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010高考试卷分析辽宁卷讲解版
痛与快乐的背后是深度探测和细节思考2010年辽宁省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分析高考之——“考生之痛”考生一:我平时文综选择那叫一个犀利啊。一般4-6个。但这次这个卷子我错了15个,不敢想象从来没有过这种成绩。反倒我们班彻底不学的才错6个。我真的觉得文综卷是在挑战我们的勤奋..!!!考生二:不考书本上的(姑且可以原谅)即使有很渊博的知识也不能做好(不理解)有超强分析能力也是不行(非常费解)还要有运气(有这运气我就买彩票了)高考之——“部分老师之苦”教师:高考命题的方向逐渐朝考查能力的方面发展,这没有错,我本人也反对“死扣教材”,老师要展开到什么程度才能符合高考的要求?目前好象历史并不是主科,教学时间上允许你展开讲吗?如果学生在非主科上用的精力多了,其他科怎么办?对于一个17.8岁的孩子有那么多精力和能力吗?一、高考之——“专家和部分老师快乐”凭心而论2010年的高考试题非常好。“很新很灵活”——命题指导思想全面体现新课程理念试题呈现形式全部提供了新材料、创设了新情境这些“新材料”“新情境”,其载体非常丰富,包括考古资料、研究著述、报纸、表格数据、历史地图、诗歌、小说等。所谓“新”,是指这些材料多是各种版本教材没有出现过的素材,在12道选择题中,有10道提供了文字文献材料、1道提供了表格、1道提供了漫画图片。直接考查教材知识的试题很少。“很好很强大”——注重考查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主观题的设问指向明确,摒弃了往年那种陷阱式的设问,还加了主题词和关键词,减少了审题的难度。40题第(3)小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属于典型的发散思维题。考察学生的历史分析方法和历史史观,评分标准具有开放性,参考答案只是指出“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的认识”。试题的这一理念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一、高考之——“专家和部分老师快乐”二中特教王英姿老师认为:1.情境多。试题运用了大量新材料,形式灵活多样。2.史味浓。学科特点鲜明。3.难度升。加大了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难度略高于去年。4.导向新。选做题特色明显。历史学科选修题能力要求明显高于必修,并且离教材更远。试题的阅读难度明显下降在选修题的考查角度上比较新颖,尤其是人物和改革部分的考查,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虽然考查的内容均可以用选修中的内容及已有的能力解答,但习惯遵循“考试说明”复习的师生还是深感意外,大多认为“超纲”。我认为在非选择部分出现这种变化是个好现象,体现了选拔考试的特点,会对今后教师的复习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必修选择题(24题至35题)必修材料解析(40题)与选修材料解析(44题至47题)三部分组成。内容上与新课程2010高考说明要求基本一致,考核知识点以岳麓版教材内容为主,兼顾各版本教材交集。从效果上看,有人认为有较高的信度和区分度。我认为区分度有,但不是很高。有一些题还是靠蒙对的。突出能力考核,总体难度适中。但考生在答卷时感到不太适应,时间紧。原因一试题在一定程度上高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因此学生感到不顺手。原因二是由于历史试题在最后。学生在地理、政治试题答题上耗费时间多,以至于影响了历史答题。有的学生反映没有答完历史试题。每一个诞生都要伴随阵痛.。“新的课程与考试理念”诞生在这种痛与快乐之中。接下来交流一下试卷基本情况二、试卷基本情况分析一、试卷基本情况分析考查内容的范围及比重模块分值比重选择题(题号)非选择题总分必修一24(24、25、29、30、35、33)024分24%必修二8(27、32)37(40)45分45%必修三12(26、28、31)012分37%选修015(41、42、43、44任选其一)15分15%史学方法4(34)04分4%考查知识面──必修内容不平衡,具有明显的重经济轻文化的特点。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答案】C各省的简称属于地理知识,我们把24题归属于文史常识类也可。与课标必修一知识点结合得非常好,知道最初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就可答对,创新之处在于,以西周分封制来考察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题目设置较好,切入点十分新颖。这类的试题从2007年高考开始出现,每年必有。1、概念:历史素养题是指不依托或极少依托教材而考查高中文科学生应该具备并且能够运用的历史基本知识、基本学习能力和历史综合素质的试题。这类试题也被我们一般称之为“历史常识题”。姓名称谓、天文历法、古代地理、风俗礼仪、音乐文娱、科举官职、文史典籍、史学理论等2、考查内容:【2007年全国文综卷I,12】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清康熙帝该题考查古代帝王的谥号、庙号和年号123456789101112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计算方法:天干:(时间-3)÷10的余数就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顺序排列。例如2010年余数是7那么在十天干中第7位是庚。地支:(时间-3)÷12的余数就是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顺序排列。例如2010年余数是3,地支中的第3位就是寅。那么今年2010年就是庚寅年。生肖:算法同地支。那么2010年就是虎年。余数0等同于余数天干10、地支12因为地支和生肖都是十二个,所以每一个地支都对应一个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答案】D【解析】此题难度适中,考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通过此点学生对于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具体问题的解决,充分体现出命题人思想的“细,真”。