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分析报告
1**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分析报告1**镇概况1.1自然环境1.1.1地理位置**镇地处杭州市西北郊,北接德清,西与安吉、临安隔山相望,距杭州市中心42公里,地处东经119.9°,北纬30.5°。现下辖虎山、王位山、青山、赐璧、清波五个行政村,地域面积为58.5km2。1.1.2地貌与地质构造**镇地貌是浙西中山丘陵向杭嘉湖平原的过渡前缘,属于我国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湿润常绿阔叶林地带,海拔36米至726米之间,地势北部高,东、西部为中、低山丘区,中部和南部为丘陵和河谷平原。地质构造属江南谷陆台式地质。1.1.3气象气候**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长,春秋短,日照时数长,雨量充沛,温暖湿润,春夏季雨热同步,秋冬季光热互补。平均日照时数为1850小时,年平均温度为15.2°,无霜期235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1530毫米。1.1.4水文特征境内主要有**大溪,上接鸬鸟溪、百丈溪两支流,自西北向东南经清波村再接青山溪、赐璧溪穿越全镇,注入北苕溪,镇内全长10公里,属山区溪流。1.1.5土壤条件全镇土壤分为红壤土类、黄红壤亚类,按土壤分为丘陵、谷地土壤,山地峡谷土壤和山地土壤,总面积5715公顷,海拔650米以下的丘陵坡地占总面积的83%,耕地占13.9%,主要分布在**大溪两岸的河谷、丘陵岗坡、山地缓坡及沟谷地带。21.2资源条件1.2.1土地资源全镇土地总面积5855公顷,耕地面积919.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0%,人均耕地面积为0.0679公顷,略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耕地0.053公顷的生存空间警戒线。1.2.2水资源全镇水域面积140公顷,地表水资源总量为23800万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17583立方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8倍。建有1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两座,2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两座,分别为王位山上坑塘水库,硖石弄水库,赐璧村荷花塘水库,青山村赵家弄水库。另有1万立方米以上的山塘水库30余座。1.2.3森林和动植物资源全镇有山林面积4157公顷,其中用材林1443公顷,竹林2521公顷,经济林193公顷,活木蓄积量27422立方,毛竹立竹500万余株。森林覆盖率为71.9%,城镇绿化覆盖率高于15%。全镇森林植被分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灌木林和竹类四个植被类型组,其中竹类植被为最。主要植被种类为杉木、松木、竹子(毛竹、早鸡竹、淡竹等)、青梅、板栗、梨、杨梅、柿子、樱桃、桃、枣、稻、茶等丰富多样的植被类型,据统计全镇各类植物达400余种。**镇野生动物主要有鸟类、爬行类等,共计200余种,还有数百种昆虫。全镇动植物资源丰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资基础。1.2.4旅游资源**镇属天目山脉的丘陵山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名山、秀水、河道、生态、特产为特色,以优质环境空间为优势,以王位天风、石扶梯古道、**河道、龙湖山水、峡谷景观、山地度假休闲及农业观光、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集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娱乐康复、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休闲度假区。1.3人口现状2006年末,全镇常住人口为13536人,人口密度为231人/km2,其3中非农业人口935人。镇区人口3292人,占总人口的24.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计划生育率为98.5%。1.4环境现状1.4.1大气环境2006年,全镇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优良,常规监测项目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TSP)等指标达到一类标准,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1.4.2水环境**镇境内的地表水主要为**大溪,根据区保局的监测,水环境各项指标达到GB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石扶梯水库、龙坞水库、高村东溪、赐璧溪、老虎山等水质常年达一类水标准,符合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4.3声环境镇区环境噪声质量较好,环境噪声昼夜平均等效声级为48.7分贝,噪声污染指数值为0.649,属较安静等级;从时间分布看,夜间声环境质量好于昼间声环境质量。1.4.5污染治理情况**镇的工业企业方面,造纸厂已建立废水循环处理工程,做到了达标排放;水泥厂和砖瓦厂被列入关停时间表;工业废弃物主要是煤渣,全部清运到砖瓦厂再作制砖材料,无二次污染;王位山村、清波村还存在两家建材企业产生较大烟尘,这是目前全镇最主要的污染源。在农业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污染防治:推行了生物防治和无公害栽培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农田秸秆作为竹园保温材料回用或还田,做到了资源的再利用;但是农药、化肥、养殖污染仍旧存在,是下一步治理的重点。生活污染主要来自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全镇设立了垃圾箱(桶)600余只,雇佣了环卫保洁员45人,对农居点和居民的生活垃圾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处理:政统一管理,定点堆放,统一收集,集中处理。2003年全镇清运垃圾总量3105吨,新建农村三格式化粪池1716只,卫生户4厕普及率达90%。街道及农村基本消除白色污染,农村面貌焕然一新。1.4.6生态环境2001年底**镇开始创生态镇建设;2002年全面推进村镇环境综合整治,2003年通过区级“双整治”验收;2004年加强村庄综合整治,积极实施城乡一体化工程,有两个村通过了杭州市级整治村验收,一个村通过区级生态村验收。2003年通过实施青山溪小流域治理项目在全镇拉开生态农业发展的序幕,使全镇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1.2经济发展现状**镇自2005年实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创新为源动力,坚持“生态经济立镇、工业经济强镇、繁荣三产兴镇、特色农业富民”的基本思路,整体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营造绿色**,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突出重点,营造特色,强化示范,全面带动”,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扎实推进实验区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2.1工业发展现状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逐步加大新思路、新技术的引进,促使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杭州斯凯菲尔技术有限公司、杭州诺富特丝绸织造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多家科技型、环保型外资企业落户**,发展后劲十足,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发展经济、追求经济效率的前提下,坚持“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增长模式,高效、循环的利用资源,不仅要维护目前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要不断增强其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能力,使可持续发展建立在可靠基础上。