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国学名家楼宇烈教授讲述中国佛教史
【龙泉之声】中国佛教史的启示1中国佛教史的启示-------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讲授地点:北京龙泉寺讲授: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根据【学诚法师的博客】()相关内容整理。第一讲相关报道为了丰富信众的知识结构,开拓弟子们的视野,学诚法师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资深教授楼宇烈先生来龙泉寺给僧俗二众做讲座。1月16日,楼教授在春节前百忙中,进行了“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的第一次开讲。学诚法师开场时介绍楼教授是一位在学术界与宗教界都相当受尊崇的元老级的人物。楼教授有很高的佛学理论造诣,参访很多的佛学院、寺庙,并受邀出席各种佛教方面的研讨会等,他在学界和教界讲课,一直很受欢迎。9点钟讲座开始,楼教授从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受到科学与物质主义影响,现代人役于物,精神变得匮乏不安并对自然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楼教授指出,科学发展要有一种伦理观念,呼吁东西方都要重新思考人与天、人与地的关系,思考天地人三才的关系。基督宗教、中国儒家以及印度佛教这三种关于生命来源的探讨,呈现出不同思考方向与发展。西方自十五世纪文艺复兴,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到近代科学推动工业革命,人变成了世界的主人,不听命于自然、天地,产生一连串“异化”的过程。因此,要重新回归人文思潮,重建新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在中国。楼教授说,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多元并存,和而不同。先秦诸子百家到了汉代只剩下儒、道、墨、法、名、阴阳六家。汉末,只剩儒、道两家,此时,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进相互交流、融合。儒释道三家兼容并蓄,隋唐时代,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形成“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三教配合的架构。“儒、释、道”三家成为中华文化三根支柱流传延续迄【龙泉之声】中国佛教史的启示2今,存在有三种条件:一、坚持自己的主体性;二、善于吸收其他文化;三、适应时代做出自我调整。谈到佛教中国化问题,经常会引起误解。楼教授主张,与其说佛教中国化,不如说佛教“本土化”。佛教适应了中国本土环境,讨论问题都是原来的佛教教义问题。楼教授认为,不该从佛教是否借用儒道名词概念表述,来判断佛教根本教义与理论是否发生变化来看,用这些名词不代表用儒道思想理念替代原来的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后作出调整,其观念与传统中国文化有内在契合,所以可以生根。现代西方研究方法,科学方法强调“客观性”与“还原”。楼教授认为,历史、哲学、宗教很难完全站在客观立场。像是佛陀诞生时期,圣严法师统计有七十多种说法,时间从公元前一千年到公元前三百年,中间差了好几百年。谈到佛教历史、文献、典籍,要掌握读的方法,楼教授以《六祖坛经》转法华,不被法华转,强调根本宗旨不能忘掉。楼教授还曾经根据此公案,做了一个对联:读书贵得义,要在能转法华悟道成平常,不离穿衣吃饭最后,楼教授以佛教所有名相都是假名施设,并介绍表诠(从正面作肯定的表述)、遮诠(从反面作否定的表述)两种表达方式做结尾。楼教授自谦地说,今天讲座尚未进入正题,然而其格局高度已涵盖整个中国佛教的沿革与信仰自觉,谓以“说古鉴今、古为今用”作为“中国佛教史”系列开篇。两个多小时的讲座结束,楼教授回答了听众提问。问一、佛教如何看待入世和出世问题,其中有对立或统一吗?或者是有取舍?或者真正可以达到你们所说的成佛、超越三界?(分别问学诚法师、楼教授)学诚法师:这个问题刚才楼教授都说过了,佛教的根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义”,佛教对社会的价值回应了佛教它自身的价值。楼教授:这个问题对佛教有点了解,不能说没了解,没了解不会提这个问题,那么有点了解,但是又没有完全了解,经常会提这样的问题。(众笑)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存在着对佛教的一个了解的程度的问题,佛教在早期是比较强调要离开社会,出家,出家就是因为生活的这个家问题太多了,给我们的染【龙泉之声】中国佛教史的启示3污得太厉害了,所以要得到解脱,就要离开这个家,出家。