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2经济与金融系什么是“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即“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债券危机”,其实质是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所作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创新过程中出现制度缺陷、链条断裂的危机。1什么是美国次贷危机?3经济与金融系引发“次贷危机”的基础资产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是由贷款公司针对资信和还款能力低下的人群设计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品种,和房地产优质抵押贷款相比,风险较大、坏账率较高、但贷款利息较高,在房地产业的上升期内不会暴露出风险。为了转移风险,美国在金融市场创新过程中以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为标的设计了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也称为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或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债券。4经济与金融系次贷危机的源头次贷危机的源头是美国公民的住房抵押贷款中的次级抵押贷款(subprimemortgage)。次级抵押贷款,是指向那些信用级别不高的低收入者和少数族群发放的家庭或个人住宅抵押贷款。5经济与金融系美国的信用评级公司(FICO)一般将个人信用评级(creditscore)分为五等:750分以上优等优质贷款市场(PrimeMarket)660-749分良好620-659分一般“ALT-A”贷款市场350-619分差次级贷款市场(SubprimeMarket)350分以下不确定6经济与金融系7经济与金融系(1)2008.3美联储历史上首次向大型投行开放“贴现”窗口。(2)2008.5.1美联储向大型投资银行提供241.2亿美元贷款,旨在进一步增加市场流动性以缓解信贷危机。(3)2008.7.13-7.23美国商业银行通过“贴现”窗口,平均每天直接从美联储借贷163.8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显示次贷危机已引发严重的信贷紧缩问题。(4)2008.10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布什政府提出的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资本短缺导致金融机构不能或不愿提供经济运行所需的信贷8经济与金融系1.1美国金融业重新洗牌花旗集团蒙受巨额亏损。美林证券于2008年9月中旬被美国银行收购。雷曼兄弟破产。9经济与金融系1.2美国金融危机发展过程住房市场泡沫破灭使拖欠贷款的案例激增(1)2007.2.13汇丰控股为其在美国的次级房贷业务增加18亿美元坏账拨备。(2)2007.4.2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3)2007.8.6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10经济与金融系1.2美国金融危机发展过程(续)(1)2007.10.13美国财政部帮助各大金融机构成立一支价值1000亿美元的基金,用以购买陷入困境的抵押证券。(2)2008.3.16美联储自1930年来首次打破惯例,出资支持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金融交易亏损使众多金融机构资本短缺11经济与金融系1.2美国金融危机发展过程(续)(1)2008.3美联储历史上首次向大型投行开放“贴现”窗口。(2)2008.5.1美联储向大型投资银行提供241.2亿美元贷款,旨在进一步增加市场流动性以缓解信贷危机。(3)2008.7.13-7.23美国商业银行通过“贴现”窗口,平均每天直接从美联储借贷163.8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显示次贷危机已引发严重的信贷紧缩问题。(4)2008.10美国国会通过了布什政府提出的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5)2009.2美国国会通过了奥巴马总统总额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资本短缺导致金融机构不能或不愿提供经济运行所需的信贷12经济与金融系2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从宏观环境上看,次贷危机源于美国的货币政策。低利率直接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膨胀。美国政府对金融业监管的放松。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为追逐短期高利润而盲目扩张。13经济与金融系2.1过于宽松的低利率货币政策美国长期执行过于宽松的低利率货币政策。2001年以来,房地产成为布什政府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收入偏低、收入不固定甚至是没有收入的人成为了房地产消费的新动力,次级贷款应运而生。14经济与金融系2.1过于宽松的低利率货币政策(续)从2000年5月至2003年6月,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推动了房贷需求及房价上涨,而房价上涨导致风险低估又刺激了房贷需求。2004年下半年,美国经济成功反弹。美联储逐步调高利率,再加上美国房地产价格的上涨速度逐步减缓--这样就导致了抵押品价值的相对下降,从而贷款违约率增加。15经济与金融系图1美联储自2000后联邦基金利率变化变动后利率0.00%1.00%2.00%3.00%4.00%5.00%6.00%7.00%2000年5月2006年6月16经济与金融系2.2监管的放松和复杂衍生工具的过度使用监管的放松,使得金融机构的竞争过于激烈,杠杆率大幅提高,金融资产过度膨胀。政府过于迷信市场约束的力量和金融机构的自律作用,提供了过于宽松的监管环境。