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电子商务 >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学课件
——(东晋)陶渊明——关于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田园诗人。少年时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做过几任小官,41岁离职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两大题材:咏怀(慷慨悲愤)田园(洁身自好);两大灵魂: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田园诗派的开拓者。陶诗的风格:质朴、平实、清新、自然。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心远”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心远”:是一种远离尘世、自得自乐于自然的隐士心境,也是追求自由的隐士情怀的表露,更是一种遗世独立的人格魅力的体现,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晋书·陶潜传》:“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回去吧归去来兮辞助词,无实义语气助词回去题解辞是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①句式散化,重在抒情,一般押韵。②两句一组,四句一节。③六字句为主,一般每句三拍。文体简介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辞和赋的区别:辞重抒情;赋重铺陈。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我家境贫困,耕田植桑不够用来供给自己(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储存的粮食,维持生活所需要的东西,(我也)没有得到它的办法。亲戚朋友经常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求官又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我的叔父因为(看到)我贫困艰苦(就加以推荐),于是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在那时,战乱还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距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请命要了下来。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但)没几天,思念田园,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是勉强做作所能够改变的;饥冻之事虽然是急迫,但违背自己本心(更会)使我受到双重的痛苦。我曾经做过一些事情,(但)都是为了口腹的需求而勉强驱使自己;于是烦恼得愤懑不已,感到自己非常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心情悲痛,希望立刻就去奔丧,于是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在官位上做了八十多天。趁着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写了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文本解读读完序,请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写作时间背景(出仕经历,辞官原因)文本解读读完序,请思考:◎辞官皆是为哪般?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壹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贰怅然感慨,深愧平生之志;叁寻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肆心志难遂chóuchàngyáng熹微zūnshāngmiǎnjiǎoxiùyìhuányǎotiǎohuánggāozhàokē正音惆怅飏xī樽觞眄庭柯矫岫翳盘桓棹窈窕遑遑皋文中的韵脚字第一段:①uì韵,韵脚是:“归”“悲”“追”“非”②ì、uì韵,韵脚是:“衣、微”;第二段:①un韵,韵脚是:“奔”“门”“存”“樽”②an韵,韵脚是:“颜”“安”“关”“观”“还”“桓”;第三段:押ou韵,韵脚是:“游”“求”“优”“畴”“舟”“丘”“流”“休”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让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我悔悟过去的错误无法挽回,但在未来的岁月中还可补救。实际上我入迷途还不算远,已觉悟到现在回家为正确的而过去做官是错误的。船在水面上轻轻地飘荡着前进,和风徐徐吹拂着我的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遗憾晨光朦胧天不亮。文本解读读第一段,请思考:的陶渊明如何表述自己归去的缘由?田园将芜壹心为形役贰心志难遂◎归途中的陶渊明心境如何?田园将芜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自责自悔自恕、自醒文本解读齐读第二、三段,请思考:后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陶潜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了么?他的心情如何?用一字概括。自醒“欣”(二)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于是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家僮欢快地迎接,幼儿们守候在门庭。院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和菊还是原样;带着幼儿们进了屋,美酒已经满觞。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我拿过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看庭院中的树木使我很开颜。倚着南窗寄托我傲然自得的情怀,知道这狭小之地反而容易使我心安。小园有门却经常关闭着,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兴味无穷;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向着远方眺望。云气悠闲自在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阳光暗淡,太阳即将落山,我手扶着孤松,徘徊流连,不忍离去。文本解读齐读第二段,请思考:陶渊明回到家中,发现家中境况如何?衡宇三径就荒有酒盈樽容膝(之屋)清贫困窘文本解读齐读第二段,请思考:面对如此境况,诗人又有何感受?审容膝之易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安贫乐道孤傲不俗文本解读小确幸微小而确实存在的幸福文本解读读课文,请思考:小确幸陶渊明的体现在何处?(三)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回去吧!让我跟外界断绝交游。他们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说说知心话使我喜悦,弹琴读书可以让我快乐,消解忧愁;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巾车,有时划着孤舟,既可以探寻那幽深曲折的沟壑,也可以走过那道路崎岖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而流,我羡慕万物各得其时,感叹自己一生将要结束。人情之乐农事之乐出游之乐所见所感田园之乐文本解读小确幸陶渊明的体现在何处?归途之乐壹抵家之乐贰涉园之乐叁交往之乐肆伍出游之乐(四)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算了吧!寄身于天地之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何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之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美好的时光,我独自外出,有时扶杖除草助苗长。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面对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应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以天命为乐,还犹疑彷徨什么呢?良辰美景触发了陶渊明何种幽微的情绪?传递出怎样的人生观?文本解读齐读第三、四段,请思考: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安贫乐道乐天知命超然物外自责自悔(1段)自安自乐(2、3段)乐天安命(4段)居家之乐(2段)户外之乐(3段)室中之乐园中之乐感情线索人情之乐农事之乐出游之乐总结:叙事线索是: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抒情线索是:自责自恕—自安自乐—乐天安命。合作探究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全篇进行探讨。合作探究这是一种逃避,一种远遁,同时也是一种对现实叛变的姿态,他们的行为反证着现实的黑暗。这里固然有逃避伦理责任的味道,我们也尽可以批评他们把世界及世界上可怜的百姓毫不怜悯地拱手给暴君乱臣而独善其身,但孤单的个人在那个时代实际上也只有这一条路。他们不能改变社会的肮脏与险恶,但他们以自己的行为标示出一片洁净与宁和;他们不能反抗普遍存在且不可动摇的专制与黑暗,但他们在山水田园中保持了自己的自由的个性。这种洁净这种自由个性不绝如缕的为中华民族提供理想生活的范式,从而使人知道在“践踏人侮辱人不把人当人”(马克思语)的专制之外还有别样的生活,从而带着希望去反抗现实,追求未来。这就是他们的价值之所在。隐士文化:是古代正直文人因失意仕途或不满浊世等,而采取的避世的一种人生态度,他是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高洁人格体现。隐士情怀:厌恶官场,蔑视权贵保洁守志,固守穷节淡泊明志,闲适自在娱情诗酒、躬耕田园知天乐命,不忘思忧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孟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后世影响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或厌倦官场时,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士大夫的精神家园问题探究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一条归隐田园的道路?1.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恬静的田园生活。2.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作者既不愿卖身求荣,又不愿服食求仙,顺乎自然、乘化而归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3.作者显然是经过大彻大悟之后才作此决定的。“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过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我们知道,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作者的形象: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安贫乐道,超然物外,有着高洁志趣的形象。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崇尚自然、淡泊明志闲适自在、躬耕田园、不流世俗、超然旷达、乐天知命真正的中国文人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屈原因美政不得施行而沉尸汨罗;李白一生率性追求终以捞月赴死;王国维为
本文标题:《归去来兮辞》优秀教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856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