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06069-审计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审计概论1.中国--上计制度,起源16世纪意大利合伙企业制度,形成于18世纪英国股份制2.第一位审计人:查尔斯,1721南海公司3.第一个执业团体:1853苏格兰的爱丁堡会计师协会4.审计的产生:所以权与经营权分离5.审计关系:三方关系第一关系人:审计主体(注册会计师)第二关系人:审计客体(被审计人)财产经营者第三关系人:审计授权人/委托人,财产所有者6审计特点:1审计监督经济管理,但不直接参与具体经济业务管理2审计是经济监督,区别于行政或法律监督3审计是具有独立性、广泛性和权威性的经济监督7.审计分类主体:政府审计(国家审计)、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审计、民间审计)关系: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目的:财务收支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范围:全部审计、局部审计、专题审计施行时间: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执行地点:就地审计、报送审计方式:委托审计、联合审计8.政府审计与注会审计区别:-1独立性,政府单向独立,无偿审计;注会双向独立,有偿2对象,各级政府及部门财政收支、公共资金收支运用;注会一切盈利及非盈利单位3监督,政依结果发表意见,如不采纳,依法强制执行注依结果发表独立客观公正意见,合理保证报告使用人确定对已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可靠程度4方式,政强制审计;注受托审计5准则,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审计准则9.审计模式三阶段:账项基础审计查错防弊详查法制度基础审计审查内控薄弱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控制风险及产生控风的各环节经营失败:巨额亏损,资不抵债等原因无法持续经营审计失败:注会未按审计规范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而签发了不适当的审计意见10.审计过程:审计计划-起点,业务约定书审计实施-中心环节,取证评价,形成结论审计完成-结束,报告11.内控的产生及发展:使审计从详细审计-(以测试内控为基础)抽样审计12.注会:美-注册公共会计,英-特许会计师,日韩-公认会计士13.会计师事务所形式:独资、合伙制、有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合伙制14.注会政府监督:财政部门、工商税务部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15.注会职业道德:独立客观公正,专业胜任能力和技术标准,职业谨慎态度;对客户的责任,对同行的责任16.资负:销售与收款、购货与付款、生产、筹资与投资、货币资金利润表:销售与收款、生产、筹资与投资第二章审计准则总论1.审计准则是审计行为指南,是由政府审计部门或会计师职业团体制定,规定审计人员应有的素质及专业资格、规范和指导其执业行为、衡量和评价其工作质量的权威性标准2.审计准则与审计目标的关系:目标决定准则,制定与实施准则是为了实现目标实施准则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准则是审计人员发表审计意见的客观依据3.审计准则与审计程序的关系:1准则比程序层次高,准则是确定程序的依据,程序是准则质量的具体体现2准则适用性广稳定性强,适用于每项业务,程序是收集证据的方法,具有特殊性变动性3执业时,可确定用或不用某程序,不能自由决定是否遵守准则4.独立审计准则(执业准则)是注会职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注会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注会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标准5.独立审计准则3个层次:1(强制)独立审计基本准则2(强制)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对审计)、独立审计实务公告(非审计,验资、内控等)3(非强制)执业规范指南6.重要性水平高,风险低;反比8.鉴证业务保证程度:合理、有限7.制定全面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时应考虑因素:1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2职业道德规范3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4人力资源5业务执行6业务工作底稿7监控8.业务工作底稿归档期限:业务报告日后60天内,至少保存10年,所有权归事务所10.职业后续教育3年不少于180学时,脱产教育3年不少于120学时11.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独立审计准则、质量控制准则、职业道德准则、职业后续教育准则第三章审计目标与审计计划1.审计对象是审计的客体,一般指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内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营管理活动、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2.审计总目标:合法性公允性合法性:财务报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公允性: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公允条件:1会计政策选用和重大会计估计符合国家快准快制规定,并符企实际情况2影响快报使用人判断决策的事项已表达与披露3快报中反映的信息已合理分类及汇总4按重要性原则,财务报表反映了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3.管理当局认定与审计目标管认审计目标1存在或发生1真实性2完整性漏记2完整性3权力与义务抵押3所有权4估价与分摊算错4估价5截止6机械准确性5表达与披露7披露8分类4.注会要求管理当局提出书面声明,以明确被审单位的会计责任及与注会的关系5.比率趋势分析表中的财务比率反应被审单位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比率指标6.重要性是会计信息对财务报表使用人的影响程度7.重要性确定考虑:金额大小、可容忍程度、审计成本8.审计风险是财报存在重大错报而注会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财报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存在重大错报,注会未发现的可能性9.对审计风控制的预防性措施:确定可接受的期望风险、分析固有风险、初步评估控制风险、确定检查风险及相应的审计证据、分析风险与证据的关系10.