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社会科学研究的责任与价值——叶敬忠
社会科学研究的责任与价值时间:2009-08-0722:01来源:未知作者:发展管理系点击:112次叶敬忠(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副院长)(此文根据2008年11月11日人发讲坛《社会科学研究的责任与价值》录音整理,并经作者审阅修定,标题为后加)一、引言非常高兴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进行交流。早在上半年的时候,李桦书记就给了我这个任务,让我给同学们讲讲我自己的一项研究——留守儿童研究。我想,给大家讲留守儿童研究对于我来说是比较容易的——我已在不同场合展示过多次,而且材料如PPT等都是现成的。但是我认为今天的讲座不应该是一堂专业课,所以我想是否能够利用这个机会分享一下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者的经历和感悟。我们在座的同学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社会科学研究者,有的同学将来还会读硕士、读博士,或者毕业后从事的就是社会科学研究。最近几年,我做了一些研究,有一些经历,也有一些感触。我要讲的内容都是我的经历、我的体会、我的感触,言为心声,是由衷而发的。我也希望能与同学们进行非常自由的对话。不久前,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朴罗格教授来访时提到:“大学是一个自由的舞台”,的确,假如大学里都没有自由的话,这个社会就更谈不上自由了。我觉得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面,条条框框实在太多了,大家可能已经感觉到了。所以,我有一个提议,不管你是因为什么原因来听这个讲座,你能不能在下面的一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内忘掉外面的物质世界?关掉你的手机,然后跟着我所讲的内容,看看是不是能够进入社会科学研究者的一种境界。可能我现在说得有点玄乎,但我争取通过这个讲座使大家找到这样一种感觉。我们做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常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很多人,包括我们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会问:“社会研究到底能起什么作用?”大家可能也想过这样的问题,到底社会科学研究能起什么作用呢?我们很多同学,特别是大一大二的同学常常会带着一种冲动,想通过自己的某些行动去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并且认为研究也就是这样的。但他们发现,很多研究者确实写了很多文章,而文章发表以后,著作出版以后,好像就都束之高阁了。所以社会科学研究到底有什么作用?特别是在现今这样一个社会,这让他们感到迷惑。“物欲狂欢横扫中国,国人陷入精神贫困”,一篇文章标题这样描述当今社会的特征。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大家更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或许很多同学有这样一种想法:默默地做研究还不如早点着手,着手干什么呢?通过关系去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大家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啊,特别是在中国目前的这种就业特点下,很多时候是“父母就业”、“朋友就业”。大家都知道什么叫“父母就业”、“朋友就业”吧?就是你的就业是通过父母、通过朋友的关系而实现的。一个调查显示,30%多的新参加工作的公务员,其父母就是公务员。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很多同学感觉到努力还不如父母有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更有作用,父母的关系对自己的将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能起到更大的作用。但是,我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其实大家应该也很明白,那就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特别是对你一生的职业生涯来说,我们的价值永远不是在就业或者在物质面前暂时的稳定,暂时的满足。真正的价值,我相信一定是通过自己创造的。这里我想用自己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作为一名研究人员的体验,与大家交流一下我的感悟和体会。因为我认为研究过程中的收获一定是来源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来自真诚的态度,来自勤奋和努力。唯有这样,我们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者,才能够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二、两个研究案例从两个研究案例开始,我先给大家展示一下我与我的团队做过的两项研究,然后谈谈我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对研究中态度的理解,对研究中勤奋的理解,还有就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者的价值。两个研究案例分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研究”和“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研究”。第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是2004年到2005年做的,我和我的团队在陕西、宁夏、河北、北京四省共十个县的十个村调查了161名留守儿童,140名非留守儿童,还有很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学校的老师、社区的组织者等。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出版了专著《关注留守儿童》,包括英文版的。此外还发表了十余篇学术论文。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这个研究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呢?事实证明,这个研究在社会意识的建立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我们这个研究,新华社做了两篇专题报道:“中国一千万留守儿童现状堪忧”;“农村留守儿童逾千万,四成不知父母在哪打工”。国内的其他媒体,包括网络、电视、报纸,也都做了很多相关报道。比如报纸的报道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青年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广州日报》、《中国日报》、《人民日报》等等。一些国外媒体也做了报道,如路透社,《华尔街日报》。很多电视台也对我们这个研究做了深入的报道,包括中央一台、二台、十二台、少儿频道、新闻频道、中国教育台、凤凰卫视等等。凤凰卫视的《社会能见度》节目更是做了一期关于我们研究的专访。关于留守儿童的讨论在社会上有很多学说,或者叫很多学派。我们这个研究的结果发布以后,创立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学说——就是人民网报道中列为首要的“关爱说”。我们国内有很多专门研究人口的研究机构,包括一些髙校的“人口研究所”、“人口学系”,他们也针对留守儿童提出了各种学说,“政府责任说”、“三农根源说”、“国民教育体系说”……我们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能够在全国有那么多专门的人口研究机构的情况下创建出自己的学说,这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现在在全国范围开展的针对留守儿童的行动,大多采用了我们的“关爱说”。在百度上搜索“关爱留守儿童”词条,有近50万条结果。