2006年,全镇实现工业产值14.93亿元,比上年增长21.32%。工业利税8270万元,规模企业产值达到5.78亿元。随着斯凯菲尔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进驻**,**镇的工业企业在结构转变、清洁生产、生产效率方面都大大前进了一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根据规划,**镇的工业企业将逐步移至城镇内的工业区块,从而实现工业的集约化。这一方面优化了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发展区域5经济优势,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和污染的集中整治。工业生产性投入1.21亿元,自营出口500万美元,完成合同外资864万美元,到帐外资78万美元,完成外贸出口交货值1.3亿元。工业区块建设进展顺利,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明显,规模企业由05年的9家增加到21家。1.2.2农业发展现状注重建立贸工农综合经营模式,延长产业链条,实现贸工农一体化、种养加工一条龙格局,使生态产品得到进一步增值,使实验区建设从内涵上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密切结合起来。2006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45亿元,同比增长20.8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综合生产力显著提高。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大力建设品牌农业,重点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竹乡本鸡”被评为区知名商标,“王位山茶叶”、“竹乡本鸡”通过有机食品认证。1.2.3三产发展现状2006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16亿元,同比增长21.36%。目前,**镇为促进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投资1500万元的青山村王母休闲农庄工程正在建设中;位于清波村的75亩人才公寓、商品房项目已进入挂牌招投标阶段,即将动工建设;**林场度假酒店、旅游房产项目正在报批立项;一批连锁超市和中档宾馆建成开业,硖石弄水库休闲农庄开始试营业,其他一些农家乐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之中。1.3社会事业发展状况近年来,**注重社会全面和谐发展,重视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的共同进步,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取得了显著成效。坚持“科教兴镇”,投入290万元启动了**中心幼儿园的新建工作;坚持质量办学,普高升学率达到95%,其中重点线上线率30.7%,**中学通过了省级示范中学的验收,**小学和幼儿园通过了市级示范学校的验收;坚持齐抓共管,积极开展“平安校园”的创建活动。卫生事业深入发展,建成镇、村两级公共卫生管理网络,投入30万6元对原卫生院大楼进行改造,**镇卫生院顺利转型成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爱国卫生工作成绩显著,先后通过了**区和杭州市卫生镇考核验收,成功创建省级卫生村1个,区级卫生村3个,吴四坊社区成功创建杭州市和谐社区。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力度,全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827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215人;认真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达到99.2%。72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2.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科技部、外交部、教育部、民政部等有关部门制订的《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提出了我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实现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是实现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等持续、稳定、均衡、有序地发展。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内,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科技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动态开放的复杂巨系(PREEST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其三个原则,即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提出我国将在六个领域推进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方面,要按照“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的动态调整原则,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全方位逐步推进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初步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体系。社会发展方面,要建立完善的人口综合管理与优生优育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体系、劳动就业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大幅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灾害监测预报、应急救助体系,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资源保护方面,要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矿产、海洋、气候、矿产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8平。建立重要资源安全供应体系和战略资源储备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民经济建设对资源的需要。生态保护方面,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环境保护方面,要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展流域水质污染防治,强化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强重点海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环境保护法规建设和监督执法,修改完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环保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环境合作,在改善我国环境质量的同时,为保护全球环境做出贡献。能力建设方面,要建立完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媒体,全面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监测评价系统,建立面向政府咨询、社会大众、科学研究的信息共享体系。2.2建区的有利条件1.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自古以来就是浙
本文标题: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分析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858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