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优化品德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优化品德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摘要:笔者在班级管理实践和调查中发现,现行中学品德评价存在着评价目标不明确、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和误区。在班主任工作中,探索并实践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要注重过程、优化评价结果等品德评价的方法和尝试,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关键词:品德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发展性评价随着德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品德评价方式提出质疑,并探究与时俱进、合理有效的品德评价方式。由于起步晚、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学校要求不明确和教师积极性不高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中学的品德评价实效性并不高。因此,对阻碍品德评价发展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如何使得中学品德评价更好的促进德育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发挥品德评价的功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每学期班主任老师都会给学生写评语,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其中最关键的是品德评价。品德评价是根据预定的教育目标,通过一定的组织及其活动方式,对学生在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品德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并作出判断的过程。品德评定主要具有选拔、调节、激励的功能。学生的品德评价在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学校一切教育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个学生的品德面貌的变化上。因此,对学生品德评价的成效将对学校教育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一、当前中学品德评价的误区及反思为了了解中学品德评价的现状及问题,笔者通过访谈、调查、分析,并结合自身教育和班级管理实践,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评价目标不明确,为了品德评价而评价。据笔者的了解和亲身感受,目前部分中学老师对品德评价的目标与功能认识不够充分,热情和积极性并不高,一些班主任只是应付式地在期末埋头伏案2完成学校布置的品德评语和品德鉴定。这种匆忙的行为很容易造成两种结果:第一,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记录的相关资料,面对几十个学生,教师只能拼命回忆脑海中剩下的那么点印象,然后拼凑出评语,所以这种评语多数不能准确定位学生的品德行为,也无法充分发挥品德评语的再教育作用;第二,学生对品德评价的期望情感不高。心理学认为,教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的整体文化环境通过教师而起作用,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教师对品德评定的热情和态度也将影响到学生对品德评价的情感和期望。学生作为一个被评定的主体,他们十分关注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与看法,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许,期望得到成功体验。而教师的评语却过于格式化、千人一面,让学生感觉到教师采取的是一种以敷衍的、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对待品德评定,学生自然感受不到教师所要传递的关心与爱护、鼓励与期待。2.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效能缺失。评价方式单一,主要有这几种情况:①以教师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品德评价方式,评价权力全部掌握在教师一人手里,评价过程完全由教师一手包办。《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品德评价的主体。”他们应该拥有参与品德评价的机会和权力。可在实际的操作中,教师包办了一切,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给出的评语和等级。这样的评价难以使学生“信服”,难以实现在评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目标。②评价标准单一,片面。教师在评价学生品德时,通常以学生的学习成绩、纪律状况、考勤观念作为考核标准,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品德优秀,而实际上课业评价和品德评价两者的相关度极低。如一些成绩优良的学生集体观念不一定强烈,待人处事不一定文明礼貌,一些成绩稍差的学生却常常对劳动非常积极,富有爱心,乐于助人。因此,评价学生的品德更应该注重他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一言一行。③品德评价语言老旧,千篇一律,无助于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比如,现在学生3手册评语基本是:“该生品德良好、尊敬师长、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很显然,这样的评语根本就无法区分学生的个性差异,未能起到指导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的作用,也无法为家长反馈及时有效的信息,使之成为家长了解、教育学生的参考和依据。二、改进中学品德评价方法的探索和实践班主任工作,始于学,发于思,成于行。贵在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善于反思,并积极寻求解决矛盾和困惑的办法。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任何事物都具有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品德评价也应该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既要分析量,也要讲求质。传统的中学德育主要以教师的训导和传递为主,过于强调品德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致使在评价标准上常常以考分取人。对于品德知识,我们可以通过考试来检查,但是考试分数高的学生不代表品德情感、品德意志也高。考试只是一种测量手段,它为评价提供“数字”依据,但是考试代替不了品德评价,考分提高不等于品德素质的提升。所以,我认为应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结合,灵活处理,增加彼此间的互补性,使得品德评价更加多元化。