另外,这项研究也起到了很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在四川省青神县开展的针对留守儿童的行动,被称为“青神模式”,这个模式的具体内容,也就是他们的具体做法,按照县妇联主席袁晓霞的说法,全部是按照我们《关注留守儿童》这本书中提出的建议来开展的,如“托管家庭”、留守儿童档案、亲情电话、社区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等,都是我们的研究所提出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建议。所以说,留守儿童这个研究在社会意识的建立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百度上做一个简单的研究,把2004、05、06、07年关于留守儿童的媒体报道统计一下,可以发现2004年只有861篇,而到2007年已经是34100篇。不仅数量上,在报道内容上也产生了积极变化。2004年一般的报道都是关于留守儿童的恶性事件,而在我们于2005年发布研究成果后,当年就有更多的关于留守儿童安全、心理方面的报道以及一些官方或者学术机构的成果,包括“关注留守儿童”成为主题。2006年的报道就有了更深入的探索和更多的相关研究,包括国家层面的。2007年,“留守儿童”则成为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持续升温,并且进入许多两会代表的提案。特别是2006、2007年,很多委员的提案是针对留守儿童这个主题的。所以,通过这个研究案例,我想给大家展示的是,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我们的研究工作到底能起什么作用。第二个研究案例是我们在2006年开展的“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研究。我们团队2006年在甘肃、河北、湖南、江西四个省的8个县8个村,调研了480个农户,还访谈了很多村干部、县、乡干部等。成果也包括出版了一本专著——《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还发表了20余篇研究论文。这个研究起了什么作用呢?我认为在政策的制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参与以及倾听农民的声音做了非常有力的论述。我们提出了“农民集体失语说”。现在很多机构会引用的这一话语,正是我们在这个研究里所提出来的。我们认为:“在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讨论与行动中,我们听到的主张和建议几乎都是来自两个群体,首先是官员,从高官到村官;其次是专家,从著名学者到普通研究人员;而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却在这场关乎自己家乡建设和自身利益的新农村建设中集体失语了。虽然农民在理论上被一直认为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当前的现状是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成了他们建设家乡的代言人。我们认为,丧失话语权的农民是不可能真正参加新农村建设的,而没有农民声音的新农村建设一定也是纸上谈兵”,这就是我们所发出的声音。不知道同学们是怎么看待这个的,但是对于我来说,每每回忆起这样一种声音的时候,我自己都觉得是那么地铿锵有力!这是我们的研究团队在对那么多农户进行调研之后发现的真实社会状况,是灌注了我们的情感发出的一种声音,一种呼吁。这就是我们研究的作用。我们这个研究还给政府提供了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九大问题、九大建议,在2006年11月我们把建议递交给了国务院,11月11日我们就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农大教授的来信和研究成果反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根据深入调查研究得出来的,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理解和贯彻,也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的切身利益,值得重视。”我记得十七大报告在电视直播结束以后,四川的一位官员给我发来短信说“你们的研究被中央采纳了”,因为他看到了报告中有“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当然,十七大报告不一定是因为我们这个研究而那么写的,但是不管怎么样,作为提出了这样建议的研究者,我们还是挺欣慰的。这也是我们人文与发展学院的一个重要的成果。这一研究也有很多媒体进行了报道。新华社有六篇报道,每一篇都涉及我们这个研究的成果,如“叶敬忠:新农村建设的九个问题亟待关注”、“六成二农民单纯从事农业”、“男耕女织已成往事女性正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农业专家指出:中国新农村建设面临挑战”、“试点村做法不利于新农村建设难以大面积推广”、“新农村建设不能嫌贫爱富”,这些都是新华社的报道。《南方周末》推出了整个版面的报道;另外还有《中国青年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导报》、《农民日报》、《文汇报》、《中国日报》的报道,等等。新农村建设中,在我们这个研究之前,是没有“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这样的提法的。2006《南风窗》的“为了公共利益年度榜”将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被评为最佳年度组织奖,上榜理由是“做农民的传声筒”。这个研究最近还获得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是最近十五年来我们学校获得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第一个一等奖。我们由此可以看到社会科学研究在政策制定方面可以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社会科学研究在社会意识的建立、在政策制定等方面可以起到的重要作用。大家也许会想,政策有什么用处啊?影响有什么用处啊?大家想想小岗村,30年前的一个承包制对中国粮食生产、扶贫的作用,不比那么多自然科学家做出的那么多品种大吗?所以,社会的某一个机制、某一个体制的安排很可能超出自然科学所能够起到的作用或者起到自然科学所起不到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呢?我觉得,任何研究成果的取得都没有捷径,更不可能靠投机取巧或某个人的天资聪明。我自己的体会是,其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一个是责任,即社会责任感;一个是态度;一个是勤奋。三、社会责任感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什么是社会责任感?也许大家会说每个人都有社会责任感啊,那么对于研究者来说,社会责任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我是这么考虑的,在我们的社会里,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社会现象、各种社会行为、各种社会问题、各种社会实践,大家想想,你们每天面对这些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可能很多同学是司空见惯,孰视无睹,见怪不怪。我觉得社会科学研究者一定要善于问为什么,作为一名社会科学研究者,假如你对周围的事件、周围的问题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话,那将是一种灾难,为什么呢?因为那样的话,你不可能选出任何一个研究题目来,假如你认为所有事情本来就是那个样,天下乌鸦一般黑,到处都一样,你就不会知道可以做什么。所以,一名社会科学研究者的社会责任感主要体现在面对这些问题、现象时一定要多提为什么。比如说有这样一幅照片,大家可能看过,一个卖红薯老人的三轮车链条被城管剪断了,他自己蹲在墙边流泪。看到这一照片,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者,作为我们学院的学生,你们是怎么想的?你是不是会产生一种冲动去做些什么?我看到这张照片后就在
本文标题:社会科学研究的责任与价值——叶敬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64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