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
绪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015年修订版p10)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②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正因为无产阶级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着强烈的渴望。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2.如何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2015年修订版p13)①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其中彻底的科学性尤为重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历久不衰,永葆青春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彻底的革命性。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遵循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违背了这个原则,认识就会脱离变化着的客观实际,丧失真理性。③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时间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文明成果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是什么?(2015年修订版p24)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而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它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它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它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2.如何理解运动与物质的关系?(2015年修订版p2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3.如何理解时间、空间与物质的关系?(2015年修订版p26)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具有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4.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2015年修订版p29)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5.如何理解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2015年修订版p28)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作为一种反应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由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征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从第二到第三阶段就是人脑的能动性表现。从哲学的角度说: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有了人脑并不等于有了意识高等动物虽然也有以脑为核心的中枢神经系统,但其结构和生理机制远远比不上人脑,二者有质的区别。从价值观的角度说: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社会性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原因,而自然属性是人和动物的相似之处,6.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哪些?(2015年修订版p29)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能动作用的表现是: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7.试论正确处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对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百度)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能动地认识世界,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透过现象达到事物本质的过程,所谓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人通过实践按照自己的尺度去安排原来的客观世界。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①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③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第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这种情况要求我们每做一件事都必须认真考虑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做到科学决策、科学实践。第二,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才能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发展。第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地结合起来。既要反对那种无视客观规律、片面强调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又要注意避免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不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宿命论和机械论的消极无为的思想。8.如何理解普遍联系?(2015年修订版p35)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9.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P47)(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②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经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统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推动事物发展。10.如何理解共性和个性的关系?(P49)(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矛盾消亡了,新矛盾产生,事物在矛盾中产生。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2)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3)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②共性和个性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11.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P51)用辩证的否定观说明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向新质的飞跃;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2)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民族虚无主义,二是复古主义;对待外来文化也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闭关自守,二是全盘西化。辩证的否定就是否定之否定,是科学的否定观,运用辩证的否定观,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其错误的东西,继承其积极的东西,并加以改造;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有鉴别的,有选择的学习,努力走出一条既能体现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能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现代化道路。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1.什么是实践?实践的特点是什么?(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感性物质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2)特点①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通过人与客观世界的实际的相互作用而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的活动,是人与世界之间实实在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过程。②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实践的意义。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2.为什么说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P65)(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的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不是自封的。3.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P68)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在承认客体对主体决定作用的基础上,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还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次,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多方辩证关系因而,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
本文标题: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358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