金融机构缺乏自律一些金融机构为更多更快地发放次级贷款,有意放松对贷款人基本贷款资质和条件的审查,由于过度竞争,一些贷款机构和开发商达成“默契”,部分借贷人购房时甚至是“零首付”。17经济与金融系“房利美”和“房地美”对次贷危机的推动“两房”以政府的信用做支撑,其发行的债券等级仅次于国债,并通过购买其他金融机构的住房抵押贷款的方式为住房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目前美国12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中,有42%经手这两家机构,其所发行的债券被各国央行和主权基金大量持有。“两房”坐拥美国政府支持,但却作为私人机构运营。这种特殊体制鼓励了它们在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过度投机行为,最终对美国金融体系和整体经济构成了严重威胁。相对于庞大的资产组合而言,这两家公司的资本金规模非常有限。2.2监管的放松和复杂衍生工具的过度使用(续)18经济与金融系次贷泡沫的生产链银行和房贷公司联手把次贷“打包”成MBS金融机构吸收次级贷款各投资机构争相炒作债券评级投行在MBS的基础上多次打包重组2.2监管的放松和复杂衍生工具的过度使用(续)19经济与金融系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规模巨大英格兰银行去年11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规模高达415万亿美元,衍生品市场规模已占全球GDP的8倍到10倍。过于复杂的衍生工具的发展使得风险评估变得困难,资产价值评估过于依赖评级机构,而评级机构又缺乏有效的监管,从而资产价值被不断扩大,导致高泡沫形成。金融衍生品的“滥用”,拉长了金融交易链条,助长了投机。当基础资产出现问题时,金融机构多倍收缩金融资产,引起连锁反应,产生巨大的系统风险。2.2监管的放松和复杂衍生工具的过度使用(续)20经济与金融系3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正以超出所有人预料的速度和广度向全球金融市场扩展:★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宣布旗下两只高收益基金出现巨亏;★法国巴黎银行、汇丰控股和德国法兰克福信托均宣布暂停旗下证券投资基金的申购和赎回;★全球股市相继创下了近年来最大跌幅。次贷危机中风险的承担者是全球化的,所造成的损失是不确定的。21经济与金融系3.1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图2主要发达国家2007年经济增长率及2008年经济增长率2.20%2.50%3.00%1.90%2.10%0.00%0.50%1.00%1.50%2.00%2.50%3.00%3.50%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2007年经济增长率2008年经济增长率22经济与金融系3.2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影响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全球经济下行的趋势还会继续。国内总体经济形势运行比较平稳,外部环境对中国的冲击正在加大,国内的经济不稳定因素在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在加大。23经济与金融系3.2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影响当前经济形势下,需要密切关注四个方面:(1)对吸引外资的影响。我国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实际FDI(外商直接投资)为217.7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0.56%。(其中,3月份FDI为84.0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9.5%,2月份下降了15.81%,1月份下降了2.67%。)24经济与金融系3.2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影响(2)对出口增长的影响。今年1月进出口总值跌幅达29%,出口跌幅为17.5%。2月,进出口总值、出口值跌幅继续加深,分别达到24.9%和25.7%。3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出口跌幅为20.9%、17.1%和25.1%。25经济与金融系4中国的外向型经济:由中美贸易额的发展看中国经济增长之路26经济与金融系由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看中国经济增长之路27经济与金融系中国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高达24.66万亿元(约为3.5万亿美元),这个数字是1978年3624亿元的67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28经济与金融系中美两国的居民消费情况:1中国的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不断下降,从1991年的48.8%下降为2008年的36.2%,创历史最低水平。2美国居民储蓄占GDP比重由1995年的3.4%下降到2008年的1.2%,居民储蓄率的下降与消费的上升相对应,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由67%上升到71%。29经济与金融系中国的居民消费率美国的居民消费率世界平均水平的居民消费率经济学家建议的较合理的居民消费率36.20%71%60-70%55%-60%表1:2008年居民消费率的比较30经济与金融系5一个自然的结论中国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转变:外需驱动型“引擎”内需驱动型“引擎”31经济与金融系6如何转变?32经济与金融系谢谢!
本文标题: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108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