但是慢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呢,他并不是出家就能解决问题,出了这个家,他还得进那个家,是吧,因为一个家嘛,在我们现实世界的这个大家小家,你出家去过修行的生活,其实也是一个家,那么这个家是不是能够把全部问题都解决呢,也不对,也不一定能够都解决,何况还有许多舍不得出家,但特意要求得心灵的宁净,那怎么办,佛教应该是有一种慈悲的心肠,你要上求菩提,还要下化众生,你让每个人都出家,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佛教后来的发展,尤其到了大乘佛教,就把出家和在家这个修行给统一起来了,尤其告诉在家的信徒,要自净其意,并不一定就要采用出家的这样一种方式,而是要更积进的在你的生活中间去转变你自己的生存的状态,这一现实就不是一个逃避的问题,而去面对它,去转化它的问题。所以在维摩诘经里有一句话:‘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也就是你能够真正地认识到世间性空,我们一天到晚是被这个现象世界、虚幻的世界在摆布,认识到这些虚幻的本质是清净的,是没有那么多差异的,都是平等的,都是缘生的,缘起的,那么认识到这一点呢,他就能够放下了吗?他就不用出世了吗?是吧,也正因为这样的,所以说烦恼之外是没有菩提的,所以摩诘经里面也讲了,烦恼即菩提,或者说烦恼与菩提不二,所以到了大乘佛教已经把这个问题应该说解决了,不是把出世和入世对立起来,而是把出世和入世统一起来,不仅在家的信众要面对,不是回避,而且出家的信众也要关怀,关怀这个世界,所以这个宗教都在起一个导师的作用,引导的问题,可能有人又会提出来了,我前世造的孽,所以你现在的生存的状态,就命定了,即然你自己造的因,你受的报,那是一个积极的状态,推荐大家去看看《了凡四训》。”问二:您今天讲了基督教、佛教,请问您本人是什么信仰?楼教授:问到我有什么信仰?我当然有信仰了,我的信仰呢可以说不是单一,通过我对不管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作为一个人,就是要保持人格,信仰就是要铸造一个人格,人跟天地打交道,生活在天地中间,我们人又是跟其它的生命,从一个角度来讲是没有差异的,作为一个人呢,他有兽性的一面或者动物性的一面,又有人性的一面,所以人的一生,我认为就是人性跟兽性之间在较量,人性不战胜兽性的话,兽性就会战胜人性,那你就不成为一个人了。所以孟子讲:人跟禽兽之间的差别就是一点点,“在几希也”,差别在哪里?人有自觉和自律,我【龙泉之声】中国佛教史的启示4记得是在前年,四川发生地震,龙泉之声去采访我,我当时就讲这样的一句话:天地给人以最大的自由,万物中间没有比人再自由的了,人是在天地万物中最自由的一类,因此人也就应该有最大的自觉和自律。天地对其它的万物都有某一种束缚,只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自然给它规定了,规定死了。人呢?你动物不让它睡觉不行啊,只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人几天不睡觉也可以支撑下去,这样行吗?这样就把你身体搞垮了。所以养生的第一条就是饮食要有节,起居要有常,这样才能够把身体养好,确实天地给你,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没有不能吃的动物。可动物呢,有的只能吃这个,有的只能吃那个,有的动物即使是杂食,它也没有像人那么自由,人可以生吃还可以熟吃,动物没有熟吃的吧?它也没法熟吃啊!动物受到很多很多自然给它的规律性,人给他最大,自己不自觉自律,人跟动物一样,所以人格的塑造是人一生中间最重要的。人格怎么塑造呢?我是吸收了至少儒释道三家,要回归人自然,我们讲回归人的本来面貌,这是佛家讲的。道家回归婴儿,儒家讲什么?要保持赤子之心。我们一到这个社会上就不知道我自己了现在我找回我自己。我要保持一棵赤子之心。我要像一个婴儿一样,我要回归我的本来面貌,什么面貌?自性本来清净,原无烦恼嘛!这是禅宗最上乘的第一教导。所以我的信仰,做人就做一个真正的人做本来面貌的人,做赤子之心的人,要做像一个婴儿一样,没有这样的那样的杂七杂八想法的人。学诚法师最后总结时说:“楼教授从西方文化到东方文化,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从佛教的历史到佛教的现在都涉及到,并且提出了知识的两大类:科学的体系、人文的体系。从人文的体系里面强调了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科学知识体系里边指出了种种的不足、偏差,同时告诉我们如何来读佛教的历史,读佛经的两种方法遮诠和表诠,读书贵在得义,以古鉴今,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了解、学习中国佛教历史的方法。他也指出了社会上面一般所说的原生态、客观、还原,这些方法也不是唯一的好方法,这本身也不是最好的一种方法,这些都是告诉我们读经、读史的要领,不仅读佛教的历史,社会的历史也同样如此,也指出了现在社会上面传统文化的种种的一些迷惑,所以我觉得今天这个课非常的好,也为我们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机会请楼教授给大家讲课(掌声)。