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最新整理-2018年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生物知识点汇编
第1页共30页2018年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生物知识点汇编第1章人的由来1、19世纪著名的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物种起源》提出:人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减少,草原增加),部分古猿下到地面进化为人类,在树上的进化为现代类人猿(包括:猩猩、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其中(黑猩猩)与人类最相似。2、人类进化的历程:森林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3、南方古猿学会直立行走对人类的意义:解放了前肢可以进行劳动和使用、制造工具,从而促进了大脑的发育。而直立人学会了用火又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又促进了大脑的发育。终于产生了语言,形成丰富的(语言),使互相之间能更好的(交流与合作)。4、露西为上图中的南方古猿阶段的化石,东非人和北京人化石为上图中的直立人阶段的化石。古人类化石“露西”少女生活在距今(300万)年前。5、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的分布在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6、森林的消失,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的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7、“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生活在距今175万年前,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8、生殖:人类新个体的产生要经历由(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通过(胚胎)发育形成新个体的过程。9、生殖系统的生殖器官:(连线)输卵管和输精管--------输送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阴茎和阴道--------精子排出并进入母体的通道子宫--------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睾丸和卵巢--------产生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并分泌性激素(雌雄激素)10、精子由(睾丸)产生,卵细胞由(卵巢)产生。第2页共30页11、胚胎在母体内发育的场所是(子宫)。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液体(羊水)中。12、人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13、(胎盘、脐带)是胎儿与母体(交换物质)的器官。14、人体胚胎形成和发育的大致过程是:受精卵→胚胎→胎儿→婴儿15、受精作用:精子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怀孕:受精卵植入子宫内膜,就是(怀孕)。胎儿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排出(二氧化碳)等废物。分娩:怀孕到第38周(266天)时,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排出的过程叫做(分娩)。16、(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显著特点,另外(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也明显增强。17、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的发育),(性意识)也开始萌动,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努力学习,健康地度过这段金色年华。18、男性最主要的生殖器官是睾丸(作用: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女性最主要的生殖器官是卵巢(作用: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19、精卵结合的部位是在输卵管,形成了受精卵,意味着新生命的诞生20、受精卵形成后开始分裂和分化,首先形成多细胞的胚泡→胚胎→胎儿(8周后的胚胎)→产出后叫婴儿。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胎盘。21、进入青春期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也开始发育,并出现羞于启齿的生理现象,男性进入青春期的标志是出现首次的遗精;女性进入青春期的标志是出现首次的月经。女性比男性进入青春期的时间早2年,此时男女生的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加,大脑结构复杂,是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22、第二性征是指除了生殖器官以外的男女特有的征象。如:男生的喉结、胡须、声音的变化;女生的乳房、声音、骨盆的变化,它们是受性激素的控制而表现出来的。第2章人体的营养23、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都来源于(食物)。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24、食物中的六大营养物质是:1)糖类:(直接供能物质)。如葡萄糖、蔗糖、淀粉等,2)脂肪:(储备的能源物质)。质量相等的各种物质,脂肪释放能量最多。第3页共30页3)蛋白质:人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可提供能量。4)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也不为人提供能量,种类很多,需要量很少,一旦缺乏,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甚至患病。缺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干眼症等,多吃动物肝脏、胡萝卜;缺维生素B1---------易患神经炎、脚气病、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多吃黄豆、谷类;缺维生素C-----------易患坏血病、抵抗力下降,多吃蔬菜(辣椒)、水果(猕猴桃)缺维生素D-----------易患佝偻病、骨质疏松等。多晒太阳。5)水: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有利于营养物质的运输和尿素等废物的排出。6)无机盐:缺钙:儿童易患佝偻病(鸡胸、X形或O形腿),中老人特别是妇女易患骨质疏松症;缺磷会引起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等;缺铁性贫血(乏力、头晕等);缺碘易患地方性甲状腺肿,儿童的智力和体格发育出现障碍;缺锌使生长发育不良,味觉发生障碍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25、食物中含有的六类营养物质为: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26、既能构成细胞糖类(包括淀粉):主要功能供能又能提供能量的脂肪(如动植物油):主要功能备能蛋白质:主要功能构成细胞27、可以构成细胞,但不能提供能量的营养:水和无机盐⑴水:约占体重的60~70%作用: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而蛋白质为重要成分)、参与各项生命活动⑵无机盐:如钙、磷、铁、碘、锌等,缺乏容易得一些疾病①缺钙:儿童易得佝偻病,老人或妇女易得骨质疏松症②缺铁易得:缺铁性贫血③缺碘:成年人易得地方性甲状腺肿,儿童易得呆小症④缺锌:生长发育不良,味觉发生障碍⑤缺钙和磷:骨骼和牙齿发育不良28、既不能构成细胞又不能提供能量:维生素。人体每日需要量很少,但作用重要。