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教育学原理————专题五-学生及其发展作业
习题1.谈谈你对中小学生发展时代特点的认识。答:(一)生理成熟期提前。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神经系统和性发育较之过去有了巨大的变化:①我国中小学学生其生理特征有了明显的变化,身体和身高有了明显的增加,性发育成熟,第二性征的出现明显提前②高中生的身高、体重接近成人标准,脑机能、性机能发育成熟,性意识强烈(二)思维活跃,学习兴趣低下。具体内容如下:①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②对所学的大多数学科失去学习兴趣而不愿意学习;③学习动力不足,没有活力,学习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缺乏自制力和顽强毅力;④心智活动能力差,在学习中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畏难情绪陡增,注意力分散,学习缺乏系统性和长久性。(三)价值观念多元化。1、背景传统社会中,社会的道德信念和标准相对单一,人们能通过基本相同的标准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在相同的价值选择的背后,人们的道德推理基本相同。但是在多元社会中,相同的价值选择的背后却存在着不同的逻辑推理。2、现状①价值取向方面:理想的价值取向与日常生活层次的价值取向并存。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并存。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与极端个人主义取向并存。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与拜金主义价值取向并存。东方传统文化价值观与西方强调自我意识、民主责权的价值观并存。②当代中小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责任教育迫在眉睫;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但要积极有效引导。③学生政治价值观呈稳定上升趋势,人生价值取向以物质利益为导向,注重实际,强调自我与社会融合,利己与利他兼顾,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重视自我发展。④当代中小学生具有鲜明的自我利益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意义、强烈的个性表现欲望,但多表现为自我中心主义,团结、协作,团队精神不足。3、原因①传统道德价值的迷失。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价值,追求一种美好的伦理道德生活,追求构建丰裕自足的人文精神,注重个人修养、人生体悟和反思内省,致力于构建一种整体主义的伦理道德生活。但是,由于西方生活和文化观念的渗透,人们对传统文化持有否定、消极的观点。文化的多元消解了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共识。②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影响乏力。价值相对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对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消解突出表现在:一是经济体制改革对西方主体精神、多元、差异等的强调,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道义观、公平观、生活观等。二是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并存导致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间的矛盾冲突。③校主流的价值观教育从内容、手段、方法上脱离了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实际生活。④学校价值观教育过分诉诸灌输方法而缺乏情感性,学校价值观教育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相对僵化。(1)学习方面:学习压力大、考试焦虑、学习挫折。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没有恒心和毅力;学习压力;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2)人际关系困扰,同学、交友、师生关系、家庭关系等。不良的人际关系会导致: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等消极念头的产生。(3)青春期心理困扰。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又有强烈的自我体现意识,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对与异性交往存有误解。(4)人生发展中的困扰。理想与现实,人生困惑等问题。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1、认知降碍:主要包括感知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等。2、行为障碍:主要包括不良习惯、退缩行为、依赖行为、品行障碍、自伤行为、儿童多动症等。3、情绪情感障碍主要包括厌学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学校恐怖症、儿童瘫症、儿童抑郁症。4、儿童期特种障碍主要包括口吃、选择性缄默、睡眠障碍、抽动症、遗尿症、异食癖、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学习技能发育障碍等。——《第七部分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第一讲中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9期。中学生心理问题:认知失衡——由认知上产生矛盾而引起的心理失衡,情意失衡——由于内外部原因引起的个体内部的情感意志失去平衡,从而导致出现低落、消沉、激怒、绝望等反常情绪表现,并在行为上出现某些相应的反常举动。欲求失衡——由于学生欲望和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在心灵上产生一种强烈要求补偿不足而现实又不予满足而引起的心理失衡的表现。2.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具有哪些特征。答:(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生命个体是一个灵肉交融复杂构成,学生的生命具有生动性和无限可能的发展性。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就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个体差异的生命个体,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发展的特性,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内在力量,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完成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现代社会的教育不再单纯是一种规训、惩罚和宰执学生生命的过程。教育活动的维系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的主动性,教师教育活动的进行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引发学生的内在共鸣,必须创设平等、民主的教育情境,来推动学生的发展。(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建构师生主体间性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实践策略,师生主体间性是师生平等交往、主动对话、相互理解的主体间关系及在其中形成、表现、发挥的主体性。形成师生主体间关系是提高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基础。①强调教师和学生的自我确认。教师和学生都既把自己又把对方当作主体,师生关系才能真正确立、,形成、发挥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②强调主体间指导学习。主体间指导学习是教育者根据社会与人的发展规律和需要、目的,系统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体力,形成技能和良好思想品德的活动,是受教育者与自然、社会、学校等环境相互作用的自我建构:自我教育、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由发展的实践,也是师生平等交往、相互理解、融合、促进和共同提高的过程。