考生有误选B,把历史作用理解为“主要体现”。反映了考生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最主要的区别——“官吏任免方式不同”的掌握不到位。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答案】A【解析】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宋明理学。分析:此题必须克服对陌生材料的恐惧心理。运用从哲学常识“形者,有生之本”是唯物论的观点,“心外无物”是唯心的观点。【启示】要兼顾政治学科的一些观点。27.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解析】白银流通量的增加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B;能作为支付手段的生活资料只是少数几种(布、稻谷)故C错误;考生对“明朝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记忆深刻,受记忆干扰考生易误选D,“始终”表述不准确。考生对“宝钞即纸币”不知晓也是导致误选的因素。其实并不影响答题。时间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宝钞23、银1、布1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宝钞4、银27、布42、稻谷4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银52、稻谷128.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解析]体现出了新课标的世界古代史知识点的考查,通过亚里士多德来看待古代希腊的民主制度。此题严格来讲并不是一道历史题。放到语文试题中学生一样可以回答题目的条件是给出了亚里士多德所论述的两种平等——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的定义,题目的要求是运用亚氏的两种平等的理论分析“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现实(历史)现象。故首先必须理解两种平等的含义:根据题干材料,数量平等意味着不考虑个体之间的差异,一律按人头平均分配;比值平等意味着要考虑个体差异(实际价值,包括能力),根据差异按照一定的标准(比例)进行分配。“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就意味着有一个分配标准,故选B。29.图四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了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考试内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背景——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分析:此题如果单纯从画面去考虑,倒是很容易选择:双方把武器放下相互拥抱:流浪的女儿(左)箭头朝下,双臂紧握武器,仍具有防卫意识;“不列颠娜”(右)把盾牌放下,箭头向上,主动伸出双臂拥抱“美利坚”。C对于部分学生可能有一定的干扰,问题出在对漫画所反映的内容的历史背景知识没有牢固掌握,关于美国独立的战争的过程,新课程教材无论是人教和岳麓版,在时间和内容上都很模糊。所以此题实际上只涉及初中历史知识。美国独立战争:1775(6)—1783,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由此可以排除当然漫画实际上反映的是1782年美英签订《巴黎和约》,两国正式结束战争状态。31.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考试内容:(近代中国的教育/京师大学堂)分析:首先京师大学堂(其前身是京师同文馆)是新式学堂,是清末近代化改革的产物。在新式学堂里又有“举人”、“贡生”、“生员”等这些传统的科举制度下的名号,这种新旧夹杂的现象,本身反映了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故不难判断选C。学生如果知道1905年科举制废除的史实,也许更容易判断B错在“普及”。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分析:苏俄新生政权面临帝国主义干涉和国内战争。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从选项与材料的相关性程度看,选B。苏俄政府退出帝国主义战争。故A排除。33.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D.武汉战役考试内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百团大战70周年纪念。分析:从“统率”、“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可以判定出是中共领导的军队,这一描述适合于运动战,选项中符合这一战法的战役只有百团大战。故选C。百团大战在这届高三的教材中没有明确表述。而在现行高一、高二的岳麓版教科书有明确表述。我们教师应该多关注最新版本的教材的变化材料二(2010沈阳市第一次模拟试题)“而这个政府则应当按工人代表苏维埃的方式组织起来”。“苏维埃不仅把立法权和对执行法律的监督权集中在自己的手里,而且通过苏维埃全体委员把直接执行法律的职能集中在自己的手里,以便逐步过渡到全体劳动居民人人履行立法和管理国家的职能。”——(《列宁选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维埃
本文标题:2010高考试卷分析辽宁卷讲解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425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