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
翻译学必读1语文和诠释学派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典型的代表有JohnDryden,Tytler等,而Barnard,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2语言学派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3话语分析DiscourseAnalysis(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discourse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analysistheory话语分析理论DiscourseAnalysisfor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Pragmatics&Discourse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discourse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rhetoricalordiscourse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andDiscourse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discourse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和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4目的学派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有,Reiss,Vermmer,Nord等。Reiss(1971,1988,2000)强调的是文本层面的对等,主张文本的类型和翻译策略结合起来;Holz-Manttari(1984)则认为在翻译过程是一个交际、互动的过程,涉及各种各样的角色。Vermmer(2000)继承并发展了Reiss的观点。5文化学派theCultureSchoolEven-Zohar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将文学翻译视为文化的,文学的和历史的过程或系统。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指的是更加注重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其中,Lefevere(1992)逐渐从系统理论转向文化学研究,将翻译看作‘重写’的过程,审视围绕着翻译文本的意识形态冲突等课题。Simon(1996)和一些女权主义者则重点研究文化学研究中的女性意识。后殖民主义文化学方向的代表人物是Bassnett和Trivedi(1999),他们认为,无论在殖民化的过程中还是在被殖民的社会,翻译都十分活跃。文化学派的研究有着各自的研究任务和各自的侧重点,丰富了翻译研究的内容。6解构学派本雅明本人不属于解构学派,但他的著作《译者的任务》通常被看作解构学派对翻译研究的缘起和根据。本雅明率先指出,翻译不可能与原作相等,因为翻译过程已经改变了原作,况且,没有蜕变,也就不会产生‘后起的生命’。本雅明认为,译者的任务不是在目标语中复制原文,而是颠覆原语的体系,把潜藏于原文的精神内容表达出来。德里达则更进一步,在他的著作《巴别通天塔》中,翻译被看作一个不断解构和建构的过程。学界认为德里达将翻译研究对‘忠实’的盲目追求中解放出来(陈德鸿,2000)。7口译研究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国际会议口译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场合采用了同声传译。口译职业化逐渐成形:既有大学专业教育,又有专门的行业组织和执业规范,围绕口译的研究也随之而生。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同声传译的心理过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性研究,包括对译员短期记忆、长期记忆的研究,语言间词汇联想能力等方面。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处理语言过程中的时间因素,即源语和目标语的时间差。随着口译研究的不断发展,研究逐渐扩展到译员认知,意义单位,质量控制和译者角色等方面。80年代到21世纪西方翻译研究出现的译学思想和流派翻译研究派translationstudies翻译科学派The”science”ofthetranslation操控学派Manipulationschool功能学派FunctionalSchool释意学派theinterpretivetheory或theinterpretativeapproach)又称“达意理论”(thetheoryofsense)解构学派多元系统派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Culturalturn文化转向translationturn翻译转向EdwinGentzler根茨勒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五大流派1)ThenorthAmericantranslationworkshop北美翻译培训派2)The”science”ofthetranslation翻译科学派3)Earlytranslationstudies早期翻译研究派4)Polysystemtranslation多元系统派5)Deconstruction解构主义6)ThenorthAmericantranslationworkshop北美翻译培训派一、美国翻译培训派(TheAmericanTranslationWorkshop)1策德内斯(JonansZdanys):创立培训班的前提2:newcriticismandtranslation英国著名学者、“新批评”理论的创始人.理查兹理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3EzraPound艾兹拉·庞德(美)诗人兼评论家。