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册---笔记
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明代文学呈现波浪形态势,大致可分成2个阶段:一.前期作为元文学馀波和明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视为中古文学最后阶段;二.嘉靖(1522~1566)后,文学变革迅猛异常,步入近古新时代。(一)明中叶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第一段。(二)元明际社会动荡,形成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一批精神上较解放且富时代使命感的文人,文学作品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浸透忧患意识,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游传》;南戏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三)明初经济复苏,士人忧患意识消蚀;思想文化专制和特务统治,平添不安全感,知识分子转而欣赏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美:小说、戏曲创作受限,“台阁体”诗歌和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文学倾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低谷。(四)明中叶,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统治集团腐朽、思想控制松动、王阳明心学流行,嘉靖后文学复苏:1.文学创作随接受对象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神高扬,突出个性和人欲的表露。2.叙事文学全面成熟,向近代化变革:(1)《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问世;(2)戏曲:从《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等三大传奇问世,传奇定型和昆腔改革,到汤显祖写“临川四梦”,戏曲创作推向继元杂剧后的又一高峰;(3)诗文:继前七子在弘治年间(1488~1505)以“复古”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后,相继出现唐家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4)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繁荣,(5)“挂枝儿”、“山歌”等民间文学的流行和整理。3.明末天启、崇祯(1621~1644)间,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向理性回归,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清文学思潮的转变。三.明中期后,文学向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流动。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一.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新读者群形成。二.新内容与新形象:市民生活、市民情趣、市民形象。(一)诗文对表现商人的兴趣;小说和戏曲中,广泛表现市井生活,塑造众多商人和作坊主形象,并流露出同情、理解和赞美,透出对世俗物质利益关注的价值取向。(二)艺术趣味趋向世俗化,基本特点:1.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2.明中后期,文坛大力宣扬“寄意于时俗”(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从“耳目之内,日用起居”(《拍案惊奇序》)中极摹“世情”,欣赏“最浅最俚亦最真”(《挂技儿•别部》)的语言,提倡文章之用即在于“供人爱玩”(郑超宗《媚幽阁文娱自序》)“足资谈笑”(天许斋《古今小说题辞》)。三.文学创作商品化。第二节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一.明初:特务统治;力倡程朱理学,实行八股取士。二.明中后期思想文化活跃的重要契机—王学兴起:(一)弘治、正德间,思想家王守仁继胡居仁、陈献章、湛若水等后,进一步发展宋陆九渊“心学”,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传习录》)。提出“我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二)“良知”,“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文录•书朱守乾卷》)。(三)主张知行合一;对以往“圣贤至理”都用“我的灵明”加以检验:“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传习录》)(四)这种学说是主观唯心的,政治上不反对封建纲常,只把外在“天理”拉到内心,变为人内在自觉的“良知”,打破程朱理学僵化统治,客观上突出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利于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二.心学亦称王学,嘉靖、万历间形成多种派别—泰州学派,亦称王学左派。(一)代表:王艮、徐樾、颜钧、罗汝芳、何心隐、李贽,越来越具离经叛道倾向。(二)黄宗羲《明儒学案•泰州学案》中概括其主要精神:“吾心须是自心作得主宰,凡事只依本心而行,便是大丈夫。”“平时只是率性而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凡先儒见闻,道理格式,皆足以障道。”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际间地位平等,追求个性的自然发展,说:“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王心斋先生遗集》之《语录》),“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李贽《答邓石阳》),“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李贽《答耿中丞》)。三.狂禅之风:强调本心是道,本心即佛,其他一切都虚妄。四.上述主张的特点:(一)敢于用“本心”推倒偶像崇拜和教义束缚,叛逆勇气和张扬个性精神。(二)所强调的“本心”,是远离情欲、只存天理之心。王阳明:“此心纯是天理”,“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工夫。”(《传习录》)禅宗大师:“率性之谓道,率情之谓倒”(《紫柏老人集》之《法语》)。(三)意义: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发生变革,开始用批判精神对待传统、人生和自我,为明代掀起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启发新思路。五.不顾天理而求世俗爱好、个人情欲。(一)李贽倡“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藏书》),主张“至人之治”当“因乎人”(论政篇》),即顺从人的个性和满足人的欲望。(二)汤显祖、袁宏道等进一步将包括情欲在内的追求现世享受的“情”与“理”相对立,提出“世总为情”(汤显祖《南昌学田记》)、“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汤显祖《寄达观》)的命题,反对“内欺己心,外拂人情”、“拂情以为理”(袁宏道《德山麈潭》),宣扬“情”的解放。(三)“性灵”说。1.“性灵”之说,古已有之。如《南史•文学传叙》:“自汉以来,辞人代有,大则宪章典诰,小则申舒性灵。”把“申舒性灵”视为“小”,把事关教化,有益庙堂视之为“大”,个性、风格、特色往往淹没、融化在内容和形式的共性中。2.明中期李梦阳、徐祯卿等始重“情”,强调诗歌情感特征和个性表现。3.