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第三章 地域分异规律
第三章地理环境基本规律要点参考书:郑昭佩著《地理学思想史》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节地域分异规律第二节地域综合规律第三节地域发展规律第一节地域分异规律一地理学的第一规律二规律产生的基础三纬度地带性-以人种为例四社会经济的纬度地带性五我国文化的南北差异六地方性一地理学的第一规律地域分异规律是由地球的行星性质所决定的地球表层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重要性:是地理环境的第一规律,是反映地理环境要素分布特征的基本规律。根据外动力分布-地带性内动力规律-非地带性纬度地带性规律经度地带性规律垂直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现象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认识到地球表面的纬度差,将地球分为一个热带、两个温带、两个寒带,被称为“地理学之父”。19世纪初,德国的洪堡发现温度的垂直差异和大陆东西岸差异,发现植物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被称为“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世纪末,俄国道库恰耶夫在研究土壤地带性基础上发展了自然地带性学说,对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基础做出了新的贡献。一地理学的第一规律一地理学的第一规律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目前,对于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的共识:1、太阳能在纬度间分布的差异,导致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沿纬向延伸和递变,产生纬度地带性;2、海陆相互作用引起从海岸向大陆中心的干湿度递变,产生经度地带性;3、山地的高度引起垂直带的分异,产生垂直地带性;4、大地构造、地貌、地面植物、地下水埋深等引起局部性分分异。一地理学的第一规律自然带与纬线平行沿经线方向更替对于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的分歧:地带性范围的理解和地域分异规律作用的领域广义认为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干湿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狭义认为地带性专指纬度地带性。一地理学的第一规律强调纬度地带性的第一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是对纬度地带性的一次、二次。从地理位置的三维观点出发,强调南北、东西、高低的等质性。对地域分异的研究有不同的层次:1、全球规模的,延续所有大陆和数量有限的世界地理带;2、大陆和大洋规模的地理带;3、区域性的地理带,如温带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的经度地带、垂直地带;4、地方性的地域分异。一地理学的第一规律二规律产生的基础形成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地带性现象和非地带性现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形成机制的统一性发生作用的统一性相互关系的叠加性二规律产生的基础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现象是地球内动力和外动力共同作用的产物。1、形成机制的统一性纬度地带性受外动力太阳辐射能的地域差异制约;经度地带性是海陆分布和大气环流运动的产物;垂直地带性的基础是大地构造运动和大气运动;非地带性现象受制于内动力。二规律产生的基础每个地点都有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都有特定的物质基础,都受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影响。2、发生作用的统一性广阔的平原、大洋表面和高纬度地区,纬度地带性影响明显。陆体大的地区,经度地带性作用较大,在同一纬度上,大陆东海岸和西海岸自然环境反差强烈。昆明二规律产生的基础2、发生作用的统一性高山地区,垂直地带占主导地位。大陆板块接触地带,非地带性现象增强。二规律产生的基础3、相互关系的叠加性纬度地带性是基础,经度地带性是第一次叠加,垂直地带性是第二次叠加。表1我国不同气候带的垂直地带差异<500m热带雨林、砖红壤700~1500m500~1500m山地阔叶林、红壤、黄棕壤带600~1600m1500~2800m1500~3000m山地混交林、黄棕壤、棕壤带1600~2000m2800~3200m3000~3500m亚高山针叶林、灰化土>2000m>3200m>3500m高山灌丛草甸、草甸土中温带(长白山)暖温带(秦岭太白山北坡)南亚热带(台湾玉山)气候带植物土壤带二规律产生的基础大多数地理要素的分布,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统一作用的结果。例:在我国人口地理领域,有一条著名的爱辉-腾冲线的走向特征说明纬度地带与经度地带对我国人口分布有同等重要的影响,说明我国人口分布即受纬度地带的影响,又受经度地带的影响。两者的合力产生东北斜向西南的人口分布线。3、相互关系的叠加性二规律产生的基础表21981年中国人口垂直分布100100合计6.72.132.9>200037.79.125.01000~200055.59.116.9500~1000194.118.910.2200~500419.260.815.00~200人口面积密度/(人/km2)占全国比重%海拔/m资料来源:李成瑞(1984)3、相互关系的叠加性二规律产生的基础表31982年四川省人口自然区域分布状况3.3948.59122000~5000339.1227.58川西高原区2.475.62771000~4000246.243.19川西南河谷区14.7014.81154500~10001465.309.54盆周山区68.4826.02462400~7006828.1514.77盆地丘陵区10.962.96649200~5001092.511.68成都平原区1001001769971.3256.76全省合计人口土地面积占全省比重%人口密度/(人/km2)海拔/m分布人口/万人土地面积/10km2自然区域资料来源:张芳笠(1990)3、相互关系的叠加性二规律产生的基础3、相互关系的叠加性表4我国各水系可能开发水力资源表10019233.0437853.24全国0.118.9466.01淮河0.351.68213.48海滦河2.3439.421370.75东北诸河2.8538.66996.94北方内陆及新疆诸河2.9547.411389.68浙闽粤独流入海诸河5.81124.782485.02珠江6.11169.912800.39黄河10.92098.683768.41西南国际河流15.42968.585038.23雅鲁藏布江及西藏其它河流53.410274.9817924.33长江发电量占全国比重/%年发电量/10kw·h装机/10kw水系资料来源:陈志恺(1982)48三纬度地带性-以人种为例人种的体质特征差异是长期适应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的结果。表5人种体质特征表多少中体毛中圆长头型中少大眼型长圆宽、大鼻孔狭、高圆宽、扁鼻型薄中厚嘴唇平、狭平凸、宽嘴型波直卷发型椭圆圆扁发断面蓝黑黑眼珠色黄黑黑发色白黄黑肤色白种黄种黑种体质特征三纬度地带性-以人种为例三纬度地带性-以人种为例人的某些体质特征,如体高,随着环境变化,有明显的变异.