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将教学设计与反思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内容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中的第一课,站在整个单元的角度去看溶解的结构,这个单元的结构应该是建立概念——丰富概念——深化概念。单元在前两课中帮助学生通过固体在液体中的现象初步建立溶解概念。本课着重于对溶解现象的观察,能够判断某种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了,为后面研究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以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等知识提供感性和理性的基础。本课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比较观察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杯混合物的主要区别,发现溶解的主要特征:变成微粒,没有沉淀。活动二: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观察和比较,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活动三:用过滤的方法,分别过滤食盐、沙和面粉与水的混合物。指导学生严格按规范利用过滤装置进行实验,最后的交流,指向溶解的科学概念,期望学生对溶解从原来的“说不清楚”观察到能够说出主要特点:物质均匀、稳定的分散在水中,肉眼看不见,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学情分析:溶解是一种物质(溶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四年级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如把少量糖或者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都见过,甚至亲手做过。一部分学生也知道“溶解”一词,甚至已经在生活中使用它,但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什么是溶解,还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溶解。本课就要从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观察家对溶解现象观察、比较、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去,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的不同,发现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并通过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发展对溶解和不溶解本质特征的理解与认识。设计理念:本课是操作性很强的实验课,重点培养三种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描述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要想让学生对于溶解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概念的建立要紧紧围绕“颗粒的变化”进行。在设计中,我落实4句话:以颗粒变化为标准;以观察实验为手段;以多种验证为途径;以分类促进概念的提升。以颗粒变化为标准,是说在几次实验的时候,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和汇报时候,都要抓住实验中颗粒的变化来进行,以颗粒的变化来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以观察实验为手段,是指孩子对于“溶解”概念的原有认识的挖掘和提升都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实验和观察是课堂的中心任务。通过观察现象,唤醒学生的原有认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概念的提升和转化。以多种验证为途径,是说我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向光观察颗粒、沉淀、过滤三种方法帮助学生判断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以分类促进概念的提升,以多种验证为途径帮助学生判断面粉在水中更像沙在水中,还是更像盐在水中,实际上就是通过多种依据来进行分类。这样通过多个标本的比较分类,孩子们发现面粉在水中更像沙子在水中,最后交流更使学生对于溶解和不溶解的认识得到了提升。最重要的是,在本堂课,我要呈现给学生的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对概念——溶解和不溶解。通过“溶解”促进“不溶解”的认识,回过头来再通过“不溶解”进一步理解“溶解”的概念,这样才有利于为学生建构完整的全面的概念体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2、严格按规范利用过滤装置进行实验。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教学难点:1、比较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2、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示范指导,多体辅助,适当讲解。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配置好的糖水和盐水,1装水烧杯,1玻璃棒,1袋盐,过滤装置。为小组准备:3装水烧杯,食盐、沙、面粉各1袋,1玻璃棒,3张滤纸,过滤装置。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在家里的时候,我们都喝过汤吧?为了让汤的味道更加的鲜美,我们常常在汤里加一些食盐、味精这样的东西,那我们喝汤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消失了,看不见,没有了)像食盐、味精这样在水中看不见的过程,我们就说食盐、味精在水中溶解了。板书:溶解(字稍大一点)二、比较、观察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发现溶解特征。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放进水中就看不见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验证一下。1、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我们熟悉的食盐,还有沙子,大家请看,能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吗?(颗粒状)2、接下来,我们就把食盐和沙子分别倒入两个装有清水的烧杯中,看看它们的颗粒有什么变化?然后,我们再用玻璃棒搅拌一下,再看看。(注意:玻璃棒用过一次后一定要擦干后,才能再次使用。)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教师巡视)3、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观察到了食盐的颗粒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食盐在水中看不见颗粒了,我们就用ⅹ号表示。那沙呢?(能看见。)沙的颗粒在水中能看见,我们就用√表示。像沙粒在水中沉下去的过程,我们就称为沉淀,沙在水中出现了沉淀。)食盐在水中没有沉淀?(没有)4、小结:(指板书)食盐在水中看不见了,也没有沉淀出现,食盐在水中是溶解的,那沙呢?(在水中能看见颗粒,有沉淀出现,是不溶解。)啊,原来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谁可以再补充完整?(水还不能溶解一些物质)判断物质在水中溶解还是不溶解,有几个标准了?(2个)哪两个(能不能看见颗粒,有没有沉淀出现)还能不能有第三个标准呢?三、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深入探究。1、老师今天还带来了面粉,它能不能溶解在水里呢?你们猜猜看。2、面粉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同学们产生了不同看法,我们必须验证一下了。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面粉。我们先把面粉倒入水中,观察一下有什么变化,然后搅拌一下再看看,我们还可以把烧杯举起来,对着光观察。