袁宏道明确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叙小修诗》)。4.徐渭、李贽、于慎行、汤显祖、屠隆等发表类似议论。六.创作的主体意识加强,文学的个性特征随之鲜明,小说、戏曲:(一)人格独立精神和张扬个性的人物形象。(二)写“时俗”、写物欲、写性爱,扩大题材范围。(三)通俗的语言,开掘人的心灵,特别出现一些有关青年男女争取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的作品,冲击封建礼教。(四)缺乏具独立思想和文化品格的阶级基础,使文学陷入非道德、非理性中。第三节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一.帝王、朝臣、文人名士爱好俗文学,为俗文学地位提高及繁荣创造条件。二.理论上的重视:(一)李梦阳、何景明等始,理论上较明确肯定俗文学价值:赞扬民歌,李梦阳第一次将《西厢记》与《离骚》并列(徐渭《曲序》)。(二)嘉靖间,王慎中、唐顺之等将《水浒》与《史记》并称(李开先《词谑》)。(三)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1.李贽:一代有一代文章,《西厢记》、《水浒传》是“古今至文”(《焚书》《童心说》),将《水浒传》与《史记》、杜诗等并列为宇宙“五大部文章”(周晖《金陵琐事》)。2.袁宏道将词、曲、小说与《庄》、《骚》、《史》、《汉》并提,称《水浒传》、《金瓶梅》为“逸典”(《觞政》);《听朱生说〈水浒传〉》中从艺术角度说《六经》和《史记》不如《水浒传》:“《六经》非至文,马迁失组练。”3.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等详细论述戏曲具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巨大的社会教化作用,认为是“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4.冯梦龙《古今小说序》从教化功能出发,认为《论语》、《孝经》等经典的感染力不如小说“捷且深”;认为“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整理编辑民歌时抱着“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序山歌》)的宗旨,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的虚伪性。5.这些言行第一次形成为小说、戏曲、民间歌谣等俗文学争文学地位的高潮。三.小说——特别是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甚至唯一的体裁──章回小说发展定型。(一)章回小说:1.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整体。2.现存宋元平话已分卷分目,王国维“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唐三藏取经诗话跋》),但这时目录字数不等,未作修饬。在宋元讲史等话本基础上发展成:(1)明代目录文字发展。今见最早的嘉靖壬午(1522)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每回标题都是单句七字;《水浒传》每回标题已是双句,大致对偶;崇祯本《金瓶梅》回目已十分工整完美。(2)保存宋元话本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3)正文常以“话说”两字起首,往往在情节紧要关头煞尾,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套语,中间多引诗词曲赋作场景描写或人物评赞等。3.明代章回小说艺术表现方面,以“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为主要标志,展示长篇小说艺术发展历程:(1)成书过程从历代集体编著到个人独创;(2)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3)表现题材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注目于日常生活、家庭琐事;(4)人物从英雄怪杰到平民百姓;(5)情节结构从线性流动到网状交叉;(6)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特征性性格到用多色、动感笔触去刻画人物个性;(7)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二)明中后期的白话短篇小说更为精致;(三)文言小说在话本化道路上也有新变化。四.明戏曲主流是由宋元南戏演变来的传奇,戏曲新高潮:(一)明前期传奇总体色彩较黯淡。1.嘉靖后,《宝剑记》、《鸣凤记》及第一次用昆腔曲调写的《浣纱记》等问世,标志着以昆腔为主导的传奇繁荣。2.昆腔——我国古代戏曲史上一种最为完整的表演艺术体系:(1)元末明初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地方声腔。(2)嘉靖初年经魏良辅改造后,声调纡徐宛转、悠扬细腻。(3)用笛、萧、笙、琵琶等乐器伴奏,舞蹈性强,表现风格优美。3.弋阳腔在农村具广泛基础,特点:(1)文人雅士少有创作,往往改编昆山腔现成剧本而成;(2)唱词通俗,“顺口可歌”,便于群众接受;(3)方式:一人独唱,众人帮腔;只用锣鼓等打击乐器伴奏,适于通衢野外演出。(4)在民间广泛流行,发展为众多支派。(二)明中期以后传奇,以昆山腔、弋阳腔为主,造就了汤显祖、沈璟、屠隆、王骥德、吕天成、冯梦龙、祁彪佳、孟称舜等剧作家和曲论家:或主才情意趣、词采奇丽;或重格律严峻、语言本色;或求文辞骈绮、堆垛典实,形成不同流派争胜局面。(三)北曲杂剧:1.明代前期北曲杂剧在固守元剧体制的同时,形式有所突破:如朱有燉剧作打破了一本四折的惯例,采用对唱、合唱、接唱等形式,甚至出现南北合套体式;王九思《中山狼院本》以一折为一本,开启了短剧创作先风。(一)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等载,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生活在元末明初,约在1315至1385间。(二)《三国志演义》约成书于明初;还是《水浒传》编写者之一。(三)《录鬼簿续编》著录其杂剧3部,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以赵匡胤、赵普为中心,歌颂贤君明相,与《三国》精神上有相通之处。三.版本情况。(一)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1522)刊刻《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卷首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蒋大器)《序》、嘉靖壬午修髯子(张尚德)《引》;以后新刊本多从此出。(二)《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并为120回,回目由单句变为双句。(三)志传系统:今存嘉靖至天启年间刊本中不少名为“三国志传”,如《新刻全像大字通俗演义三国志传》、《新刻按鉴全相批评三国志传》等。1.“志传”系统与“演义”系统版本不同之处:除一些情节、文字上有所出入外,“志传”系统穿插关羽次子关索(或花关索)一生故事。2.有学者认为“嘉靖本”和“三国志传”本是出于同一源头,差异在传抄中产生。(四)康熙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三国志传”本,对回目和正文进行较大修改、增删,并作详细评点;1.毛本《三国》正统道德色彩更浓厚,艺术上有较大提高,评点文字也多精到见解。2.近人常将它简称为《三国演义》,并与《三国志演义》混为一谈。第二节理想和迷惘中重塑历史一.“依史以演义”(李渔《三国志演义序》)的文学样式。(一)描写自黄巾起义至西晋统一近百年的历史。“依史”,即“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对历史事实有所认同,也有所选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册---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608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