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新课标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课件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陇南市武都第二中学蒲彩霞2、设题方式:通过翻译考查句式1、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B级)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和疑问句五种。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重要特征】文言文判断句的最大特点不是用判断词“是”,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译为白话文时一律要加上判断词。【类型】(1)一般判断句(2)简略判断句(3)特殊判断句•【定义】一般判断句就是有标志,易辨别的判断句。•【类型】1.在主语后加“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加“也”,表示肯定语气;典型的“……者……也”句式;“……者也”;……也;……者。•(1)粟者,民之所种。(贾谊《论贵粟疏》)•[译文:粟是民众种植的。]•(2)此谋攻之法也。(《孙子·谋攻》)•[译文:这是用谋略进攻的方法。]•(3)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蔺列传》)•[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名将。]•(4)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使楚》)•[译文: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一般判断句】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⑵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⑶夫战,勇气也。⑷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5)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6)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类型】2.副词兼表判断,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重要特征】用“乃”、“则”、“即”、“皆”、“必”、“固”、“诚”、“本”、“亦”、“素”、耳等副词表判断,兼加强语气。(1)此乃信所以去也。(《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这便是韩信离开的原因。](2)且相如素贱人。(《廉蔺列传》)[译文:况且,蔺相如本来是地位低下的人。](3)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译文:不是他们的父亲、兄长,便是他们的儿子、弟弟。]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⑷梁父即楚将项燕。⑸环滁皆山也。⑹此亡秦之续耳。例如:•【类型】3.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此义出现较晚,也比较少见。(1)余为伯鯈,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译文:我是伯鯈,我是你的祖先。](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译文:知道它就承认知道它,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便是真正的知。]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⑵此后典籍皆为版本。⑶问今是何世。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⑸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⑹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例如: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1)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文王》)•[译文一:周虽然是老国,它的政令嘛却新。]•[译文二:周虽然是老国,它的政令却是新的。]•(2)尔惟旧人。(《尚书·大诰》)•[译文:你嘛是老人啊。]【类型】4.语气词“惟”(“维”)表判断,可照旧译为语气词,也可译为判断词,或者两者结合。5.用“非”“未”“弗”“无”“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判断。•⑴予本非文人画士•⑵有司、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⑶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⑷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⑸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⑹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简略判断句(不易识别)】•【类型】1.无任何标志的判断句。•(1)荀卿,赵人。(《史记·孟荀列传》)•[译文:荀卿是赵国人。]•(2)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左传·哀公八年》)•[译文:鲁国是齐国、晋国的嘴唇。嘴唇没了,牙齿便挨冻,这是您知道的道理。]•(3)刘备天下枭雄。•【实例】•(1)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译文:回答说:”这是尽心办事的表现,可以靠它打一仗。]•(2)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译文:孔子说:“他不是我们的人了!您可以击鼓进攻他呢!”]【类型】2.省略主语的判断句:主语要从上下文判断,译时补一个适当的代词作主语。•【类型】3.只有中心语:主语部分或•谓语部分只突出了某一关键的•词语,因而不形成同一关系。•译时,可补充必要成分。(1)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译文:打仗是依靠勇气的事。](2)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译文:千镒黄金是很重的聘礼;带领一百辆车的使臣是显贵的使臣。]【类型】1.谓语表示相似或比喻。译时可加判断词“是”,也可以加比喻词“像”。【实例】(1)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吕氏春秋·去尤》)[译文:看他走路的样子,像是偷了斧子;脸上的表情,像是偷了斧子。](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霸》)[译文:君主是船,民众是水。]【特殊判断句】【定义】这种句子具有判断句的形式,但主语和谓语间不是典型判断关系,不是同一类别或同一事物。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二、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如.“于”表被动⑴而君幸于赵王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⑶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用“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用“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吾属今为之虏矣。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④重为乡党所笑。⑤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⑥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信而见疑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④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4、用介词“被”表被动⑴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⑵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⑵人马烧溺死者甚众。⑶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⑸龙逢斩,比干剖。5、意念被动句(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例如:•①戍卒叫,函谷举•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③激昂大义,蹈死不顾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4、用介词“被”表被动。5、动词本身表被动。“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如:1、府吏见丁宁(我)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1、诚请见教。2、望见谅。3、请勿见笑。翻译下列句子: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中心词“主”——[状]“谓”——(定)中心词“宾”,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①大王来何操?②沛公安在?③客何为者?“何操”“操何”“安在”“在安”“何为”“为何”句子的特点:1、都是疑问句,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它们分别作“操”“在”“为”的宾语。3、宾语都前置。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①忌不自信。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不自信”“不信自”“未之有”“未有之”“不余欺”“不欺余”“未之闻”“未闻之”句子的特点:1、都是否定句,2、代词分别是“自”“之”“余”“之”,它们分别作“信”“有”“欺”“闻”的宾语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规律三: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何陋之有?3、无乃尔是过矣?4、唯兄嫂是依。1、何以战?•规律四: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3、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何以”“以何”“谁与”“与谁”2、微斯人,吾谁与归?“东向”“向东”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四是介词宾语,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状语常置于谓语之后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例如⑴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⑵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⑸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⑹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⑺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1、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2、请其矢,盛以锦囊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4、申之以孝悌之义格式一:动+(以+宾语)格式二: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①能谤讥于市朝②且立石于其墓之门③生乎吾前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格式三:形+(于+宾语)•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这样是为了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我们称它“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心词+定语+者式结构求人可使报秦者,末得。(《廉》)寻找能够出使回复秦国的人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也是形体具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佩带着长长的长剑,戴着高高的帽子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廉》)率领谢庄精通武艺善于格斗的少年马之千里者(《廉》)能日行千里的马中心词+而+定语+者式结构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天下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人,……中心词+数(量)词式结构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顿有时(就)吃掉一石的粮食。铸以为金人十二。用它铸成了十二个金人。定语后置基本形式: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三、主谓倒装句: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⑴甚矣,汝之不惠!⑵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一)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最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份,要以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
本文标题:《新课标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268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