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有更多的发现。孩子们开始吧。(老师巡视指导)3、谁愿意说说,面粉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4、为了进一步证明,面粉在水中是不溶解的,我们把它们混合物中的面粉和水分离出来,好不好?四、过滤混合物,促进溶解概念的提升。1、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把已经混合在一起的面粉和水分离呢?2、今天老师就推荐一种分离装置:过滤装置教师演示:我们把滤纸先对折一次,再对折一次,沿着一条边打开,就可以放入漏斗中,但要注意,滤纸一定要紧贴漏斗内壁。我们在过滤时一定要注意:让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的内壁。过滤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投影打出)3、由于过滤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而我们的课堂时间有限,每个小组,只能过滤一种混合物,前面6个小组过滤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后面5个小组就过滤食盐溶液。孩子们,老师注意到,你们在过滤时遇到了很多的问题。谁说说,你们小组遇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这样?怎么解决呢?4、教师看到过滤完成后,请同学们坐好。现在我们就把滤纸拿出来,打开,看看滤纸上有什么?谁来说说结果?5、小结:原来判断物质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有两个标准,现在有几个标准了?孩子们,你们要判断物质在水中溶解有哪些条啊,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啊?要判断物质不溶解呢?五、归纳整理,课外延伸经过今天的探究,我们一定都有很多的收获,谁愿意来谈谈呢?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水还不能溶解一些物质,请同学们在课下调查一下,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板书设计:水能溶解一些物质食盐沙面粉能不能看见颗粒ⅹ√√有没有沉淀出现ⅹ√√能不能用过滤的ⅹ√√方法分离教学反思: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我感觉收获是丰厚的。一、本次教学活动我在课堂上突出了以下几点:1、真正落实4句话:以颗粒变化为标准;以观察实验为手段;以多种验证为途径;以分类促进概念的提升。课堂教学紧紧围绕“颗粒的变化”进行,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观察比较和描述,使学生认识到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并使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描述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2、不是为学生建构一个“溶解”的概念,而是为学生呈现了一对概念。对于“溶解”这一概念,在课前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大部分学生都知道食盐在水中看不见了,化了就是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但对于“溶解”到底是怎么回事,还不太了解,所以,课堂上,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描述食盐与沙在水中变化的异同,知道食盐颗粒在水中看不见了,没有沉淀出现,就是溶解了,而沙正好相反,沙的颗粒在水中是能看见的,而且有沉淀出现,那就是不溶解。这样一来,我不仅让学生对于“溶解”这一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更是帮助学生形成“溶解”和“不溶解”这样一对概念,以“溶解”促“不溶解”的认识,回头再用“不溶解”来进一步理解“溶解”的概念。在进行了过滤实验后,又让孩子们说说,你们要判断物质是否溶解有哪些条啊,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啊?要判断物质不溶解呢?更是让孩子们在概念形成后有一个反思过程,能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去解释概念。纵观整节课,这样的处理可以说是亮点和成功点,真正在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概念体系。3、以演示为主导,以讨论为辅助,帮助学生明确在过滤实验中规范操作的重要性。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在试讲时,我一直按初中过滤实验的操作要求来指导四年级学生,几次下来,发现这根本是不切实际的,而且过滤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三种混合物的过滤也是不可能的,为此,我费尽心思,终于想到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法。我来演示过滤比较难于完成的沙和水的混合物,并一边过滤一边强调操作规范,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指导,然后请每个小组的学生只过滤一种混合物,这样就初步解决了过滤时间不足的问题,在学生将混合物倒入漏斗后,我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过滤时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怎样解决?从而使学生明确怎样过滤才是规范的,正确的,更明确了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再一次过滤时相信孩子们就能比较规范的操作了。二、本节课在教学组织上和一些细节上还有一些欠缺:1、一些环节在处理上比较急躁,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本节课共有三个活动,尤其是过滤更需要很多的时间,多次试讲时,都出现了超时的问题,所以在上课时,为了避免再出现超时的情况,忽视了学生概念的建构过程。如:过滤概念的建构,设计中是先请同学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把已经混合在一起的面粉和水分离呢?本想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比如捞鱼食要用眼小的网才行,引导学生明确只有在滤网的空隙小于混合物中的固体颗粒的时候,才能让水通过而固体颗粒留下来,从而达到分离水和固体目的。但实际教学中,由于前面的活动耽误了一些时间,而且学生看到桌面上的过滤装置,直接提出了过滤的方法,我就直接进行了过滤混合物的活动,在对滤纸的介绍中让学生知道滤纸的空隙很小,只能让水能过不能让固体颗粒通过,这样也就没有达成通过学生以有认识帮助学生建立过滤的概念的目的,课后反思一下,我还是过于追求课堂的顺利进行,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学生的概念的建立过程,这在今后的课堂中是绝不能出现的。2、课前准备工作还是不够细致。在进行过滤实验时,学生要使用玻璃棒抵住三层滤纸一侧,引导混合物缓慢流进漏斗中,为此我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玻璃棒,但由于教学条件有限,我为学生准备的不是圆头标准的玻璃棒,而是平面的,有一些毛的,在做过滤实验时,有的学生使用了很大的力量,有的学生抵住的是一层滤纸一侧,还有的学生玻璃棒倾斜角度不对,玻璃棒直抵漏斗底,这样就造成了滤纸破了的情况出现,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根本不能为学生更换滤纸重新进行过滤实验,导致了4个小组没有完成过滤,没能亲自看到过滤的结果。这让我又一次感到课间准备工作的重要,如果我能把玻璃棒磨光滑,在过滤前再一次强调玻璃棒的使用方法,相信会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3、过滤实验的导入比较牵强,如何呈现有待进一步思考。课前,我发现学生对于“溶解”这一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知道食盐在水中看不见了
本文标题: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将教学设计与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812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