楼教授从他几十年来的研究,并且从哲学的高度研究佛教文化,视角是非常的独特和宽广,对于我们有佛教信仰的人来讲,是有非常好的帮助,我【龙泉之声】中国佛教史的启示5们再一次感谢楼教授!”(热烈掌声)【龙泉之声】中国佛教史的启示6中国佛教史的启示——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第一讲尊敬的学诚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有这样的机会到龙泉寺,在刚刚建成的道场来做一个讲座。龙泉寺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寺庙。凤凰岭,在北京地区也是一个风水非常好的地方。过去是很多的修道人静静修道的地方。现在,学诚大和尚在这把它恢复起来,而且把它发扬起来,搞成这么一个庄严的道场和这么好的讲堂。刚才,学诚大和尚还跟我讲,今后龙泉寺要在传播佛教文化、以至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东方传统文化这方面,要做更多的工作,我听了以后非常得振奋。从现在整个的世界局势来看,近几百年来,西方文化占了主导的地位。可以说是,在整个的世界范围之内,构成了一个冲击,对于传统文化,可以说有很多方面都被西方文化的潮流给洗刷掉了。那么,我们想一想,人类的文化,一些古文明国家,都有五、六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也是五千年的古国,而且,有文字记载以来,我们现在能够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商朝的,到现在也有3000多年历史了。难道3000多年的文明就比几百年的文明差吗?几百年的文明就能把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冲击掉吗?我想是不行的。而且,从这几百年,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文明的主导下面,结果是给我们整个人类一方面带来了物质生活方面的提升,另一方面,给我们精神生活带来了很多困惑。人,难道就应该这么活着吗?就为了物质而活着吗?其实,人类诞生以来,几千年的努力,都在让人怎么样和动物区别开来。可是这几百年的文化,在很大的程度上,又让我们重新回到动物那方面去。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个其实在100年以前,这个苗头已经出现了。当时,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们感觉到人的自我越来越丢失了,人越来越成了机器的奴隶。我们如果看看100年前的那些西方的一些学者,包括中国的一些学者,他们的文章都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就是说,人不能成为机器的奴隶。那么,人成为机器的奴隶的背后,隐藏着的就是人成了物的奴隶。那么这个问题在中国,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贤们就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在战国末年,我们有一位非常伟大的思想家,叫做荀子。在他的集子里边就讲到,【龙泉之声】中国佛教史的启示7他说“传曰”,所谓“传曰”,就是说以前就有这样的说法。什么说法呢?叫做“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他说我们的圣贤很早就讲了,君子是应该去支配物的,小人是让物来支配。所以叫“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这是很早就提出来,人不应该成为物的奴隶,不应该让物去支配人。那么到了近代以来,实际上是有了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在西方文化中间,它就是走了两个极端。我常常讲,我们人活在世界上,是头朝天,脚朝地。可以说,自古至今,自东至西,我们所有思考的问题都离不开天、地、人。因为人是头朝天,脚朝地嘛。拿中国的话来讲,就是“天生地养”。天是赋予我们生命的,地是养育我们生命的,地出产各种各样的东西来养育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中国人说“天生地养”。于是人就要思考人与天的关系是什么,人与地的关系是什么。在天地中间,人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那么关于天生,就有许许多多的人们的思考。天怎么生出人来的?什么叫天呢?那么在中国也有很多说法。中国比较普遍的一个说法
本文标题:国学名家楼宇烈教授讲述中国佛教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996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