意象主义imagism一词由他首先使用,是英美现代派诗歌的奠基人之一Theoryofluminousdetails庞德:细节翻译理论4Fredericwill:theparadoxoftranslation威尔(美):翻译的矛盾5LawrenceVenuti:rethinkingtranslation韦努狄(美)二、The”science”ofthetranslation翻译科学派1NoamChomsky:”Underlying”structures乔姆斯基(美):语言的“内在”结构2EugeneNida:Applyinggenerativegrammartotranslation奈达(美):翻译中的生成语法、3WolframWilss:ThescienceoftranslationinGermany威尔斯(德):翻译的科学、4functionalisttheoriesinGermanlanguagecountries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三、earlytranslationstudies早期翻译研究派1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Russianformalismandtranslation2JińLevýandtheCzechandSlovakconnections列维(捷克斯洛伐克).米科(捷克)和波波维奇(捷克)3霍姆斯JamesHolmes(美藉荷兰)4勒弗维尔(美)AndreLefevere、RaymondvandenBroeck布罗克与巴斯内特(英)四、polysystemtheory多元体系派1JurijTynjanov:onliteraryevolution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2ItamarEven-Zohar:exploringintrasystemicliteraryrelations佐哈尔(以色列):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3GideonToury:1)towardatarget-texttheoryoftranslation2)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iesandbeyond图里(以色列):目标系统五、deconstruction解构主义派:1Foucault:De-structuringtheoriginal福科:解构原文、2Heidegger:thelimitsofnaming海德格尔(德):重新认识命名、3Derrida:translationanddifférance德里达(法):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4post-Derridatranslationdiscussions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5deconstructionandpostcolonialtranslation殖民主义翻译,解构与创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评述1奈达(美)(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2卡特福德()(英)(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3威尔斯(WolframWilss)(德)(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4纽马克(英国)(PeterNewmark)(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5斯坦纳(GeorgeSteiner)(英国)(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四步骤:1)信赖(trust)(2)侵入(aggression)(3)吸收(incorporation)(4)补偿(restitution)6巴尔胡达罗夫(Л.С.бархчдаров)(苏联)()前苏联语言学派代表人物(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7费道罗夫()(苏联)、v.科米萨罗夫()(苏联)的翻译理论8穆南(GeorgesMounin)(法)(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9塞莱丝柯维奇(DanicaSeleskovitch)(法国)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另外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也典型地体现在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及其它以“解构为方法论”,以及以对“权力话语”的关注为重点的各种翻译理论。翻译理论的多元互补南美巴西坎波斯兄弟(deCamposbrother)应用德里达理论而发展起来的翻译思想与方法。坎波斯兄弟认为原文在翻译中不应是至高无上、译者只能亦步亦趋仰视和膜拜的权威,翻译应是一种侵越形式(tansgression)与食人主义观点(cannibalism)类似。(食人者处于被食者的“崇敬和热爱”,象征性地接受和“吸食被食者的美德”翻译者必须吞食、消化原文但又必须摆脱原文形式的束缚。翻译因而被视为原作增强力量、吸取营养、获得生命活力而流传于世的活动。这样译者就不会因意义丢失而感到无能为力或沮丧,而会领略到“积极参与和肯定的愉悦”)食人主义理论体现跨文化翻译思想的融合。同一文化中亚文化研究对翻译理论也产生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女权主义者和妇女文学彻底批判和解构了父权制的二元对立思维,认为太阳/月亮,日/夜,男/女等二元项都是不平等的。女权主义者将翻译中原文和译文的关系类比为传统社会中男性和女性的关系:男性(原文)是主导,是主动,是统治;女性(译文)是从属、是被动、是奴仆。她们认为,翻译中的主从关系与社会性别歧视一样是人为的,是社会偏见和传统的价值观念使然,必须加以矫正;与此同时,译文也如女性文本和文学一样,时时刻刻都在“颠覆”和“解构”原文(男性文学)有的翻译理论家将翻译比作文学中的“戏仿”(parody)戏仿是对传统文学规则和惯例的“应用和滥用”是一种解构手段,解构普遍真理或“正统文化的地位”(哈切恩)。同样,译文是对原文的戏仿,译文一方面要忠实的模仿原文,另一方面又含蓄背离原文,颠覆或解构原文。亚文化倾向最大的特点是对“普遍观念”和“权威”的质疑,肯定翻译中的“差异、异质和独创”
本文标题:★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343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