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打造内刊编辑从业者的“圣经”内刊编辑是如何炼成的纪彦峰第一个话题:内刊很多人在初次接触内刊编辑这个工作,都会非常惊讶——内刊?好奇怪的名字!按照一般的大学教材,引入一个新的概念的时候,首先需要先给一个定义。简单来说,我个人给内刊的定义是这样:企业或者组织内部发行的刊物,一般来说有特定的目的,起到上传下达、沟通信息、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的意识形态工具。有论者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的作用:一、上传下达,贯彻公司的企业文化,这其中包括政策、制度、规范、理念、精神以及相关;二、架设一个内部沟通平台,在企业内部产生互动,把问题反映在纸上,大家以一种更加平和的方式讨论解决;三、树立企业文化的内部品牌形象,使企业产生更好的凝聚力,如果把企业人物化,那就是树立一个人的人格魅力的品牌形象,让他更加能吸引人追随;四、监督、追踪的作用,这也是整个内刊的核心作用之一。五、记载企业发展历程的资料性作用。(郭海峰:《内刊——企业文化的教科书》)千万不要认为是老板的个人爱好或者头脑发热,老板做内刊是有目的的,有时候他自己可能不是很清晰,但是作为内刊编辑的你,一定要清楚地记得这一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企业创办的非赢利性内刊约有12000多种,而且每年还在以25%左右的速度递增。其中,广东企业的内刊数量最多,北京其次,浙江居第三,它们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种新媒体。(司丽:《内刊:企业的另一种产品》)企业内刊有对内与对外之分,有的内刊偏向于发布企业内部、行业内部的信息,讨论企业内部的事情、发表行业的看法(例如本大到企业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小到日常管理、食堂饭菜等),发行一般也主要面向企业内部反而各部门、各子公司、分公司,个别情况下也会给发行到客户。重在内部交流,影响面比较小。我们暂且把这种类型的刊物称呼为“内向型”刊物,有人也称之为“在商言商型”,大多数企业内刊都是这种类型。另外一种偏向于行业视角或者某一特定群体的交流,常常承担着行业的思考者或者某种思潮、潮流的引导者的角色,与公开发行的刊物从内容上来讲区别不大,大量发行到客户、关系单位、研究机构等,发行量比较大,影响面广,且称之为“外向型”的内刊,例如万科周刊、SOHO小报,大家可以上网搜一搜,这是两个房地产公司的内刊,可是经常讨论一些素质教育、80后现象、青春无悔这样的与房地产毫无关系、与本公司毫无关系的鸟问题。也有人把种类刊物叫做“在商不言商”型内刊。还有第三种就是“内外兼修”型,为以上两种的混合,既有企业内部的信息与讨论,也有与企业关系不大的内容,各占一定的比例。也有好事者将此类型称为“犹抱琵琶半遮面”型。本文讨论的内刊主要以“内向型”与“内外兼修”型为主。“内向型”中还有一类以发表简讯、通讯、领导活动等短小信息为主的“简报”形式的内刊,一般是4版报纸。这类报纸过于简单,没有深度,其功能可以被网络代替,不作为讨论重点。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定位”,屁股决定脑袋,知道了自己坐在哪排交椅上,然后才能根据不同的要求确定自己的刊物栏目并组织稿源。可是,这也不是绝对的,前一种刊物也承担着树立企业形象的责任,而后一种刊物也不可能完全与企业内部信息没有关系。思考题:有人认为,随着互联网、手机等通讯工具的发达,企业内部交流越来越方便,内刊将逐步淡出历史舞台,对此你怎么看?第二个话题:内刊编辑在百度上搜索“企业内刊编辑”,可以在瞬间找到相关网页17万篇,我看了一下,前几十页都是招聘广告。所以,即使有人不断宣告“内刊”即将消亡,我对这一职业还是充满了信心。要记住,不管别人怎么看待,你自己不要妄自菲薄,认为自己的这个工作不重要。在我看来,一个企业的内刊编辑部就相当于企业的《人民日报》,就相当于中宣部,无论是从所接触的人的层面还是范围上来讲,都具有其他工作所不具有的优势。其次,不要认为做内刊编辑就一定比做《读者》、《特别关注》这样的外刊轻松或者简单。恰恰相反,单纯从编辑的角度来讲(我指的是市场推广等除外),好的内刊编辑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要求非常高的。