维生素A:来源:肝脏、鱼肝油、胡萝卜(不含维生素A,但含胡萝卜素可转化为维生素A)缺乏症:皮肤干燥、夜盲症、干眼症维生素B1:来源:豆类、谷物、糙米(既粗粮)缺乏症:神经炎、脚气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维生素C:来源: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缺乏症:坏血病(既:皮下、牙龈出血)第4页共30页维生素D:来源:肝脏、鱼肝油、鸡蛋缺乏症:佝偻病(儿童易得)、骨质疏松症(老人妇女)29、膳食纤维(第七类营养素):不能消化。利排便,预防肠癌、高血脂。来源:粗粮、蔬菜、水果30、健康食品:①豆类、牛奶含蛋白质、脂肪、铁、钙均比较多;②动物肝脏含维生素A、维生素D、铁和锌都比较多。31、补钙同时应同时补充点维生素D(可以促进对钙的吸收)可增加疗效。第二节消化和吸收32、消化: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分子大)、(结构复杂)的(有机物),进入消化系统后,逐步(分解)成(简单)的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的过程,就是(消化)。如淀粉分解成(葡萄糖)、脂肪分解成脂肪酸、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等。33、(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器官),也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其环形的皱襞表面的(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的内表面积)。34、(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35、(肝脏、胰腺、唾液腺)都位于消化道外是大消化腺。(胃腺和肠腺)都位于消化道内是小消化腺。(前列腺、甲状腺)不是消化腺。36、(葡萄糖,氨基酸,水、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可以(被人体吸收)。37、淀粉在(口腔)中开始消化,口腔中有唾液腺,分泌唾液淀粉酶;蛋白质在(胃)中开始消化,胃腺分泌胃液(含有盐酸、蛋白酶);脂肪在小肠中开始消化,肠腺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肝脏分泌的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没有消化作用;胰腺分泌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38、下图中的曲线表示食物通过消化道时,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被消化过程中数量的变化,请分析并回答:(l)曲线甲表示(脂肪)的消化。(2)曲线丙表示(蛋白质)的消化。(3)曲线乙表示(淀粉)的消化,这种物质消化是从(口腔)开始。(4)这三种营养物质在[D](小肠)中都可以被消化,(5)C中含有的消化液有(盐酸和蛋白酶),D中含有的消化液有(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39、经常酗酒(最直接)伤害的消化器官是(胃),最终由(肝)分解。40、一颗西瓜种子的历险记:(口腔)→(咽)→(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肛门)。41、探究实验: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了三种处理:①将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1号试管中充分搅拌;②将馒头碎屑与清水放入2号试管中充分搅拌③将馒头块与唾液放入3号试管中不搅拌。第5页共30页(1)提出问题:馒头变甜是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吗?作出假设: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2)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时,应选取(①和③)两组作对照。以“唾液”为变量时,应选取(①和②)两组作对照。(3)若将3支试管都放入37℃左右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滴加碘液。看到的现象是:(①号试管中的物质遇碘不变蓝)而(②和③试管中的物质遇碘都变蓝(4)由此得出的结论是: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三者都有关系。(5)这项探究实验中①是实验组,②和③都是对照组。且②和③之间没有比较的必要。42、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43、做到合理营养:要按“平衡膳食宝塔”摄食;按时进餐,早、中、晚三餐摄入总能量分别为30%、40%、30%;不偏食;老年人少吃盐可防高血压。发芽的土豆有毒不能吃,水果蔬菜要用水浸泡、冲洗后再吃,要买经过检疫的肉制品。密封食品不能过保质期。44、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7个器官)和消化腺(5个器官)㈠消化道:包括口、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㈡消化腺:⑴位于消化道外的大腺体(有导管):唾液腺(分泌唾液消化淀粉)、肝脏(分泌胆汁消化脂肪)、胰腺(分泌胰液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⑵位于消化道内的小腺体(无导管):胃腺(分泌胃液消化蛋白质)、肠腺(分泌肠液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45、消化道部分:①口腔内有:牙齿(咀嚼食物)和舌(搅拌食物)②咽、食道:食物的通路③胃(主要作用:暂存食物、也可消化和吸收)④小肠(起始部分称为十二指肠):(作用:进行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⑤大肠(上有盲肠,其上又有阑尾):形成粪便,也可吸收⑥肛门(排出粪便)46、消化方式①物理性消化→牙齿咀嚼、舌的搅拌、胃肠的蠕动、胆汁的消化等②化学性消化→分泌消化酶把大分子物质→小分子物质47、消化过程:①淀粉口腔唾液淀粉酶麦芽糖小肠肠液胰液葡萄糖②蛋白质胃胃液多肽小肠肠液胰液氨基酸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的分泌滴加碘液是否变色1号√√√不变色2号√√×变蓝色3号××√变蓝色第6页共30页③脂肪肝脏胆汁脂肪微粒小肠肠液胰液甘油+脂肪酸④水、无机盐、维生素为小分子物质不用消化,直接吸收到血液48、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主要在小肠中进行49、直接开口于消化道(既无导管)的消化腺为胃腺、肠腺。最大的消化腺为肝脏50、能消化的器官:①口腔(淀粉→麦芽糖)②胃(蛋白质→多肽)③小肠(各种食物)51、淀粉最初被消化是在口腔,蛋白质最初被消化是在胃,脂肪最初被消化是在小肠。52、特殊的消化液:含有多种消化酶消化液是肠液、胰液;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53、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①面积大:长、内表面有皱襞和绒毛增大了面积。②壁薄(3种)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壁、绒毛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54、小肠适于消化的特点:①面积大②消化液多(3种)(肠液、胰液、胆汁)55、消化器官中,既能消化又能吸收的是胃、小肠;只能消化不能吸收的是口腔;只能吸收不能消化的是大肠;既不消化又不吸收的是咽、食道。56、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化学性消化。利用的是淀粉遇碘液变蓝的原理来检验:⑴1号试管可作为2号试管的对照,其中变蓝的试管是1号。原因:淀粉遇碘液变蓝不变蓝的试管是2号。原因:唾液淀粉酶把淀粉分解了⑵把试管放在37℃温水中,是模拟的人体的温度。此时酶的活性最强高温会破坏酶的活性,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⑶若在1号试管中加入馒头碎屑,2号加入馒头块
本文标题:最新整理-2018年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生物知识点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837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