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章档案的价值第一节档案价值的特性第二节档案价值的具体形态●档案的价值●档案价值的特性●档案价值的具体形态【本章要点】【关键词】○档案价值○档案价值形态○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社会和谐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教育价值一、价值的概念所谓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定义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第一节档案价值的特性档案价值观概念及内涵档案价值是档案这一客体对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凭证和参考的意义。档案价值概念具有以下内涵:第一,档案价值概念明确了档案价值的主体、客体以及档案价值的根本来源、联结档案价值客体与主体的中介物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档案价值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中介的档案对主体的意义,它是通过档案与人们主体需要的关系得到体现的。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产生对档案的利用需要,另一方面又联结档案客体和主体及其需要,使两者相互作用,从而把潜在的价值关系转变为现实的价值关系。档案价值,即档案客体对主体的凭证和参考的意义,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并且也最终是社会实践活动促成了档案价值的实现。第二,档案价值是档案客体和主体之间的特定关系,是档案属性与主体需要的统一。不是一种实体概念,而是一种关系概念,表示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客体——档案及其属性,是档案价值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就无所谓档案价值;主体及其利用需要,则是档案价值得以体现的必要条件。因此,档案价值既不是单纯的档案客体的属性,也不是片面的主体的属性,而是档案客体的属性与主体需要的统一,体现为一种意义或作用。第三,档案价值是档案客体对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凭证、参考意义或作用。档案价值的客观性、潜在性、多元性价值是客体和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属性。档案记载的情况、经验、教训、知识,都来源于各项社会实践,又为社会实践所需要,这就决定了档案价值具有客观的社会属性。档案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们是否重视档案,是否利用档案,以及档案被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只能影响档案价值的实现,而不能改变档案本身所潜藏的内在价值。一般说来,某种档案被广泛利用,说明这种档案是有价值,但不能说没有被利用的档案没有价值。事实上,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因其数量大,再加上工作上的原因,有许多有价值的档案尚未被利用,其价值还未得到实现。档案价值的客观性档案价值的潜在性档案价值是潜藏的、隐蔽的。一方面,档案潜伏在浩瀚的档案总体之中,人们特定需要的某种档案往往被档案总体所湮没,其价值也随之被湮没,因此需要深入发掘。另一方面,档案价值隐蔽在具体档案价值之中,有许多档案只靠感性认识还不能深刻认识他们的价值,需要理性认识。对档案价值的认识,特别是对档案学术价值的认识,是一种深层的认识,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本质是事物内部的规律,具有隐蔽性。在认识档案价值时,还必须注意档案所记录的事物外部表现形式有时歪曲反映事物的真正本质,即以假象掩盖其真相。总之,由于档案价值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因此必须对档案价值进行鉴别,而透过档案所记载的事物现象(假象也是一种现象)发现其本质,是深刻认识档案价值的重要方法,是选择材料的重要前提。档案价值的多元性档案价值的多元性,是指一种特定的档案具有多方面的功用,既可用于实际工作的考查,又可作为学术研究资料;既可用于这一学术领域的学术研究,又可用于那一学术领域的研究。这是因为档案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有多方面的联系。诸如,会计档案是检查、分析、研究经济情况的原始数据,是从事经济管理的必要条件,也是研究财政史、经济史的重要资料。二、档案的价值及其特性所谓档案价值,是指档案对国家、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性。它是主体(档案利用者及其利用需求)与客体(各不同时代产生的各种类型、载体、内容的档案)之间的关系范畴。(一)客观性和潜在性档案价值的客观性,是由构成档案价值关系的档案客体及其属性、档案主体及其需求以及档案主体的实践活动三个因素决定的。(二)历史性和现代性档案价值产生于人们所从事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具体的历史过程。作为档案创造主体的社会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这种本质属性就决定了档案价值不仅产生于人的社会实践,而且实现于、体现于人的社会实践。(三)绝对性和相对性档案价值的绝对性是指档案价值不仅在宏观上体现了档案整体对于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的意义的绝对性,而且从微观上体现了某一具体档案对该档案主体意义的不可或缺性。档案价值的相对性是指档案价值的大小和实现程度,常因档案存在、发展环境与条件的不同而各异,体现了档案价值对档案主体的依赖性。(四)异质性和不可替代性档案价值的异质性是指同一档案对于不同的利用对象和需求,具有不同的价值形态。档案价值的不可替代性是指“档案以其原始性和真实性为突出的特征”。(五)增值性和贬值性档案价值的增值性是指档案随着利用范围增大和次数增多,其效用和价值就会增大;而且在利用过程中档案价值还能再生,在原有价值基础上派生出新的价值。档案价值的贬值性变化趋势包含着因为文件时效的丧失、档案载体老化等原因而价值不断衰减,或因时间延长,档案的显性价值逐步向隐性价值转变、社会价值逐步向原始价值递减两种情况。一、档案的历时性价值(一)档案的历史价值1.档案是认识历史的依据2.档案是研究历史的基础第二节档案价值的具体形态档案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1.档案的利用价值和保存价值档案的利用价值,是就档案的具体有用性而言的,是指某一(或一部分)档案对具体利用者的具体(特定)意义或作用。档案的利用价值是档案价值微观化的表现形态。档案的保存价值,是指档案是否具有保存的意义。档案的保存价值在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的具体反映或形式,是以保存时间长短体现出来的。2.