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哲复习资料1.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想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其中重要的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观条件和思想理论来源)3.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贡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4.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5.马克思主义对我们的基本要求:理论联系实际。6.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7.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基本概念: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2.哲学定义(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何者为本源。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其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所解决的问题是:世界本原基本问题。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实事求是。4.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5.物质的唯一特性(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6.物质与运动关系: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就是机械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就是唯心主义。7.运动着物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运动着物质是时间和空间的内容,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不可逆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具体特性是相对的。8.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从意识本质上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9.意识反作用作用,其主要表现为: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0.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11.规律是事物发展的稳定联系。12.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13.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4.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四大特点:①客观性②普遍性③多样性④条件性15.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实质: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16.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17.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①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②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③是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18.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的原因(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因):①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逐步走向灭亡。②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③在社会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19.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原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20.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21.矛盾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22.构成矛盾的基本成分:对立面。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①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4.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25.矛盾的特殊性: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6.矛盾的表现: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27.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之间是相互对立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又是同一的,相互联结、相互依存。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8.人和动物质的区别:自觉能动性。29.量变与质变互变规律的内容: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30.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31.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第二章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的三项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最根本)、认识关系、价值关系。2.实践的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4.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认识-实践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6.什么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直接性是其突出特点。7.什么是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1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16.什么是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7.真理客观性的表现: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18.主观是克服从客观是真理和谬论两者最大的区别。19.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第三章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2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3.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4.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5、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6.社会意识:政治法律思想包括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2)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二)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8.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是生产系统的主体。(四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最重要因素。)生产工具是衡量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决定性力量9.生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217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