我就不多费口舌了,以下抄一段内刊同行的感慨供大家欣赏,感谢这位同行将我们的工作甘苦说的很到位:如果认为内刊编辑的第一要求是文笔的话,那就错了,我们来看看完成内刊需要做哪些工作,然后就知道需要什么样的能力了。约稿:约稿不是和文字打交道,而是和人打交道。这其实是整个过程中难度最高的部分。要保证稿件来源,需要组建一支虚拟的队伍;为得到有质量的稿件,必须和作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就可能需要建立一个社团或者准社团;为了保证不断有新鲜的、不同风格的稿源,需要建立一种机制……稿件处理:也许到了这个层面,才真正进入文字的阶段,选稿、改稿,对人的要求不是文笔,一篇文章的文笔好坏,其实只要具备读者的水平就可以判断的。作为编辑需要广阔的知识面和良好的逻辑能力、语言文字水平等等。写稿:作为编辑自己不写一点是说不过去的,一般是缺什么写什么,那就需要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了。更重要的是,企业重大的内容也是通过编辑的笔来变成文字的,由此编辑接触的信息面是很广阔的。排版:好的版面来自两个方面,对工具的掌握和美学修养。熟悉电脑、数量各种软件是对深度的要求,而对美学修养,那是对广度的要求,不断汲取新的、优秀的版面,加以改造应用形成自己的风格。印刷:对基本的印刷知识要掌握,不懂得CMYK、dpi等等是什么意思,不能想像会做出好的版面;和印刷厂的协调也是工作的一个重点。发行:分为内部的发行渠道和外部的,可以交给现成的渠道去做。反馈:内刊不是发完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一个循环往复和互动的过程的。由此我们看到为什么许多人会由内刊编辑的岗位走上管理的道路,因为这是一个多边接触的平台,擅长举一反三的人是很快能从中培养自己管理思维的。(资料来源:房刊网论坛)接着抄一段:做内刊人得是个全才。一份报刊,只是三两个人,从写稿、约稿、编稿、排版、美编、校对,往往是一身数职,有的内刊人兼任办公室秘书,老总代言人,会议召集人,还得上窜下跳,为内刊的出版跑经费、印刷、发行,工作量巨大。但是,内刊人自有其想法。“做企业内刊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单小海说,企业内刊相对自由的空间正是吸引一大帮内刊人的主要原因。好的企业内刊背后大多有一位知人善任的老板。TCL的李东生、万科的王石对企业内刊都采取“不干涉主义”,经费要多少给多少,据说《万科周刊》一年的经费在250万左右。因此,包括《海尔人报》、《宝安风》、《万通报》、《碧桂园》等一批企业内刊在内,从印刷、排版到报纸定位、稿件质量,都为内刊人使情弄性尽情发挥提供了用武之地,以致有的内刊气势直逼专业报刊。(佚名:《企业里的内刊人》)看完这两段,是不是对内刊编辑工作陡升好感呢?但是要记住编辑的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编辑的价值是让别人实现自己的价值,编辑的主要工作方法是刺激、激发别人发挥出他们的能量——不管你是用药水还是锥子,或者是胡萝卜、大棒,威逼利诱,总之一切可以采用的办法。内刊编辑最大的困难并不是改现成的稿子,而是怎么弄到稿子(约稿、收稿)、弄什么样的稿子(主题策划)、怎么传达企业的战略思想……我当然说的是做好的编辑,如果做个平庸的编辑,那也就没有这么多的事情了。刚开始,就给自己定一个位,做内刊一定要做一本有特色、有个性的内刊,要做一名优秀的编辑,编辑一本受大家欢迎的内刊,尝试不断去激发别人、改变、去修正、去调整。这个职业是个不错的职业,特别是对于追求稳定的人来说,因为这个职业可替代性非常差,要培养一名优秀甚至合格的内刊编辑需要花费的时间非常长,有时候真的到了手把手教的程度了。当然也比较幸苦,特别是人手比较少的情况下。先就说这么多吧,大概有这些心理准备就可以了,没说到的问题会在后面的章节里面出现。思考题:根据上文的阅读以及平时的了解,你认为,做一名内刊编辑与外刊编辑的区别在哪里,请说出你的理由?第三个话题:内刊编辑团队如果要想做一本原创性质的内刊而不是文摘类的内刊,那么作为主要负责这本刊物的你,最好组织一个团队。不管是真实具有的还是虚拟的团队,都应该有一些人来协助你,或者和你一起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即使你的老板、你的同事都认为既然招聘了你这样一名专职的编辑负责此事,别人就可以相安无事,可难道这是一个人的工作吗?