档案的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档案的现实价值又可以称为现行价值,既包括档案对其形成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现实利用价值,也包括对其他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现实利用价值。档案的长远价值,是指某些档案的利用价值的时效性可以扩展到遥远的未来,具有长远的保存和利用价值。3.档案的第一价值和第二价值档案的第一价值,是指档案对于其形成者所具有的价值;档案的第二价值,是指档案对社会即除档案形成者之外的其他利用者所具有的价值。4.档案的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档案的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是由美国的谢伦伯格首先提出的。他所指的证据性价值,是指由被证明事物即文件产生机构的组织和职能的重要性所决定的价值。情报性价值指公共文件由于含有对各种研究有用的情报资料而固有的价值档案价值实现档案价值与档案价值实现是两个概念,档案价值是指档案内在的积极作用,档案价值实现是指档案被人们所利用产生的效果,即把档案的内在价值变成现实价值。档案价值实现的规律性档案由第一价值向第二价值过渡档案存在着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双重性。第一价值是指档案对形成单位的作用,第二价值是指档案在社会上的作用。档案在档案室保存阶段,是实现档案第一价值的阶段。在一定时期内,主要利用者是形成他的单位,是充分发挥档案现实作用的重要阶段,也是档案形成单位积累档案的一种动力。档案室收集的档案是否齐全、完整、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档案的第一价值的实现;同时也为档案第二价值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档案在档案馆保存阶段,是实现档案第二价值的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室的档案要移交给档案馆,档案第一价值向第二价值过渡。档案第二价值的特点,是他发挥作用的广泛性和长远性,即一种特定的档案可以从多角度利用,满足不同研究领域的需要。档案的第二价值,即档案对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文化、艺术各个方面的查考作用,不仅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而且长远发挥作用。档案由内部利用向开放利用过渡档案存在着保密和开放的双重性。保密的档案要根据密级控制在内部利用;开放的档案提供给社会公民利用。档案一但开放,其价值就会充分显示出来,在社会上广泛发挥作用。档案由实际利用向学术利用过渡档案存在着实际利用和学术利用的双重性。实际利用是指为解决当前工作中实际问题而利用档案;学术利用是指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中利用档案。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的实际利用率将逐步降低,甚至消失;而档案的学术利用率将逐渐增长,只要档案存在,档案的学术价值将永远存在。档案记录的客观事物的基本情况和原始数据积累的时间越长、越不间断、越完整,对研究工作越有价值。知识老化概念并不适应于档案,档案所记载的知识,在过去起过作用,今天还在起作用,将来还要起作用,因此人们才把档案作为历史文化财富保存下来。档案价值实现的环境影响档案价值的实现,受到一定的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档案在日常存放的静态中,其价值处于潜在阶段,只有在人们利用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档案的价值,并校正和提高人们对档案价值的认识。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和档案管理政策,对于档案利用的需要和可能提供利用的程度,有很大的制约作用。社会进步程度愈高,愈能为档案的开放利用提供更多的条件,充分实现档案的价值。社会档案意识,特别是人们对档案的认识水平、重视程度和利用动机等因素,都影响着档案作用发挥的状况。人们的档案意识越强,档案价值愈能实现得充分;档案价值的实现,又促进人们档案意识的加强。档案管理水平是影响档案发挥作用的直接因素。改善档案管理制度,提高对档案的全面认识和科学管理水平,档案学理论研究水平、档案工作者素质等对于发挥档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舍勒的价值等级序列与档案价值的高低价值等级序列是德国哲学家舍勒提出来的关于价值高低判断的理论,指各种价值之间高低关系的序列,可用于我们判断档案价值的参考。舍勒在《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和实质价值伦理学》中提出:价值是有实质内容和客观性的(这符合我们对档案价值的认识),对价值可以从各种观点进行划分,各类价值之间可以根据其高低而确定其等级。判定一类价值高低的普遍性标准是:(1)持久性。其内在延续性越长,价值就越高。(2)不可分性。较高的价值不能像较低的价值那样被众人分割享有。档案具有强烈的不可分割性,完整性是对档案存在方式的基本要求,档案不能像食品一样被人们分割享用。(3)相对独立性。越少依赖于其它价值而存在的,其价值越高。档案在发挥价值属性时常常具有这种相对独立性。(4)满足的程度。一种价值,使人得到满足的程度越大,其在价值等级序列中所处地位就越高。满足分为深度和强度两方面。(5)越少与依赖于特殊自然机体(物质和精神的自然组织和器官)的感情类型发生关系,价值就越高。档案主要因其内容(客观事实而非特殊自然机体)而使阅读者产生某种情感(如怀念、回味);即使是档案的物质载体形态使人产生某种情感变化,这种变化也来源于物质载体形态所具有的精神性的象征意义,而不是载体的物理属性。通过上表我们发现,除利用频次较低外,在绝大多数的价值标准上,档案都可以得到“很高”的评价。这样,我们可以得出档案具有“高等级价值”的结论。这也解释了“人类为什么花很高的成本保存档案”的原因。康德在谈到经验时说道:人们“丢弃一些东西,又收获一些东西,人就在这拾拾弃弃中成熟起来。”也许许多东西被人们遗弃了,但档案被保存起来。档案是不被人们丢弃的有助于人类成熟的宝贵财富。同时,我们要对以上价值判断中唯一的“较低”评价——利用频次,加以格外注意。如何提高档案的利用频次,是进一步提升档案价值等级的关键。档案价值具体形态及其关系原始价值和从属价值。按照档案价值的源流关系,可将档案价值从整体上划分为原始价值和从属价值。原始价值是源,从属价值是流,两者之间是源和流的关系。这一思想最早是由美国的档案学家谢伦伯格提出的。谢伦伯格在《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一书中指出:/我们现在承认,文件要能够成为档案,其产生和积累就必须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并且除了达到此种目的的价值之外尚有其它一些价值。这就是说,成为公共档案的文件有两种类型的价值:对于原机构的原始价值,对于其它机构和非政府使用者的从属价值。我们应当正确理解谢伦伯格的本意,谢氏认为,档案对于原机构的价值是由文件当初被产生和被积累的特定目
本文标题:档案的价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59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