表6我国贵州和黑龙江身材比较(占全体比重)36.99.41.7m以上53.849.71.6~1.7m9.340.91.6m以下黑龙江/%贵州/%身高人种差异是人的自然差异,不是人的社会地位差异。四社会经济的纬度地带性南北纬度地带性差异是社会经济最基本的地域差异之一,自然纬度地带性是社会经济纬度地带性的重要基础。(一)从长城走向看南北矛盾四社会经济的纬度地带性自然环境差异,长城是我国古代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分布的重要界线,是我国古代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主要接触地带,也是我国古代民族冲突的主要接触带。因此长城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界线和军事防卫界线,沿着长城一线,驻有大量兵力。长城是我国自然地理区划上的重要界线。在气候上,长城与中温带、温暖带的界线基本吻合。在作物分布上,长城是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分野,是二年三熟制和喜温作物的北界。(一)从长城走向看南北矛盾四社会经济的纬度地带性(一)从长城走向看南北矛盾四社会经济的纬度地带性(一)从长城走向看南北矛盾1919年,麦金德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文中将“心脏地带”与东欧的地缘政治意义归纳为三句名言:谁控制了东欧,谁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了世界。(二)经济文化中心的南北转移四社会经济的纬度地带性埃及印度中国古巴比伦纬度地带性转移是人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的重要形式。(二)经济文化中心的南北转移四社会经济的纬度地带性殷墟鱼骨西安半坡遗址动物化石四社会经济的纬度地带性美国农业分布(二)经济文化中心的南北转移四社会经济的纬度地带性(二)经济文化中心的南北转移五我国文化的南北差异在多样的自然环境下,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性格也差异明显,鲁迅说:“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在林语堂看来,北方人基本上是征服者,南方人基本上是商人。五我国文化的南北差异由于气候等条件的差别,我国南北园林建筑风格迥异。陈从周对南北园林风格有简要的概括:“南方为棚,多敞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前者原出巢居,后者来自穴居”,“故北国园林终逊南中,盖建筑以多门窗为胜,以封闭出之,少透漏之妙”。纵观我国民居屋顶坡度,从南到北逐渐减缓,到了河北平原,出现平顶民居。五我国文化的南北差异吊角楼云南瑞丽傣族民居五我国文化的南北差异无锡民居四川羌寨民居五我国文化的南北差异上海石库门陕西民居五我国文化的南北差异北京胡同江南水乡民居六地方性地方性:是指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性。引起地方性分异的局部因素主要是局部地形的差别、小气候的差别、岩性和土质的差别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不同的具体分异背景下,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演进方向和强度,但其中的某一方面可构成为主导的分异因素,支配着局部地区自然环境的分异,分述如下。六地方性(1)局部范围内地形的性质决定了不同地貌部位环境的差别。(2)小气候的形成起因于下垫面的局部差异,其中主要是地形的差异,不同坡向和坡度的地貌部位具有不同的日照和通风条件。六地方性(3)岩性和土质的差异也是一种地方性分异因素。(4)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作用是非常明显的。第二节地域综合规律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及多要素构成的特征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点。地理学属于综合科学,综合性与区域性做为地理学最基本的两大特点。地域综合规律从空间整体上对地理环境各要素进行综合研究。紧随地域分异规律之后,是地理学的第二个基本规律。地域综合规律是地域分异规律在地域上的升华,包括地理环境距离衰减规律和地理环境的区域系统规律等。第二节地域综合规律按传统的地理学综合观念,地理综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两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这是中低层次的综合研究;第二节地域综合规律第二个层次是地球表面的全部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这是高层次的综合研究。中低层次的综合研究分别形成地理学的一些分支科学,如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高层次综合研究实质上是人地关系综合研究,是地理学所特有的研究领域。“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三节地域发展规律第三节地域发展规律地域发展规律的本质说明地域分异和区域综合都有历史性、阶段性,都处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过程中。地理环境周期性发展规律、人地关系发展阶段性规律、区域发展规律、城市发展规律等是区域发展规律的核心。第三节地域发展规律人地关系总是发展变化的,以中国为例,中国的人地关系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1949年前的中国人地关系合理:如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女娲补天等,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环境的经验和愿望。公元前250年前后,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秦始皇元年修建的郑国渠为主,构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农田水利网,改善了当地气候条件对农业的制约作用。新疆吐鲁番一带坎儿井引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为干旱地区发展灌溉农业提供了可贵的水源。第三节地域发展规律失调:经过千百年来的长期破坏,黄土高原原有的大片森林被毁,不能涵养水分,遇到大雨并形成地表径流,整个黄土高原被七个的支离破碎。这使黄河变成泥浆翻滚的浊流,黄河成了闻名于世的“害河”,最终造成了几千年来黄河流域水旱灾害频率逐渐增加的严重后果。人们向大自然生态系统索取产品,应当恰当地处理好人地关系,以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为限度,用牺牲森林植被的办法来扩大耕地,增产粮食,发展生产,无异于杀鸡取卵,饮鸩止渴,贻害无穷。一、1949年前的中国人地关系第三节地域发展规律二、1949年后的中国人地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我
本文标题:第三章 地域分异规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658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