③强调学生的独立共在、全面发展。形成富有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又有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正确价值观和行为能力,德才兼备的主体。④强调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观建构。在师生主体间的平等交流、主动对话和相互理解基础上形成对学习内容的把握。3.试述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答:(1)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师作为学校生活中的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必须科学审视学生的本质特征和不同时代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性,教师要适时更新自己的学生观点和认识,以积极的姿态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主动引导学生的发展,担当起更新和重建新的学校生活重任,引领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主动发展。(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第一、再认学生成长的可能性与主动性①学生成长的可能性是一切教育活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②作为生命体的学生,能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③再认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和主动性是构建新型教育实践形态的基本前提。第二、再认学生发展的具体性①学生是有着自主生命追求与生命尊严的价值主体。学生拥有人的全部的尊严、价值需要及其内在丰富性。②“和而不同”,差异性是学生个体自主成长、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关键因素。③学生存在于学生群体之中,群体构成学生成长的新生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第三、认识学生成长的综合性①学生的成长是包含着知识获得、思维拓展、情感丰富、意志锻炼等多方面的发展。②学生的成长内容是多维度的、综合互动、有机构成的整体。(个体感受体验、个体素养、个体行为方式)第四、认识学生成长的发展性学生的成长发展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包含着可能性、未定性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从“自在”到“自为”,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教育要按照人的需要的发展逻辑,以自己的方式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第五、认识学生成长过程的复杂性①学生的成长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条件之下实现的,学生的成长体现着历史与时代的相关信息。②学生的成长的复杂性体现在其是在与外部环境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这种成长不是单方面的个体潜在自然因素的单方面的成长,也不是外部强制灌输的被动对象。③学生个体成长的复杂性在于,其自主发展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形成在个体成长中发挥着决定性的因素。(3)热爱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1、学生具有生命的鲜活性和灵动性,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生命个体是一个灵肉交融复杂构成,学生的生命具有生动性和无限可能的发展性。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就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个体差异的生命个体,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发展的特性,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内在力量,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完成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2、学生生命的独特性,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待人。学生生命的独特性在于没一个学生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没有两片树叶是一样的”。学生生命的独特性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探索适合于不同学生的教育方法,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生命差异,在在遵循社会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对不同生命的个性化的发展,以彰显现代教育平等、个性化的特征,满足不同生命个体的需要。3、学生生命的自主性,要求我们要尊重、平等对待学生。学生不再是按照成人社会的要求形塑符合社会需要成人要求的个体,学生也不再作为“白板”任成人随意涂画。学生不再是被被动改造的个体,学生的生命发展不再被成人宰制,教育也不再是造就人的过程。4、现代社会的教育不再单纯是一种规训、惩罚和宰执学生生命的过程。教育活动的维继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的主动性,教师教育活动的进行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引发学生的内在共鸣,必须创设平等、民主的教育情境,来推动学生的发展。(4)主动沟通,善于交往。“主体间性”理论视阈下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我—你”交互主体性的交往关系。教师与学生同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再也不是“我—他”的物化关系,而是“我—你”的平等交往对话关系。教师与学生相互承认、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对话和交流。作为相互独立的精神个体,不仅能够在语言层面对话,而且能在思想、情感上进行实质性的碰撞、沟通与理解。从“独白”到“众声喧哗”,确立自我发展的主体性地位。(5)教师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多读书(多看理论书籍)写读书笔记多写反思多与优秀教师交流先进经验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4.简述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和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要求具有工作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不能一刀切。同时要考虑各个教育阶段的衔接。(2)稳定性和可变性。身心发展的稳定性要求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3)不均衡性和差异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师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个体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同一年龄阶段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体差异,而且在相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有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4)整体性。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以其整个身心投入教学生活,并以整个身心来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这种教学生活。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本文标题:教育学原理————专题五-学生及其发展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592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