特别是,定性评价应有真实、第一手材料作为支撑,避免主观化、随意性,以准确定位学生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在品德评价上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合,纠正重“量”不重“质”或重“质”不重“量”两种错误倾向,实现德育效益最大化,成功的个案很多。比如,教师可以尝试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把每个时期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思想动态及时记录下来,这个工作可以由师生共同协作完成,然后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适时地给予启发和教育。笔者坚持以本校的文明班量化评比和学月文明生评选为契机和抓手,细化各项工作,狠抓学生养成教育和规范教育。以表格的形式记录班中每一位学生逐周的考勤、作业、课堂表现、仪容仪表等表现,每周进行分数的公布、总结,及时反馈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工作细致、深4入,学生主动参与而不被动接受“评判”,方法深受学生认同和赞许,几年来,我所带的班级,学生的品德教育有声有色,教育效果良好。当然,定量分析最终必须上升到质性评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以准确定位学生的品德素养,形成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2.评价要注重过程教育评价本身就没有终点,它是教育实践中一个个连通的环节。所以,我们也应把品德评价看成是品德教育中的一个链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品德思想水平而采取的一种教育方式,而不应当成为教师惩罚学生,树立威信的手段或工具。对一位教育工作者而言,教育评价的真正意义在于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细节、每一印记、每一进步,在于促进学生个体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因此,特别重要是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要使学生真正转变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关键还是要关注学生的真实成长过程,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每一步,建立长期跟踪和教育的有效机制。本人负责过的一个班级,有一名姓林的女生,安静内向,成绩中等,默默无闻。如果班主任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没有细致入微的工作方式,这名女同学很可能成为班级管理的盲点,成为教育的遗忘者,从而丧失了全面发展的机会。笔者本着对教育事业的无比赤诚和对莘莘学子的拳拳爱心,时时把这名女生纳入视线和关注对象。通过细心的观察和了解,发现这名同学诚实、热爱劳动,但缺乏自信和交往能力;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但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一般。针对这样特殊的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发掘其闪光点,在日常教育和学期评语中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赞赏,并教育她正视家庭情况,通过勤学苦练、实现成才梦想来改变家庭处境,造福社会。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和卫生劳动,加强同学交往,多番创造条件,增强小林的自信心和交往能力。润物无声,匠心独具。通过近一学年的不懈努力,原来非常内向的学生,变得很开朗自信,积极向上。5在交谈中,她敞开了心扉,是老师的关心和教育催生自己的信心和动力,是同学的帮助和鼓励培养了自己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是成长过程一点一滴的进步造就自己的全面发展。3.优化评价结果品德评价结果是对学生德育操行的最终评定,评价的质量将关系到评价的功能是否充分发挥作用。只是简单地对学生给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的等级评定,有时反而阻碍了德育教育,一些平时表现差、经常违反纪律的学生会认为老师放弃他们,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这样就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所以作为班主任有必要针对德育等级评定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对评定结果作出适当的说明和解释,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秀的学生应进行褒扬和表彰,树立学生学习的榜样;对思想落后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思想教育、消除学生的对评定结果的偏见、督促其改正。同时,后进学生的行为往往具有反复性,班主任在教育的时候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特别是当他们取得进步时要不吝惜赞许和鼓励,使得“评”与“辅”相结合,发挥品德评价的效能,形成教育的合力。2009年9月,我接过学生小佳,第一天集中时就表现出傲慢、粗鲁等不文明行为。我从他原来的班主任处了解到他从高一开始就是班里的一个“刺头兵”:迟到、早退、旷课、破坏公务、顶撞老师……什么“坏事”都有他的份,但是我发现他有很好的正义感,在同学中颇有好人缘。我利用他的这个优点,用班级每周一次的量化评比条例对其进行约束。当然,他还是有不乐意接受的时候。我就告诉他,他和班中其他同学一样,都有义务维护班级利益,让他明白违反校纪校规对班级声誉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也会让他在老师、同学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大打折扣。“严在该严处,爱在细微中”。经过几次的“较量”,他终于能以良好的心态来面对老师、学校的要求,第一学期还获得了“道德进步奖”。这对他来说,是学生生涯中获得的第一个也是最有意义的一个奖励。6总而言之,为了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既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率先垂范,还要在实践中掌握品德评价的要旨,不断反思,探索并实践符合当代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和教育对象的品德评价方法,以提高品德评价的实效。参考文献:[1]李铮.姚本先.心理学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叶飞.让学生成为主动的自我评价者[J].教育测量与评价,2009(5).[3]徐胜三.中学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4]周玫.德育与班级管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5]胡朝兵.国内外品德测评方法述评与展望[J].中学教育学刊,2008(3).
本文标题:优化品德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117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