺品;柳珊瑚有降血压的功效;且珊瑚礁是海洋生物的主要栖息场所和庇护地。过度采挖、环境污染以及全球变暖等原因珊瑚虫大量死亡。代表动物——涡虫•一、生态习性•涡虫生活在淡水溪流中的石块下,营自由生活;•以活的或死的蠕虫、小甲壳类及昆虫的幼虫为食物;•二、外部形态•身体柔软、柳叶形、背腹扁平、两侧对称;体长一般10-15mm;•前端:前端呈三角形,两侧各有一发达的耳突,嗅觉功能;•背面:具黑色素斑、颜色较深呈褐色•身体前端,背部两侧有一对黑色眼点,只感光,不成像;•腹面:颜色浅,有口、密生纤毛;使涡虫能在物体表面作游泳状的爬行,口位于腹面近体后1/3处,无肛门;身体扁平,两侧对称两侧对称:又称左右对称,是指通过身体的纵轴,只有一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这样的体形有利于动物运动,捕食,和防御。∙摄食:咽部外翻,释放消化酶,消化食物颗粒,再吸入体内,进行消化;消化器官:口、咽、肠消化:细胞内消化与细胞外消化并存感官:眼点,耳突代表动物——猪带绦虫代表动物——日本血吸虫1、危害:血吸虫病,肝脾肿大、腹水、丧失劳动力,2、寄生部位:哺乳动物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3、中间宿主:钉螺4、感染状态:尾蚴•解放前,我国长江以南省份大约有1000多万人患此病,受此病威胁1亿多人。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背腹扁平,2两侧对称3有口无肛门流言失明可以提高听力。真相总体来说可以认为视觉丧失很可能带来其他感官在一定程度上的增强,但是并非所有失明者的大脑都能发展出这套补偿机制——所以这套机制的效果强弱也因人而异。论证实际上这个问题是当今神经科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视觉丧失对其他感官的影响。早期的看法是:一方面,视觉丧失有可能导致一种可塑性的补偿,于是让剩下的感觉变得敏锐;另一方面,早期的视觉丧失同样会阻碍其他感官系统的发育。不过目前也有很多例子证明即使早期视觉丧失,剩余感官(尤其是听觉)功能同样有可能会得到增强。在2005年有一篇发表在《PLoSBiology》的文献解释过详细的现象和机理。在很多实验中,失明者在进行与视觉无关的任务(包括听力任务)时往往比视力健全者表现好,而且他们的视觉皮层也会被激活——即使他们无法接受视觉信息。但是这种机制是因人而异的,例如并不是所有的失明者都比视力健全者表现好。FrancoLepore的一个研究发现,年幼时失明的人比视力健全的人能够更好的定位单耳道的声音(即只用一只耳朵听),并且这种听力增强和视皮层的活动增强相关。Lepore认为视觉皮层可以支撑或影响听觉功能,而听觉信息引起的脑活动可能抑制视觉皮层的活动——这对于视力健全者来说可能是一种注意力调节的机制。而在视觉丧失者中,这种抑制机制被弱化,增强的视觉皮层活动可以单纯支持听觉功能,于是增强听觉。并且这种增强的视皮层功能在“分辨微妙的单声道声音”中起到重要作用。2012年5月8日美国听觉社会(AcousticalSocietyofAmerica,ASA)在Sciencedaily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标题为《“失明”有可能快速增强其他感官》。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听觉神经科学实验室的Fran?oisChampoux进行过一个实验,发现失明的人能够更好的定位听觉信息,甚至能够更好的分辨不同频率的声音——而且这种增强最早能够在失明后的几天甚至几分钟就体现出来。Champoux还进行了一个实验测试视觉剥夺后对复杂音感的辨别。举例来说,当人们在钢琴上演奏出一个特定音符时,这个音符往往有很多相关的层次。但是人们往往只能听到最底层的声音因为大脑已经将这些层次简单叠加了。分辨这种“泛音效果”(harmonicity,不是搞音乐的不确定翻译是否准确)的能力因人而异,Champoux于是做了一个实验,发现视觉剥夺组和视觉正常组该能力没有差异,但是当视觉剥夺组在接下来的实验分成保留视觉剥夺组和恢复视力组后,保留视觉剥夺组比恢复视力组表现出了更强的辨别泛音能力。个人的猜测是,总体来说可以认为视觉丧失很可能带来其他感官在一定程度上的增强,毕竟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和注意力相关,而注意力的分散必然会带来感觉效果的削弱。对于视力健全者来说,只要眼睛睁着随时随地就会接受各种视觉信息,即使闭上眼睛同样能够感受到光线等刺激,无法完全隔绝——所以无法百分百的集中到听觉刺激上。尤其视觉丧失后,具有很强可塑性的大脑很有可能发展出一些补偿机制,例如用视觉皮层来同样进行听觉信息的处理。但是并非所有失明者的大脑都能发展出这套补偿机制——所以这套机制的效果强弱也因人而异。不过目前似乎还没有研究出来这种补偿机制的具体生物学机理。
本文标题:《腔肠动物与扁形动物》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552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