还记得吗前文说过编辑的职责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这无论如何,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必须要想办法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这种帮助可以是道义上的“人道主义援助”,也可以是制度方面的硬性规定,当然我个人认为二者需要进行结合:从制度机制上确立大家的义务,然后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要和每一位关键的人处理好关系,争取更多的“人道主义援助”。以下是某房地产企业的内刊的团队:1、总编:张××(副总兼)副总编:王××(专职)编辑:纪彦峰(专职)注:总编发挥的作用比较小,主要是管理职能和方向把握,副总编参与主题策划与审稿,具体工作由编辑负责。2、特约栏目主持人:张××(人力资源管理中心),杨××(物业公司)、周××(建材公司)、徐××(地产投资顾问公司)。注:栏目主持人均为兼职,大多数由子公司、分公司行政办公室或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企划部门人员义务兼职。3、通讯员队伍办公室:夏××,财务部:陈××,成本控制部:焦××,人力资源部:张××,发展部:杨××,工程部:张××,客户服务部:曹××,投资顾问公司:毕××,文化发展公司:李××,公用事业经营管理公司:刘××,建材公司:周××,物业公司:杨××。4、主力撰稿人除了以上人员之外还有一些主力撰稿人,动笔能力很强,眼光敏锐,需要和他们保持良好的沟通: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成本控制部:刘××、肖××,人力资源部:马××财务部:李××、赵××发展部:贝××、闫××,工程部:张××、王××、杨×,客户服务中心:韩××、张××投资顾问公司:夏××、李××、杨××、刘××、张××、张××、毕××、刘××;文化发展公司:董××、冯××、王××、曲××;公用事业经营管理公司:贾××、慕××、王××、冯××;建材公司:张××、谢××、李××、曹××、马××、杨××;物业公司:张××、庄××、潘××、李××。打字、排版、印刷:张××校对:夏××排序:纪彦峰、王××、张××装订:由圣点设计公司联系印刷厂装订大家可以看到,具体干活的编辑就一名,但是后备的队伍非常大,尽管其中的人员并不是每一名都能发挥很大作用,但是从信息获得的角度来讲,我们刊物的根很深,“根深叶茂”,这是从制度上进行的确立和一定的约束,特别是特邀栏目主持人与通讯员,其对内刊的贡献是作为工作业绩计入绩效考核的。通讯员、特约主持人都是负有一定责任的,所以也要通过正规的渠道,赋予他们这样的职能,给他们工作上创造的便利,使得他们“名正言顺”地工作。如果能给予一定的物质方面的回报,当然更好。“提升编辑团队的能力”,也不能成为一句空话,要有适当的培训,使得大家在这个额外的工作中确实在能力上有所提高。当然,每一个企业的状况都不一样,而且每一本刊物的定位也不同,并不一定非要都有这样庞大的一个体系,但是你一定要记住,当你的工作难以展开或者举步维艰的时候,你就要想一想:我是否利用了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思考题:如果企业不给你提供任何额外的资金,除了总编与专职编辑之外,其余编辑团队中的人均为义务劳动,你有无把握说服别的部门的同事和你一起来做这件事?你如何说?第四个话题:内刊的布局、栏目有了编辑团队,接下来的事情是要对内刊的内容构成有一个规划。从前文已经知道,内刊有三种类型,内向型、外向型、内外兼修型。外向型刊物与真正的公开发行刊物内容区别不大,且只有万科的等少数几家牛逼刊物这么做,不是主流,不作详细探讨,主要探讨“内向型”刊物与“内外兼修”型。而我更青睐“内外兼修”型。有论者认为内刊就姓“内”,所谓“企业人谈企业事”。整本的刊物或者(报纸)里面全部是企业的内部那点事情,差一点的内刊仅仅是以新闻、简讯、通讯这样的形式出现(其实公司网站上面都有了);好一点的内刊会讨论一些企业内部管理、发展方向等问题,但是讨论来讨论去,就那么点东西,是谁都会逐渐丧失新鲜感的,这是一个可观的存在。并不是因为编辑没有创新意识,而是如果把范围确定在企业内部,确实
本文标题:内刊编辑“圣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010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