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翻译:金溪乡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一天)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他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向邻居借来给了他,他立即写下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一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欣赏他的诗作。从此指定题才叫他写诗,他立刻写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之处。同县的人认为他才能奇特,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用钱求他题诗。他的父亲以此为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老家,在舅舅家看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作诗,不能和以前听到的情况相当。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乡,又到了舅舅家,问仲永的情况,(舅舅)说:“完全如同常人了。”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伤仲永》复习归纳1.出处:选自《临川先生文集》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3.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4.字词句:A.字音:环谒[yè]泯[mǐn]然称[chèn]夫[fú]B.词义:⑴.通假字: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②.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才能。③.未尝识书具:“尝”同“曾”,曾经。⑵.古今异义:①.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例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②.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例句: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③.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例句: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⑶.一词多义:①.自:a.自己,例句:并自为其名;b.从,例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②.闻:a.听说,例句:余闻之也久;b.名声,例句:不能称前时之闻。③.其:a.这,例句:其诗以养父母;b.他的,例句:稍稍宾客其父。④.并:a.连词,并且,例句:并自为其名;b.副词,全,都,例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⑤.名:a.名词,名字,例句:并自为其名;b.动词,说出,例句:不能名其一处也。⑥.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例句: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例句: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⑦.就:a.动词,完成,例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例句:蒙乃始就学。⑧.然:a.代词,这样,例句:父利其然也;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例句:泯然众人矣。⑨.于:a.介词,此,例句:贤于材人远也;b.介词,在,例句:与厅事之东北角。⑩.为:a.动词,作为,例句:其读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动词,成为,例句:卒之为众人。⑩.夫:a.指示代词,那些,例句:今夫不受之天;b.名词,丈夫,例句:夫起大呼。⑷.词语活用:①.忽啼求之(啼,哭着,动词作状语。)②.父异焉(异,奇怪,形容词作动词。)③.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④.父利其然(利,作动词。)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作状语;环谒,四处拜访。)⑸.重点词语翻译:①.世隶耕(隶,属于。)②.不至:没有达到(要求)。③.称前时之闻(称,相当。)④.通悟:通达聪慧。⑤.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⑥.彼其:他。⑦.泯然:完全。⑧.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6).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①.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务农。②.省略句:a.不使学。(即“不使之学”,省略宾语)不让方仲永学习。b.令作诗。(即“令其做诗”,省略宾语)我叫方仲永作诗。c.还自扬州。(省略主语“我”)(我)从扬州回乡。d.受之天。(“之”后省略“于”)先天得到的。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⑤.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⑥.其诗以养其父母,收族为意:—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⑧.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叫他做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跟以前听说的相当了。⑨.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之成为普通人就完了吗?木兰诗《木兰诗》翻译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一阵唧唧声又一阵唧唧声,木兰对着门口在织布。唧:叹息声,一说织布机的声音。户:门。2.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没有听见织布机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息声。机杼:织布机。惟:只。女:指木兰自己。3.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问木兰你想些什么,问木兰你思念些什么。何所思:想什么。忆:思念。4.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我也没想什么,我也没思念什么。亦:也。5.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昨夜里看见了军中的文告,皇上大规模地征兵,军帖:军中文告。可汗:古代少数民族对君王的称呼。大:大规模。6.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征兵的名册有多卷,卷卷都有父亲的名。十二:非确指,表示多。爷:与下文“”都指父亲。7.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大哥哥。长:年长。8.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意为此去买鞍和马,从今代替父亲去出征。9.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在)东边的集市买骏马,(在)西边的集市买马鞍和坐垫,(在)南边的集市买嚼子和缰绳,(在)北边的集市买长马鞭。东市:名词作状语,在东市,下文“西式”“南市”“北市”等同。10.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清早告别父母离去,傍晚宿营在黄河边上,没有听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溅溅的水流声。旦:只。辞:告别。暮:傍晚。宿:宿营。但:只。溅溅:流水声。11.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清早告别黄河离去,傍晚到了黑山的边上,没有听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的战马在啾啾鸣叫。至:到。黑山:同下文“燕山”都是北方的名山。胡骑:胡人和战马。啾啾:马叫声。1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戎机:战场。关:关卡。度:过。1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中传来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将士的)铠甲上。朔:北方。金柝:古时军中守业打更用的器具。寒光:指清冷的月光。铁衣:铠甲。1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了,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十年:指多年。“将军……十年归”的翻译要吻合本句使用“互文”修辞手法的特点。15.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回来朝见皇上,皇上坐在朝堂上。(为木兰等)记功了很多次,赏赐了许多的财物。天子:指上文的“可汗”。明堂:指古时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策勋:记功。十二:指多。转:勋级升一级叫一转。强:有余。16.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皇上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意当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木兰回故乡去。欲:想。用:当。尚书郎:官名。驰:使劲赶马。千里足:指千里马。还:回。17.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父母听说木兰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迎接);郭:外城。相扶将:互相搀扶。18.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口打扮;阿姊:姐姐。户:门。红妆:泛指艳丽的装饰。19.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快磨刀朝向猪和羊。霍霍:形容磨刀急速的声音。20.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木兰打开自己的房门,坐在床上,脱下打战时穿的战袍,穿上从前的女儿衣裳。我:指木兰自己。阁:指木兰的卧房。著:穿。旧时裳:指木兰的女儿服装。2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对着窗子整理好秀发,照着镜子贴上花黄作装饰。理:整理。云鬓:像云那样的头发,形容好看的头发。帖:同“贴”。花黄:当时妇女贴在脸上的一种装饰。2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走出门口看同伍的伙伴,战友们都很惊讶:同行十多年,不知木兰是个女孩子。火伴:“火”同“伙”,指同伍的战友。皆:都。惊忙:大吃一惊。十年:非确指,指十多年。知:知道。23.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传说兔子静卧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扑朔:爬搔,另一说目光模糊的样子。24.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傍:靠近,贴近。走:跑。安:怎么。我:指兔子。翻译:唧唧唧唧,木兰在对着门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姑娘的叹息声。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呢?木兰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上面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应征。木兰跑遍东南西北市去购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早晨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返回故乡。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西阁楼的门,坐一坐东西阁楼的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打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在额上贴好头上的金片(旧时女子的装饰物)。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姑娘。把兔子耳朵拎起时,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眼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木兰诗》复习归纳1.出处: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名歌中的一首叙事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首诗后经文人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互相辉映,对后代的文学艺术产生过不小的影响。2.字词句:A.字音:机杼[zhù]鞍鞯[ānjiān]辔[pèi]头鸣溅溅[jiān]金柝[tuò]阿姊[zǐ]霍霍[huò]可汗[kèhán]贴:军帖[tiě];贴[tiē]黄花;字帖[tiè]B.词义:
本文标题: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43491 .html