期望(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11.业务约定书的作用:1经济合同性质,双方签订后即为法律认可的契约2增进双方了解,如双方的会计责任、审计责任及需要提供的合作3业务完成及履行情况的依据4出现诉讼明确双方责任的证据第四章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1.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的实质,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2.审计证据的作用:1审计意见的基础2审计工作质量的保证3审计成本的主要因素3.审计证据分类是否真实:真实、不真实(不实、篡改、伪证)形态:实物、书面、计算、言词、询证(函证)、观察、环境实物包括:盘存(内部盘存、审查盘存)、实存、鉴定实物不能证明所有权来源:亲历、内部、外部关系:基本、确证4审计证据证明力形成形态:潜在、现实、充分4.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判断因素1被审事项发生差错的可能性2内控有效性3重点项目4代表性项目5证据成本5.工作底稿综合类(头尾)计划、报告阶段,约定书、总结、报告、声明书、建议书业务类(中间)程序,符合或实质性测试记录备查类营业执照、合同、协议、章程、公司及管理人员结构图、内控制度6.底稿勾稽关系1同一会计科目的不同层次审计工作底稿间,取证于原始凭证2相关财务报表项目审计工作底稿间3各财务报表项目审工底稿与试算平衡表间4各财务报表项目审工底稿与被审单位未审财报间7.三级复核:项目负责人、部门经理或总审核人、主任会计师或合伙人8.档案保管至少10年,最低期满后,可销毁永久性:备查类、综合类当期:业务类9.获取证据方面:1资产、负债某一特定日是否存在2资产、负债某一特定日是否归属被审单位3经济业务发生是否与被审单位有关4是否有未入账的交易事项5资产、负债计价是否得当6收入费用是否归属得当7会计记录是否正确8会计报表项目分类反映是否恰当一致第五章审计方法1.顺查法/正查法,按照会计处理程序顺次审查证证、证账、账账、账表、表表适用于业务简单企业2.逆查法/倒查法,按会计处理程序相反方向审查3.详查法/精查法,证账表全部详查4.抽查法:3种任意抽查法判断抽查法/重点抽样法依会计核算质量、内控有效程度、审计目的任务主观判断统计抽样法/随机抽样法:简单随机、机械随机、分层(组)随机、整群随机5.符合性测试用抽样审计方测试内控是否有效6.研究和评价内控重要性表现在1健全有效的内控使制度基础审计成为可能2可均衡审计工作量,提高审计质量3若内控存在重大缺陷,可提交管理建议书7.符合性测试执行程序:检查凭证,询问或实地观察内控运行,重执行相关内控程序8.不进行符合性测试情况:1内控不存在2虽存在但未有效运行3执行工作量大于实质性测试会减少的工作量9.控制风险高水平:控制政策与程序与管理当局认定不相关;控制政策与程序无效;取得证据来评价控制欲程序不经济低水平:认定相关;通过符合性测试证明内控有效10.运用分析性程序步骤:1计算某账户预期金额2核对统计数据,印证账户余额合理性3找出例外情况4分析难以理解的事项11.可有效实施分析性程序的有:1将预算、预测、前期数据和注会的预测金额与实际金额比较2对账户余额间关系分析3将企业数据与所处行业数据比较4重要实际比率与预期比率比较5用非财务或其他数据对账户余额做出预测12.符合与实质测试区别:1目的内控如何、可否依赖;取得审计证据2对象内控;账户余额或发生额3评价依据内控规定;会计制度税法等4方法检查、询问;盘点、函证、计算、分析5时间年中预审;资产负债表日之后联系:1结果互补2执行时间存在交叉3一个整体的不同阶段13.审查法:核对法、复查法、审阅法、查询法14.核实法:盘点法、调节法、鉴定法、观察法、询证法15.分析法:比较分析、比率分析、趋势分析、因素分析16.盘点法:盘存法、清点法,分为直接盘点和监督盘点17.询证法:调查询证法,分为面询和函询函询:积极函证/肯定式/正面消极函证/否定式/反面第六章内部控制与审计鉴证1.内控结构: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2.内部会计控制: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金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企业内控核心3.符合性测试的种类:同步符合测试注会取得内控制度了解时,同时执行测试。不是必须执行追加符合测试外勤计划符合测试外勤必须执行4.控制活动形式: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职责分离5.现代审计重要特征:内部会计控制6.符合性测试的实质:内控设计及执行的有效性7.内部牵制:实物牵制、机械牵制、体制牵制、簿记牵制8.内控按控制主体分为:出资者控制、经营者控制、财务部门控制9.内控按控制手段分为:定额控制、定率控制10.内控按控制依据分:预算控制、制度控制11.内控发展阶段:20世纪初40年代前--内部牵制论20世纪初40年代末-70年代--内部控制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内部控制结构论20世纪90年代--内部控制框架论20世纪末--内部控制自我评估论12.控制自我评估:公司管理层和员工在专题讨论中,共同对公司内部为实现目标、控制风险而进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和恰当性实施自我评估的方法基本特征:关注业务过程和控制成效2管理部门和职员共进行3结构化方法开展自我评估控制自我评估带来的内控评价变革:有效进行软控制的评价,提升控制环境13.确定内控、符合性测试、审计三方关系时,注意事项:1执行快报审计时,无论被审单位规模大小,都应对内控充分了解2根据了解,确定是否执行符合性测试及执行的性质、时间核范围3内控了解和符合性测试通过,只能减少实质性测试,不能取消14.内控审核:由注会专门接受委托,就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特定日期的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并发表审核意见第七章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1.销售收款业务舞弊手法:1虚构收入(白条出库,对开发票,虚开发票)2提前确认收入3推迟确认收入4变更销售收入确认方式5应收账的入账金额不实(不真实、不合理、不合法)2.确认坏账损失符合条件:债务人破产或死亡,清偿后仍不能收回的应收账债务人逾期未偿债超过3年仍不能收回的应收账3.销售截止日期测试3个重要日期:发货日期、记账日期、开票或者收款日期4.注会要亲自发函,控制询证函的发送和收回5.函证对象:1大额或账龄长2与债务人发生纠纷3关联方及主要客户4余额零5非正常6.发函最佳日应与资产负债表日接近7.主营业务收入截止测试的3条路线及目的账簿起点从报表日前后若干天的账簿记录查至记账凭证,检查发票存根与发运凭证,证实已入账的收入是否在同一期间开具发票并发货。目的检查有无多计收入销售发票起点从报表日前后若干天的发票存根查至发运凭证与账簿记录,确定已开具发票的货物是否已发货并与同一会计期间
本文标题:06069-审计学原理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598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